《遥想当年老子讲道》系列:第十三章

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东航道人

:2020-07-2719:57:59

第十三章

“以身为天下”(资料图)

讲道地点:古楼观说经台

讲道内容:《道德经》第十三章

讲道方式:(被动性地)答问

听道人员:尹喜及其他好道者

请看《道德经》第十三章经文: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为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为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尹喜听老子讲“五色”、“五音”、“五味”、围猎之乐、难得之货而对人的身心产生危害后,引起了前所未有的警觉,他在思考还有没有其它可能影响和危害人身心健康的因素呢?

于是,尹喜便向老子求教:“圣人慈悲!除您讲的那些危害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因素也同样影响和危害人的身心健康呢?”

老子看着尹喜等人,严肃地说:“人世间,影响和危害人身心健康的因素多着呢。”

尹喜恳请老子:“圣人慈悲!请您慢慢地给我们讲吧?”

“好吧。”老子回答说:“现在,就谈谈宠辱。”

“圣人慈悲!”尹喜拱手致谢……

老子看着大家,从容地说道:“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得到宠爱或受到屈辱,以至于感到特别不安。重视大患(即“宠”与“辱”)以至于如同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尹喜听后,求教于老子:“何为宠辱若惊?”

老子回答道:“何为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有一个人听后不明白,起身向老子求教:“圣人慈悲!您老人家讲‘宠为下’,晚辈愚钝,请您开示。”

老子示意此人坐下,然后将目光转向尹喜……

这时,尹喜立刻回答:“圣人慈悲!弟子是这样理解的:为什么得到宠爱或受到屈辱,以至于感到紧张不安?因为得宠者为地位卑下者,所以得到宠爱以至于(为之惊喜而)感到紧张不安,失去宠爱(即受到屈辱)以至于(为之惊恐而)感到紧张不安。这就是说有些人无论是得到宠爱,或是受到屈辱,以至于都感到紧张不安。”

老子听后,微微一笑……

各位:世人以受到屈辱为耻辱而认为“辱为下”——这是客观事实。相反,如果世人以得到宠爱为荣耀而认为“宠为上”——这就没有“透过现象看本质”了。因为得宠者与施宠者,其地位一下一上。下受上之宠爱,表面上看是一件好事,实际上并非如此。盖得宠者为地位卑下者。一个人得宠,就表明这个人地位卑下。所以得宠并不是一件光荣的事。换言之,得宠仍是属于下等的,与“受辱”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当然,不可否定,相对而言“得宠”比“受辱”要好一些。可能正是因为如此,景龙碑及陈景元、李道纯本才将“宠为下”改为“宠为上,辱为下”。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也确有人以得到宠爱为荣耀而认为“宠为上”,以受到屈辱为耻辱而认为“辱为下”。

尹喜曾做过官,他有上司,自然受过来自上司的宠辱;同时他有下属,其下属自然也受过他的宠辱。尹喜宦海沉浮多年,见多识广。

尹喜接着求教:“圣人慈悲!何为贵大患若身?”

老子微笑后说道:“何为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大家听后,有的点头……有的茫然……

这时,有一听者站起来:“圣人慈悲!您讲有些人重视大患(即“宠”与“辱”)以至于如同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人们之所以重视大患(即“宠”与“辱”),是因为‘有身’。请问‘有身’是什么意思呢?”

老子先示意这位听者坐下,然后将目光转向尹喜……

尹喜明白老子用意,立刻回答道:“圣人慈悲!弟子以为您讲的‘有身’,是指人患得患失而心中只有自己。换言之,即把自身的利害得失看得太重。‘有身’者,只有‘小我’也。‘无身’,与‘有身’正好相反。若达到‘无身’者,乃‘大我’也。圣人,您是想告诉我等:人之所以有大患(即宠辱),是因为人患得患失而心中只有自己。如果人达到了不患得患失而心中没有自己(即“无身”)的境界,那么人还有什么忧患呢?”

“善哉!善哉!”老子接着说:“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所以,如果崇尚把自身当作天下人者,(也就是使“小我”成为“大我”的人,)就可以把天下寄交给他;如若情愿把自身当作天下人者,(也就是使“小我”成为“大我”的人,)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尹喜等人听后,仿佛释然……

老子讲完后,从容地喝了一口清茶,接着抬头望着天空……

尹喜等人跟着仰望天空,只见天上云卷云舒……

各位:本章内容包括两部分。前半部分(开头至“吾有何患”),老子分析了“宠辱若惊”者的根本缘由是因为“宠为下”——得宠者(与受辱者一样)为地位卑下者,所以无论得宠或失宠(即受辱)都“若惊”也。接着,老子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分析了“贵大患(即宠辱)若身”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有身”,即心中只有自身;换言之,心中有“小我”。

后半部分(“故贵以身为天下”,至结束),老子主张“以身为天下”——即主张“大我”,并指出如果能够“贵以身为天下者”、“爱以身为天下者”,就可以将天下寄托给他。

本章旨在教人宠辱不惊,并达到“以身为天下”的崇高精神境界。

各位:“贵以身为天下”,是本章闪耀着光芒的警句。“贵以身为天下”者,是将“小我”融入“大我”,就是像一滴水融入大海一样。一滴水融入大海,它就没有干枯的危险;一个人融入社会(与社会合而为一),他就没有个人宠辱得失之烦恼了,他对此会采取一种超然的态度,不患得患失,达到“宠辱不惊”(或“宠辱皆忘”)的境界。

倘若人“贵以身为天下”,他心中的荣辱得失必将是——以天下兴为荣,以天下衰为辱;以天下强为得,以天下弱为失。人有如此之荣辱得失,乃天下人之大幸也。这样的人,方可将天下托与之!

纵观往事,有人因受辱若惊,而不幸含愤离世;有人因受辱不惊,而最终走出困境;有人因忍辱负重,而赢得世人尊敬。夫前者可悲,中者可取,后者可敬也。忍辱负重者,当属老子所言之“贵以身为天下者”也。

受宠若惊者,得意忘形,小人也;受辱若惊者,惊恐不安,可怜人也;宠辱不惊者,处之泰然,大丈夫也;忍辱负重者,忧国忧民,圣人也。君之何从,须当三思而后行!人若轻“小我”而重“大我”,则善哉!伟哉!

本章的核心是主张“贵以身为天下”,也就是使“小我”成为“大我”,教人达到宠辱不惊、无我利物的境界。

老子分析世人之所以“贵大患若身”,是因为“有身”,即心中只有自身(“小我”)。因此,老子提倡“无身”(即“无我”)。“无身”并不是忘却自我和抛弃自我,而是不为个人的利益患得患失,要“贵以身为天下”,使自己成为“大我”,从而达到宠辱不惊、无我利物的境界。

各位:此时,东航想起了庄子《南华经·逍遥游》中的一句话:“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里的“无己”就是老子所说的“无身”啊!“无身”或“无己”,都是“无为”的体现。

各位:现在,我们来分享历史上一个地位低微的公门之人,他是如何来对待宠辱的?

唐朝有一位督运官,功不显,名不就,甚至连姓名都没有留下,却因为一件小事情而被史书专门记载,实属罕见。

据《唐书》介绍,这位督运官在一次监督运粮船队时,遇不测风云翻船,粮食损失颇巨。巡抚在考核他时说:“监运粮食受损,成绩中下。”督运官听后一句话没说,从容地笑着退了出来。巡抚颇欣赏他的气度和修养,叫他回来重新评估道:“损失粮食非人力所能及,成绩中中。”

督运官仍然没有半句惭愧或辩解开脱之类的话。巡抚深为他的坦荡胸怀所感动,最后评价他说:“宠辱不惊、遇事从容,成绩中上。”

在浩如烟海的历史名人中,一个小督运官的一件小事能引起特别关注,正是因为人们推崇他在得失面前宠辱不惊,能够看淡世俗的荣耀与耻辱。

各位:下面,东航与大家分享一段话,这段话可以帮助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怎样来对待宠辱。

很久以前,有一个国王想找到一句话,它能让高兴的人听了难过,难过的人听了高兴。但他找了很长时间都没有找到。直到有一天夜里,他梦见智者对他说了一句话,正是自己想找的。这句史上最神奇的话就是:这一切都会过去。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没有一件东西可以是永恒不变。当你失败、痛苦的时候,你要告诉自己:这一切都会过去的!当你成功、得意忘形的时候,你也要知道:这一切都会过去的!

有意义的人生,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状态;它是一个方向,而不是一个终点。你如果去想开心的事情,可能就会忘记不开心了。所以开心、不开心都是由自己决定的,是自己选择的。没有一个情绪是永恒不变的。记住一句话:改变能够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真正明白了这一点,就懂得心平气和地享受生活的每一刻,就可以随时随地找到自己的幸福和快乐。

各位:大家还记得《菜根谭》中的一幅名联吗?“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大家还记得《岳阳楼记》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吗?这些名联、名句,可以说深得老子思想的精髓。

第十三章

岳阳楼(资料图)

讲到这里,顺便与大这家分享东航2014年4月8日中午所作的《独游岳阳楼感赋》:

其一

清明时节里,登上岳阳楼。

高处览名句,后乐而先忧。

其二

宠辱九霄外,心随云水游。

勿悲亦勿喜,平淡度春秋。

各位:大家会想,东航你本人有什么感悟可以分享的呢?一日,东航无意中悟得:“什么都是我的,什么都不是我的。不因无而无,不因有而有。”不知您是否有同感?

东航感赋:

不论宠辱皆不惊,

毋计得失致无身。

贵爱以身为天下,

天下方可寄斯人。

(作者周高德道长,系中国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协会副秘书长,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关注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
官方微信
|

《遥想当年老子讲道》系列:第十三章

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 东航道人

2020-07-2719:57:59

|
《遥想当年老子讲道》系列:第十三章
|

第十三章

“以身为天下”(资料图)

讲道地点:古楼观说经台

讲道内容:《道德经》第十三章

讲道方式:(被动性地)答问

听道人员:尹喜及其他好道者

请看《道德经》第十三章经文: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为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为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尹喜听老子讲“五色”、“五音”、“五味”、围猎之乐、难得之货而对人的身心产生危害后,引起了前所未有的警觉,他在思考还有没有其它可能影响和危害人身心健康的因素呢?

于是,尹喜便向老子求教:“圣人慈悲!除您讲的那些危害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因素也同样影响和危害人的身心健康呢?”

老子看着尹喜等人,严肃地说:“人世间,影响和危害人身心健康的因素多着呢。”

尹喜恳请老子:“圣人慈悲!请您慢慢地给我们讲吧?”

“好吧。”老子回答说:“现在,就谈谈宠辱。”

“圣人慈悲!”尹喜拱手致谢……

老子看着大家,从容地说道:“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得到宠爱或受到屈辱,以至于感到特别不安。重视大患(即“宠”与“辱”)以至于如同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尹喜听后,求教于老子:“何为宠辱若惊?”

老子回答道:“何为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有一个人听后不明白,起身向老子求教:“圣人慈悲!您老人家讲‘宠为下’,晚辈愚钝,请您开示。”

老子示意此人坐下,然后将目光转向尹喜……

这时,尹喜立刻回答:“圣人慈悲!弟子是这样理解的:为什么得到宠爱或受到屈辱,以至于感到紧张不安?因为得宠者为地位卑下者,所以得到宠爱以至于(为之惊喜而)感到紧张不安,失去宠爱(即受到屈辱)以至于(为之惊恐而)感到紧张不安。这就是说有些人无论是得到宠爱,或是受到屈辱,以至于都感到紧张不安。”

老子听后,微微一笑……

各位:世人以受到屈辱为耻辱而认为“辱为下”——这是客观事实。相反,如果世人以得到宠爱为荣耀而认为“宠为上”——这就没有“透过现象看本质”了。因为得宠者与施宠者,其地位一下一上。下受上之宠爱,表面上看是一件好事,实际上并非如此。盖得宠者为地位卑下者。一个人得宠,就表明这个人地位卑下。所以得宠并不是一件光荣的事。换言之,得宠仍是属于下等的,与“受辱”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当然,不可否定,相对而言“得宠”比“受辱”要好一些。可能正是因为如此,景龙碑及陈景元、李道纯本才将“宠为下”改为“宠为上,辱为下”。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也确有人以得到宠爱为荣耀而认为“宠为上”,以受到屈辱为耻辱而认为“辱为下”。

尹喜曾做过官,他有上司,自然受过来自上司的宠辱;同时他有下属,其下属自然也受过他的宠辱。尹喜宦海沉浮多年,见多识广。

尹喜接着求教:“圣人慈悲!何为贵大患若身?”

老子微笑后说道:“何为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大家听后,有的点头……有的茫然……

这时,有一听者站起来:“圣人慈悲!您讲有些人重视大患(即“宠”与“辱”)以至于如同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人们之所以重视大患(即“宠”与“辱”),是因为‘有身’。请问‘有身’是什么意思呢?”

老子先示意这位听者坐下,然后将目光转向尹喜……

尹喜明白老子用意,立刻回答道:“圣人慈悲!弟子以为您讲的‘有身’,是指人患得患失而心中只有自己。换言之,即把自身的利害得失看得太重。‘有身’者,只有‘小我’也。‘无身’,与‘有身’正好相反。若达到‘无身’者,乃‘大我’也。圣人,您是想告诉我等:人之所以有大患(即宠辱),是因为人患得患失而心中只有自己。如果人达到了不患得患失而心中没有自己(即“无身”)的境界,那么人还有什么忧患呢?”

“善哉!善哉!”老子接着说:“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所以,如果崇尚把自身当作天下人者,(也就是使“小我”成为“大我”的人,)就可以把天下寄交给他;如若情愿把自身当作天下人者,(也就是使“小我”成为“大我”的人,)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尹喜等人听后,仿佛释然……

老子讲完后,从容地喝了一口清茶,接着抬头望着天空……

尹喜等人跟着仰望天空,只见天上云卷云舒……

各位:本章内容包括两部分。前半部分(开头至“吾有何患”),老子分析了“宠辱若惊”者的根本缘由是因为“宠为下”——得宠者(与受辱者一样)为地位卑下者,所以无论得宠或失宠(即受辱)都“若惊”也。接着,老子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分析了“贵大患(即宠辱)若身”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有身”,即心中只有自身;换言之,心中有“小我”。

后半部分(“故贵以身为天下”,至结束),老子主张“以身为天下”——即主张“大我”,并指出如果能够“贵以身为天下者”、“爱以身为天下者”,就可以将天下寄托给他。

本章旨在教人宠辱不惊,并达到“以身为天下”的崇高精神境界。

各位:“贵以身为天下”,是本章闪耀着光芒的警句。“贵以身为天下”者,是将“小我”融入“大我”,就是像一滴水融入大海一样。一滴水融入大海,它就没有干枯的危险;一个人融入社会(与社会合而为一),他就没有个人宠辱得失之烦恼了,他对此会采取一种超然的态度,不患得患失,达到“宠辱不惊”(或“宠辱皆忘”)的境界。

倘若人“贵以身为天下”,他心中的荣辱得失必将是——以天下兴为荣,以天下衰为辱;以天下强为得,以天下弱为失。人有如此之荣辱得失,乃天下人之大幸也。这样的人,方可将天下托与之!

纵观往事,有人因受辱若惊,而不幸含愤离世;有人因受辱不惊,而最终走出困境;有人因忍辱负重,而赢得世人尊敬。夫前者可悲,中者可取,后者可敬也。忍辱负重者,当属老子所言之“贵以身为天下者”也。

受宠若惊者,得意忘形,小人也;受辱若惊者,惊恐不安,可怜人也;宠辱不惊者,处之泰然,大丈夫也;忍辱负重者,忧国忧民,圣人也。君之何从,须当三思而后行!人若轻“小我”而重“大我”,则善哉!伟哉!

本章的核心是主张“贵以身为天下”,也就是使“小我”成为“大我”,教人达到宠辱不惊、无我利物的境界。

老子分析世人之所以“贵大患若身”,是因为“有身”,即心中只有自身(“小我”)。因此,老子提倡“无身”(即“无我”)。“无身”并不是忘却自我和抛弃自我,而是不为个人的利益患得患失,要“贵以身为天下”,使自己成为“大我”,从而达到宠辱不惊、无我利物的境界。

各位:此时,东航想起了庄子《南华经·逍遥游》中的一句话:“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里的“无己”就是老子所说的“无身”啊!“无身”或“无己”,都是“无为”的体现。

各位:现在,我们来分享历史上一个地位低微的公门之人,他是如何来对待宠辱的?

唐朝有一位督运官,功不显,名不就,甚至连姓名都没有留下,却因为一件小事情而被史书专门记载,实属罕见。

据《唐书》介绍,这位督运官在一次监督运粮船队时,遇不测风云翻船,粮食损失颇巨。巡抚在考核他时说:“监运粮食受损,成绩中下。”督运官听后一句话没说,从容地笑着退了出来。巡抚颇欣赏他的气度和修养,叫他回来重新评估道:“损失粮食非人力所能及,成绩中中。”

督运官仍然没有半句惭愧或辩解开脱之类的话。巡抚深为他的坦荡胸怀所感动,最后评价他说:“宠辱不惊、遇事从容,成绩中上。”

在浩如烟海的历史名人中,一个小督运官的一件小事能引起特别关注,正是因为人们推崇他在得失面前宠辱不惊,能够看淡世俗的荣耀与耻辱。

各位:下面,东航与大家分享一段话,这段话可以帮助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怎样来对待宠辱。

很久以前,有一个国王想找到一句话,它能让高兴的人听了难过,难过的人听了高兴。但他找了很长时间都没有找到。直到有一天夜里,他梦见智者对他说了一句话,正是自己想找的。这句史上最神奇的话就是:这一切都会过去。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没有一件东西可以是永恒不变。当你失败、痛苦的时候,你要告诉自己:这一切都会过去的!当你成功、得意忘形的时候,你也要知道:这一切都会过去的!

有意义的人生,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状态;它是一个方向,而不是一个终点。你如果去想开心的事情,可能就会忘记不开心了。所以开心、不开心都是由自己决定的,是自己选择的。没有一个情绪是永恒不变的。记住一句话:改变能够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真正明白了这一点,就懂得心平气和地享受生活的每一刻,就可以随时随地找到自己的幸福和快乐。

各位:大家还记得《菜根谭》中的一幅名联吗?“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大家还记得《岳阳楼记》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吗?这些名联、名句,可以说深得老子思想的精髓。

第十三章

岳阳楼(资料图)

讲到这里,顺便与大这家分享东航2014年4月8日中午所作的《独游岳阳楼感赋》:

其一

清明时节里,登上岳阳楼。

高处览名句,后乐而先忧。

其二

宠辱九霄外,心随云水游。

勿悲亦勿喜,平淡度春秋。

各位:大家会想,东航你本人有什么感悟可以分享的呢?一日,东航无意中悟得:“什么都是我的,什么都不是我的。不因无而无,不因有而有。”不知您是否有同感?

东航感赋:

不论宠辱皆不惊,

毋计得失致无身。

贵爱以身为天下,

天下方可寄斯人。

(作者周高德道长,系中国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协会副秘书长,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