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想当年老子讲道》系列:第十六章

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东航道人

:2020-07-2818:27:49

《遥想当年老子讲道》系列:第十六章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资料图)

讲道地点:古楼观说经台

讲道内容:《道德经》第十六章

讲道方式:(被动性地)答问

听道人员:尹喜及其他好道者

请看《道德经》第十六章经文: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尹喜对“古之善为道者”“能浊以止静之徐清”“能安以久动之徐生”非常感兴趣,并求教于老子:“圣人慈悲!请您教吾。”这时老子对尹喜说:“其实也不难,只要人达到致虚极、守静笃的境界,便可如此矣。”

尹喜对老子说:您讲的‘致虚极,守静笃’,太深奥了。”

老子告诉尹喜:“‘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众妙之门’的‘道’,以虚无为体,以清静为宗,因此学道之人必须‘致虚守静’,这样才能与‘道’相合。”

尹喜听后,频频点头……

这时,只见老子双目微微下垂,静坐于蒲团之上,身子纹丝不动……

尹喜静静地望着老子……

过了好一会,老子端起茶杯,抿了一小口清茶……

这时,尹喜立刻请教于老子:“圣人慈悲!请您详细释之。”

老子对尹喜说道:“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万物都在生长变化,我据此已经观察到它们循环往复而返回初始(虚静本性)的普遍规律。

尹喜听后,点着头……

老子接着说道:“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夫万物纷繁众多,生长茂盛,但最终都要返回到它们的本根。

尹喜听后,点着头……

老子接着说道:“归根曰静,静曰复命。”返回本根就是返回虚静,返回虚静就是复归(生命的)本性。

尹喜听后,点着头……

老子继续说道:“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万物复归(生命的)本性,这是(万物运动变化的)永恒不变的自然规律。了解了这一(万物运动变化的)永恒不变的自然规律,叫做明理。

尹喜听后,点着头……

老子严肃地说道:“不知常,妄作凶。”如果不了解这一(万物运动变化的)永恒不变的自然规律而轻举妄动,就会遭到不幸。

尹喜听后,神情紧张……

各位:上面,老子讲了守静的重要性。人倘若把守静功夫做到位,达到静笃的境界,便能像“古之善为道者”一样,“能浊以止静之徐清”、“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各位:在庄子《南华经·在宥》中叙述了黄帝问道于广成子,广成子告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劳汝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慎汝内,闭汝外,多知为败。……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吾形未尝衰。”(《中华道藏》第13册,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第21页。)文中所言长生久视之道,便是把守静功夫做到了位,达到了静笃的境界。

老子讲到这里,停了下来,眼帘微微下垂,静静地坐在蒲团上,身子一点儿也不动……

尹喜望着老子,耐心地等待着……

片刻,老子端起茶杯,抿了一口……

这时,尹喜立刻请教于老子:“圣人慈悲!请问怎样致虚呢?”

老子从容说:“一言以蔽之,容。”教人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与人相处,要做到宽以待人、包容万物。

尹喜请问老子:“容,其意义何在呢?”

老子告诉尹喜:“知常容, 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如果了解万物复归于虚静的这一永恒不变的自然规律,就能效法之而无所不容;如果无所不容,就能做到公正无私;如果公正无私,就能做到无不周全;如果无不周全,就能回归自然本性;如果达到了回归自然本性的境界,也就达到了与虚静之“道”相合的境界;如果与虚静之“道”相合,就能长久平安,终身不会遭受危险。

原来,做到宽容待人者,便可一生平安,终身无险。

尹喜在听老子讲道后,用一块木板,上刻“致虚守静”四字,悬挂于自己的房间,并以此作为修道法门,时刻提醒自己践行之,以期达到“虚极静笃”的境界。

各位:现在我们从遥想当年老子讲道的情景中回到现实。东航要与大家分享以下收获:

“致虚极,守静笃”,这是老子提出的养生真诀。其中内含“性命双修”之养生原则。如何修命?道祖老子教人法自然界之万物而归根复命,即“守静”也;如何修性?道祖老子教人体虚无妙道而做到“容”,即“致虚”也。盖“致虚”者乃“容”也,“容乃公,公乃全,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由此可见,修命离不开修性,而且修性比修命显得更为重要。

东航感赋:

万物并作复归根,

归根曰静知此明。

夫唯虚静合常道,

致虚守静乃成真。

(作者周高德道长,系中国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协会副秘书长,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关注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
官方微信
|

《遥想当年老子讲道》系列:第十六章

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 东航道人

2020-07-2818:27:49

|
《遥想当年老子讲道》系列:第十六章
|

《遥想当年老子讲道》系列:第十六章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资料图)

讲道地点:古楼观说经台

讲道内容:《道德经》第十六章

讲道方式:(被动性地)答问

听道人员:尹喜及其他好道者

请看《道德经》第十六章经文: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尹喜对“古之善为道者”“能浊以止静之徐清”“能安以久动之徐生”非常感兴趣,并求教于老子:“圣人慈悲!请您教吾。”这时老子对尹喜说:“其实也不难,只要人达到致虚极、守静笃的境界,便可如此矣。”

尹喜对老子说:您讲的‘致虚极,守静笃’,太深奥了。”

老子告诉尹喜:“‘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众妙之门’的‘道’,以虚无为体,以清静为宗,因此学道之人必须‘致虚守静’,这样才能与‘道’相合。”

尹喜听后,频频点头……

这时,只见老子双目微微下垂,静坐于蒲团之上,身子纹丝不动……

尹喜静静地望着老子……

过了好一会,老子端起茶杯,抿了一小口清茶……

这时,尹喜立刻请教于老子:“圣人慈悲!请您详细释之。”

老子对尹喜说道:“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万物都在生长变化,我据此已经观察到它们循环往复而返回初始(虚静本性)的普遍规律。

尹喜听后,点着头……

老子接着说道:“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夫万物纷繁众多,生长茂盛,但最终都要返回到它们的本根。

尹喜听后,点着头……

老子接着说道:“归根曰静,静曰复命。”返回本根就是返回虚静,返回虚静就是复归(生命的)本性。

尹喜听后,点着头……

老子继续说道:“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万物复归(生命的)本性,这是(万物运动变化的)永恒不变的自然规律。了解了这一(万物运动变化的)永恒不变的自然规律,叫做明理。

尹喜听后,点着头……

老子严肃地说道:“不知常,妄作凶。”如果不了解这一(万物运动变化的)永恒不变的自然规律而轻举妄动,就会遭到不幸。

尹喜听后,神情紧张……

各位:上面,老子讲了守静的重要性。人倘若把守静功夫做到位,达到静笃的境界,便能像“古之善为道者”一样,“能浊以止静之徐清”、“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各位:在庄子《南华经·在宥》中叙述了黄帝问道于广成子,广成子告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劳汝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慎汝内,闭汝外,多知为败。……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吾形未尝衰。”(《中华道藏》第13册,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第21页。)文中所言长生久视之道,便是把守静功夫做到了位,达到了静笃的境界。

老子讲到这里,停了下来,眼帘微微下垂,静静地坐在蒲团上,身子一点儿也不动……

尹喜望着老子,耐心地等待着……

片刻,老子端起茶杯,抿了一口……

这时,尹喜立刻请教于老子:“圣人慈悲!请问怎样致虚呢?”

老子从容说:“一言以蔽之,容。”教人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与人相处,要做到宽以待人、包容万物。

尹喜请问老子:“容,其意义何在呢?”

老子告诉尹喜:“知常容, 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如果了解万物复归于虚静的这一永恒不变的自然规律,就能效法之而无所不容;如果无所不容,就能做到公正无私;如果公正无私,就能做到无不周全;如果无不周全,就能回归自然本性;如果达到了回归自然本性的境界,也就达到了与虚静之“道”相合的境界;如果与虚静之“道”相合,就能长久平安,终身不会遭受危险。

原来,做到宽容待人者,便可一生平安,终身无险。

尹喜在听老子讲道后,用一块木板,上刻“致虚守静”四字,悬挂于自己的房间,并以此作为修道法门,时刻提醒自己践行之,以期达到“虚极静笃”的境界。

各位:现在我们从遥想当年老子讲道的情景中回到现实。东航要与大家分享以下收获:

“致虚极,守静笃”,这是老子提出的养生真诀。其中内含“性命双修”之养生原则。如何修命?道祖老子教人法自然界之万物而归根复命,即“守静”也;如何修性?道祖老子教人体虚无妙道而做到“容”,即“致虚”也。盖“致虚”者乃“容”也,“容乃公,公乃全,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由此可见,修命离不开修性,而且修性比修命显得更为重要。

东航感赋:

万物并作复归根,

归根曰静知此明。

夫唯虚静合常道,

致虚守静乃成真。

(作者周高德道长,系中国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协会副秘书长,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