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城宾馆微信卢国龙
2016-07-21
原文: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注解:这第二十九章,像是一首洞察历史的预言诗,警告那些存心雄霸天下的人,要摆脱凭一己之意统治天下的奢望,因为“天下”是神灵的器具,用来安顿、安排天下人的共同生活,如果图谋私自占有,按照自己的意图抟弄天下,将会陷溺于败坏天下、丧失天下的恶性循环。这样的预言,会不会让某些人忐忑?我们无从猜想,但征之以历史,我们赫然发现《道德经》的预言竟如此精准,不能不为之震撼。
放在《道德经》产生的时代里来看,试图“取天下而为之”的,当然是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类的人和事。七雄五霸们都有“取天下而为之”的企图,这让老子产生了关于未来历史方向的警觉和忧惧,如果未来的“天下”注定被豪强们巧取豪夺,成为豪强的囊中私物,注定公天下的“神器”要遭受私天下魔兽的践踏,注定“天下”将沦落为强权的道具,不再是安顿、安排天下人共同生活的“神器”,不再是由共同信仰凝聚起来的社会共同体,那么在“天下”之成其为“天下”的基本性质发生剧变之后,强权者又将用什么利器来维护“天下”作为一个社会共同体呢?在一个不得不用特殊利器才能够维护的“天下”里,全天下之人还能保持“或行或随”,“或强或羸”的多元生态吗?“天下”的未来,最令人深忧的,不是能否平治,而是强权意志将摧毁多元生态,基本性质将会由无所不容的“神器”堕落为率民以相食的绞肉机器。
如果说七雄五霸们还只是试图“取天下”,事实上并未能取得天下,因而也就不存在如何“为之”的问题,那么自从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推行暴戾的苛政,由强权拿着天下去“为之”的问题就暴露无遗了。问题暴露得迅猛,社会的反抗也就来得迅猛,所以强秦以暴力统治天下仅三十余年,就被以同样的暴力推翻了。
接下来的“楚汉之争”,既是军事和谋略的博弈,也是对如何选择“天下”体制的考问。西楚霸王项羽所选择的,不是“取天下而为之”,而是分天下以治之,如在降服秦军章邯部主力,继而入主咸阳,搞了场压服刘邦的“鸿门宴”之后,他将天下划分成十七大块,由十七个诸侯王领治。这样的安排,表面上看遵循了《道德经》的教导,但让天下重回战国时代的格局,不能建构起天下“神器”共同体的整体秩序,诸侯国也就回到了兼并与反兼并的起点上。
汉王刘邦显然吸收了项羽的教训,选择“取天下而为之”的方略,在战胜项羽之后,大封同姓诸侯王作为帝制的藩屏,制约并且在吕后执政时剿灭异姓诸侯王,天下也就走上了由刘姓一家“而为之”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汉初期的文帝、景帝,采取黄老无为的政治策略,“而为之”的政治意志很淡泊,私天下与公天下的冲突也就得以纾解。接下来的汉武帝,一方面削藩,消解诸侯国的势力,强化中央集权;另一方面又“独尊儒术”,根据集权体制的需要大力推进文化共同体建构;自此以后,中国之所谓“天下”,就由帝制规定了基本性质,“天下”的状态是好是坏,要凭运气,要看遇到一个什么样的皇帝。至于宏观历史,则陷入“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的长期循环,每次“取天下而为之”的打天下过程,都会摧毁天下“神器”的神圣性,是马上得天下、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狩猎成果;既已猎获天下之后,每一朝政权又都以私天下的模式执掌天下,于是又轮为新的猎物。这个悲催的历史循环,似乎早就被老子洞若观火了,直到现代,才出现走出老子预言的苗头。
久病初愈,最宜调理,最须珍惜。珍惜、调理也许有许许多多的偏方,但如果要固本培元,就不能不致思于缠绵久病的所以然之故,不能不洞察病灶之所在。而老子的深邃智慧,显然能帮助我们展开这样的致思和洞察。如果将这一章与第十三章的“寄天下”、“讬天下”结合起来看,那么老子对我们的最大帮助,也许就是为我们留下两个石破天惊的问题:第一,天下为什么是“神器”?第二,天下人应该如何维护“神器”的基本性质?
附《诗译道德经》
(图文转载自赤城宾馆微信)
赤城宾馆微信 卢国龙
2016-07-21
原文: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注解:这第二十九章,像是一首洞察历史的预言诗,警告那些存心雄霸天下的人,要摆脱凭一己之意统治天下的奢望,因为“天下”是神灵的器具,用来安顿、安排天下人的共同生活,如果图谋私自占有,按照自己的意图抟弄天下,将会陷溺于败坏天下、丧失天下的恶性循环。这样的预言,会不会让某些人忐忑?我们无从猜想,但征之以历史,我们赫然发现《道德经》的预言竟如此精准,不能不为之震撼。
放在《道德经》产生的时代里来看,试图“取天下而为之”的,当然是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类的人和事。七雄五霸们都有“取天下而为之”的企图,这让老子产生了关于未来历史方向的警觉和忧惧,如果未来的“天下”注定被豪强们巧取豪夺,成为豪强的囊中私物,注定公天下的“神器”要遭受私天下魔兽的践踏,注定“天下”将沦落为强权的道具,不再是安顿、安排天下人共同生活的“神器”,不再是由共同信仰凝聚起来的社会共同体,那么在“天下”之成其为“天下”的基本性质发生剧变之后,强权者又将用什么利器来维护“天下”作为一个社会共同体呢?在一个不得不用特殊利器才能够维护的“天下”里,全天下之人还能保持“或行或随”,“或强或羸”的多元生态吗?“天下”的未来,最令人深忧的,不是能否平治,而是强权意志将摧毁多元生态,基本性质将会由无所不容的“神器”堕落为率民以相食的绞肉机器。
如果说七雄五霸们还只是试图“取天下”,事实上并未能取得天下,因而也就不存在如何“为之”的问题,那么自从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推行暴戾的苛政,由强权拿着天下去“为之”的问题就暴露无遗了。问题暴露得迅猛,社会的反抗也就来得迅猛,所以强秦以暴力统治天下仅三十余年,就被以同样的暴力推翻了。
接下来的“楚汉之争”,既是军事和谋略的博弈,也是对如何选择“天下”体制的考问。西楚霸王项羽所选择的,不是“取天下而为之”,而是分天下以治之,如在降服秦军章邯部主力,继而入主咸阳,搞了场压服刘邦的“鸿门宴”之后,他将天下划分成十七大块,由十七个诸侯王领治。这样的安排,表面上看遵循了《道德经》的教导,但让天下重回战国时代的格局,不能建构起天下“神器”共同体的整体秩序,诸侯国也就回到了兼并与反兼并的起点上。
汉王刘邦显然吸收了项羽的教训,选择“取天下而为之”的方略,在战胜项羽之后,大封同姓诸侯王作为帝制的藩屏,制约并且在吕后执政时剿灭异姓诸侯王,天下也就走上了由刘姓一家“而为之”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汉初期的文帝、景帝,采取黄老无为的政治策略,“而为之”的政治意志很淡泊,私天下与公天下的冲突也就得以纾解。接下来的汉武帝,一方面削藩,消解诸侯国的势力,强化中央集权;另一方面又“独尊儒术”,根据集权体制的需要大力推进文化共同体建构;自此以后,中国之所谓“天下”,就由帝制规定了基本性质,“天下”的状态是好是坏,要凭运气,要看遇到一个什么样的皇帝。至于宏观历史,则陷入“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的长期循环,每次“取天下而为之”的打天下过程,都会摧毁天下“神器”的神圣性,是马上得天下、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狩猎成果;既已猎获天下之后,每一朝政权又都以私天下的模式执掌天下,于是又轮为新的猎物。这个悲催的历史循环,似乎早就被老子洞若观火了,直到现代,才出现走出老子预言的苗头。
久病初愈,最宜调理,最须珍惜。珍惜、调理也许有许许多多的偏方,但如果要固本培元,就不能不致思于缠绵久病的所以然之故,不能不洞察病灶之所在。而老子的深邃智慧,显然能帮助我们展开这样的致思和洞察。如果将这一章与第十三章的“寄天下”、“讬天下”结合起来看,那么老子对我们的最大帮助,也许就是为我们留下两个石破天惊的问题:第一,天下为什么是“神器”?第二,天下人应该如何维护“神器”的基本性质?
附《诗译道德经》
(图文转载自赤城宾馆微信)
最新
最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