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自然社会生态的现实意义(2)

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 袁天沛

2013-12-18 11:50:48

道法自然之三“人”---个人的养生自然

前面两节主要谈到天与地的关系,这节主要谈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调整个人的心态和知道如何养生。

道家认为,天体是一个大宇宙,而个人是一个小宇宙,天道与人道相通。老子首先送给我们三件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又补充:“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慈”和“俭”都是中国人世代传承的优秀美德。有慈爱之心才知道孝道和人道,有勤俭之心才有珍惜和责任,我们一定要有“慈”心。“慈”心就是天地之心。所谓天地之心包括:感恩之心、责任之心、回馈之心、仁爱之心和敬畏之心等。

“不为天下先”与“无为而治”是一脉相承的。古人讲究无求为安,安是本,变是末,变应是天变,人何以敢逆天而变。这里的天指的是自然规律。所以“不为天下先”应是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天人合一的不为先。不动是无为,动是因势而为,势成而一切皆可为。所以“不为天下先”是不应违反事物的内在科学规律的先。“不为天下先”也表达了一种审时度势的哲学思想,这与孔子的“三思而后行”有异曲同工之处。“不为天下先”也体现了古人在与自然和社会和谐相处的自然观。

老子在提出上述“三宝”之后,又补充说道:“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这与“不为天下先”相得益彰,互相补充。有天下先的能力而不为天下先就是一切应按客观规律办事,三思而后行,不要头脑一热,犯冒进错误。这才是真正的道法自然。

世间万物都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如:有与无、阴与阳、动与静、刚与柔、弱与强、巧于拙、荣与辱等,老子进一步说:“有物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在这短短的20余字中,充满了人生的智慧,有和无由互相对立而诞生,难和易由互相对立而形成,长和短由互相对立而体现,高和下由互相对立而存在,音和声由互相对立而和谐,前和后由互相对立而出现。。老子指示世人:求“有”须向“无”中求;求“易”必须重视“难”;欲“长”必先始“短”;欲“高”必先为于“下”;欲高唱歌声于“外”,必先发音于“内”;欲处人之“前”,必先居人之“后”。这些都是最普通的做人之道。

在物欲横流、灯红酒绿的大千世界,如果不能保持一种平凡朴实的心态,其思想和精神世界就必然会偏离正轨,老子告诫我们,应该保持平凡,坚持朴实;减少私念,降低欲望“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 为什么要“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呢?老子认为,“五色令人目盲,五声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就是说这缤纷的物欲世界使人目盲,靡靡之音使人思想麻木,鲜美的滋味使人每天想念,纵马打猎行乐使人心性浮躁发狂,稀有难得的货物使人行为不轨

老子倡导“至虚极,守静笃”,并且认为,可以用宁静的心态来制约浮躁的心态,提出“静为躁君”,这就像是他开出的一剂心理养生的处方。老子指出,世界上那些狂躁的东西都是不能长久的。如果能够接受老子的忠告,适当地淡泊自己的欲望,对于心理养生无疑是有益的。老子也知道,让人们完全摒弃物质享受是不可能的,所以,他认可“虽有荣观,燕处超然”的心态。这里,“荣观”是指豪华的楼观台榭,“燕处”则是宁静从容的心态。“虽有荣观,燕处超然”是告诉人们,虽然身处豪华的楼观台榭之中,仍然可以保有一份宁静从容、超然物外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

谈到生命问题,老子提倡要是“早服道,”“重积德,”  这样可以长生久视,生命可以长久。所谓早服道就是告诫我们对人处事要得法,要按规律办事,从而多多积德,这样就没有不胜利的,没有不胜利的就不可穷尽,不可穷尽,就有国、有家、有根本,即能“深根、固柢”,就象象大树一样把根深深地、牢固地扎进土壤里,这样就可以象大树一样“颐养天年”。

老子还告诉我们:人的生命可以“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生,动皆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搓其主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用现代话来解释就是:人出世为生,入地为死。长寿的人占十分之三,短命的人占十分之三,本来可以长生但自己走向死路的人占十分之三。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对生活执着过度了。听说善于养生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犀牛和老虎,进入战场不会受到杀伤。犀牛对其无法施用它的角,老虎对其无法利用它的爪,兵器对其无法施用它的锋芒利刃。那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老天也不让他死。这也是我们所说的人多积德行善,多做好事,老天都会有报答的意思。

老子其实并不是反对人们对名利和权势的追求,而是告诫人们不要过度贪图虚荣与名利,地位与权势,一定要注重自身的价值与尊严,要把握一定的度,就是教人不要“自满”,满招损谦受益吗。

老子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就是说,名誉与身体相比较能说哪个更重要吗?身体与财物相比较能说哪个更多吗?得与失相比较能说哪个有毛病吗?过分的爱惜名誉或身体都会付很大的代价;过多的积敛财富必然遭受更大的损失。所以知道这些道理才不至于受辱,知道做事的先后次序才不会遇到危险,才可以长久。

我们要热爱生命,更需要、崇尚自然,正确的认识自己。所以老子说道:“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老子说,用脚尖站着,是站不了多久的,自以为是的人不能使自己看得很真切,自以为有见识的人其实并不聪明,自以为有功的人其实没有功。自高自大的人是不能成为管理者的。有了对人的自我认识,认识到人在天、地、道中的地位。“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有了正确的认识,就要掌握自己的命运。自己的命运要靠自己努力争取,不可相信算命先生。老子主张“尊道貴德,”不相信天命而崇尚自然。

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有清醒与准确的认识,凡事不可求全,一定要注意道法自然。贪求的名利越多,付出的代价也就越大,积敛的财富越多,失去的也就越多,会让你付出惨痛的代价,丧失人格与尊严,有的还为此付出宝贵的生命。故而,老子告诫大家: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我想这就是人生道法自然的真谛。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关注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
官方微信
    |

    道法自然社会生态的现实意义(2)

    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 袁天沛

    2013-12-18 11:50:48

    |
    道法自然社会生态的现实意义(2)
    |

    道法自然之三“人”---个人的养生自然

    前面两节主要谈到天与地的关系,这节主要谈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调整个人的心态和知道如何养生。

    道家认为,天体是一个大宇宙,而个人是一个小宇宙,天道与人道相通。老子首先送给我们三件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又补充:“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慈”和“俭”都是中国人世代传承的优秀美德。有慈爱之心才知道孝道和人道,有勤俭之心才有珍惜和责任,我们一定要有“慈”心。“慈”心就是天地之心。所谓天地之心包括:感恩之心、责任之心、回馈之心、仁爱之心和敬畏之心等。

    “不为天下先”与“无为而治”是一脉相承的。古人讲究无求为安,安是本,变是末,变应是天变,人何以敢逆天而变。这里的天指的是自然规律。所以“不为天下先”应是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天人合一的不为先。不动是无为,动是因势而为,势成而一切皆可为。所以“不为天下先”是不应违反事物的内在科学规律的先。“不为天下先”也表达了一种审时度势的哲学思想,这与孔子的“三思而后行”有异曲同工之处。“不为天下先”也体现了古人在与自然和社会和谐相处的自然观。

    老子在提出上述“三宝”之后,又补充说道:“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这与“不为天下先”相得益彰,互相补充。有天下先的能力而不为天下先就是一切应按客观规律办事,三思而后行,不要头脑一热,犯冒进错误。这才是真正的道法自然。

    世间万物都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如:有与无、阴与阳、动与静、刚与柔、弱与强、巧于拙、荣与辱等,老子进一步说:“有物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在这短短的20余字中,充满了人生的智慧,有和无由互相对立而诞生,难和易由互相对立而形成,长和短由互相对立而体现,高和下由互相对立而存在,音和声由互相对立而和谐,前和后由互相对立而出现。。老子指示世人:求“有”须向“无”中求;求“易”必须重视“难”;欲“长”必先始“短”;欲“高”必先为于“下”;欲高唱歌声于“外”,必先发音于“内”;欲处人之“前”,必先居人之“后”。这些都是最普通的做人之道。

    在物欲横流、灯红酒绿的大千世界,如果不能保持一种平凡朴实的心态,其思想和精神世界就必然会偏离正轨,老子告诫我们,应该保持平凡,坚持朴实;减少私念,降低欲望“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 为什么要“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呢?老子认为,“五色令人目盲,五声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就是说这缤纷的物欲世界使人目盲,靡靡之音使人思想麻木,鲜美的滋味使人每天想念,纵马打猎行乐使人心性浮躁发狂,稀有难得的货物使人行为不轨

    老子倡导“至虚极,守静笃”,并且认为,可以用宁静的心态来制约浮躁的心态,提出“静为躁君”,这就像是他开出的一剂心理养生的处方。老子指出,世界上那些狂躁的东西都是不能长久的。如果能够接受老子的忠告,适当地淡泊自己的欲望,对于心理养生无疑是有益的。老子也知道,让人们完全摒弃物质享受是不可能的,所以,他认可“虽有荣观,燕处超然”的心态。这里,“荣观”是指豪华的楼观台榭,“燕处”则是宁静从容的心态。“虽有荣观,燕处超然”是告诉人们,虽然身处豪华的楼观台榭之中,仍然可以保有一份宁静从容、超然物外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

    谈到生命问题,老子提倡要是“早服道,”“重积德,”  这样可以长生久视,生命可以长久。所谓早服道就是告诫我们对人处事要得法,要按规律办事,从而多多积德,这样就没有不胜利的,没有不胜利的就不可穷尽,不可穷尽,就有国、有家、有根本,即能“深根、固柢”,就象象大树一样把根深深地、牢固地扎进土壤里,这样就可以象大树一样“颐养天年”。

    老子还告诉我们:人的生命可以“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生,动皆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搓其主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用现代话来解释就是:人出世为生,入地为死。长寿的人占十分之三,短命的人占十分之三,本来可以长生但自己走向死路的人占十分之三。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对生活执着过度了。听说善于养生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犀牛和老虎,进入战场不会受到杀伤。犀牛对其无法施用它的角,老虎对其无法利用它的爪,兵器对其无法施用它的锋芒利刃。那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老天也不让他死。这也是我们所说的人多积德行善,多做好事,老天都会有报答的意思。

    老子其实并不是反对人们对名利和权势的追求,而是告诫人们不要过度贪图虚荣与名利,地位与权势,一定要注重自身的价值与尊严,要把握一定的度,就是教人不要“自满”,满招损谦受益吗。

    老子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就是说,名誉与身体相比较能说哪个更重要吗?身体与财物相比较能说哪个更多吗?得与失相比较能说哪个有毛病吗?过分的爱惜名誉或身体都会付很大的代价;过多的积敛财富必然遭受更大的损失。所以知道这些道理才不至于受辱,知道做事的先后次序才不会遇到危险,才可以长久。

    我们要热爱生命,更需要、崇尚自然,正确的认识自己。所以老子说道:“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老子说,用脚尖站着,是站不了多久的,自以为是的人不能使自己看得很真切,自以为有见识的人其实并不聪明,自以为有功的人其实没有功。自高自大的人是不能成为管理者的。有了对人的自我认识,认识到人在天、地、道中的地位。“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有了正确的认识,就要掌握自己的命运。自己的命运要靠自己努力争取,不可相信算命先生。老子主张“尊道貴德,”不相信天命而崇尚自然。

    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有清醒与准确的认识,凡事不可求全,一定要注意道法自然。贪求的名利越多,付出的代价也就越大,积敛的财富越多,失去的也就越多,会让你付出惨痛的代价,丧失人格与尊严,有的还为此付出宝贵的生命。故而,老子告诫大家: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我想这就是人生道法自然的真谛。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坚持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中国化方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