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著名道士陈景元的人性论及其意义

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 整理尹志华

2011-11-0913:04:29

陈景元,字太初,号碧虚子。建昌南城(今属江西)人。生于宋仁宗天圣三年(1025年)。因父陈正擢进士第,任朐山令,遂寓居高邮(今属江苏)。父卒,二兄继夭,乃有方外志。庆历二年(1042年),拜高邮天庆观道士韩知止为师,次年试经,度为道士。已而别其师,游天台山,遇陈抟弟子张无梦,颇得《老》、《庄》微旨。尔后隐居江淮间,以琴书自娱。熙宁元年(1069年),被推荐到汴京,居醴泉观,为众人讲解《道德》、《南华》二经,遂闻名于世,公卿世大夫无不欲争识之。神宗闻其名,诏设普天大醮,命撰青词以进。后又召对天章阁,赐号“真靖大师“。熙宁五年(1072年),进所注《道德经》,神宗批云:“陈景元所进经,剖玄析微,贯穿百氏,厥旨详备,诚可取也。其在辈流,宜为奖论“。于是任命为右街都监同签书教门公事。后累迁至右街副道录。元丰六年(1083年),归隐庐山。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卒,世寿70。①

陈景元著述颇多,其中尤以《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影响最大。而此书对于人性之同异的辨析,更是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

北宋《老子》注家大多认为天下人之性皆是相同的。如王雱说:“天下之众,天道之微,其要同于性。”②宋徽宗说:“天下一性也。”③江澂说:“有生不同,同禀一性。”④

陈景元与他们的观点不同。他将性的本源与性的现实表现作了区分,认为,从性的本源上说,天下之人均是相同的;而从性的现实表现来看,则应分为上中下三等。

性的本源就是道。陈景元说:“夫道降纯精而生物之性,德含和气而生物之形。”⑤万物包括人的性都是由道所赋予的。

虽然性的本源都是道,但在禀受过程中,则自然产生了差异。陈景元注解《老子》第41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说,之所以有对道的三种不同反应,就是因为他们所禀受的性不同。他说:“夫上士者,受性清静,恬淡寂漠,虚无无为,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闻乎道也,人观其迹,真以为勤行而实无勤行也。斯所谓天然县解矣。中士者,受性中庸,世所不用也,则就薮泽,处闲旷,吐故纳新,熊经风骞,养形保神而已,及乎为世用也,则语大功,立大名,礼君臣,正上下,为治而已,此之谓若存若亡也。下士者,受性浊辱,目欲视色,耳欲听声,口欲察味,志气欲盈,闻其恬淡无为,则大笑而非之,若不为下士所非笑,则不足以为上道也。”⑥

这就是说,现实中的人性有上中下三等,分别为清静、中庸和浊辱。

为什么由同一个源泉产生出不同的结果呢?陈景元解释说,这是因为在禀受过程中,有气的参与。人由道而有性,由气而有形。由于禀性与赋形是同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性必然要受到气的影响。他说:“夫圣人禀气纯粹,天性高明……中下之士,受气昏浊,属性刚强。”⑦这就是说,现实人性的差异,是由于他们所禀受的气不同而造成的。人所禀之气有清、浊、中和三种,现实中的具体人性便相应地有善良、邪恶、善恶相混三种。

  • 共3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下一页
  • 关注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
官方微信
    |

    北宋时期著名道士陈景元的人性论及其意义

    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 整理 尹志华

    2011-11-0913:04:29

    |
    北宋时期著名道士陈景元的人性论及其意义
    |

    陈景元,字太初,号碧虚子。建昌南城(今属江西)人。生于宋仁宗天圣三年(1025年)。因父陈正擢进士第,任朐山令,遂寓居高邮(今属江苏)。父卒,二兄继夭,乃有方外志。庆历二年(1042年),拜高邮天庆观道士韩知止为师,次年试经,度为道士。已而别其师,游天台山,遇陈抟弟子张无梦,颇得《老》、《庄》微旨。尔后隐居江淮间,以琴书自娱。熙宁元年(1069年),被推荐到汴京,居醴泉观,为众人讲解《道德》、《南华》二经,遂闻名于世,公卿世大夫无不欲争识之。神宗闻其名,诏设普天大醮,命撰青词以进。后又召对天章阁,赐号“真靖大师“。熙宁五年(1072年),进所注《道德经》,神宗批云:“陈景元所进经,剖玄析微,贯穿百氏,厥旨详备,诚可取也。其在辈流,宜为奖论“。于是任命为右街都监同签书教门公事。后累迁至右街副道录。元丰六年(1083年),归隐庐山。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卒,世寿70。①

    陈景元著述颇多,其中尤以《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影响最大。而此书对于人性之同异的辨析,更是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

    北宋《老子》注家大多认为天下人之性皆是相同的。如王雱说:“天下之众,天道之微,其要同于性。”②宋徽宗说:“天下一性也。”③江澂说:“有生不同,同禀一性。”④

    陈景元与他们的观点不同。他将性的本源与性的现实表现作了区分,认为,从性的本源上说,天下之人均是相同的;而从性的现实表现来看,则应分为上中下三等。

    性的本源就是道。陈景元说:“夫道降纯精而生物之性,德含和气而生物之形。”⑤万物包括人的性都是由道所赋予的。

    虽然性的本源都是道,但在禀受过程中,则自然产生了差异。陈景元注解《老子》第41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说,之所以有对道的三种不同反应,就是因为他们所禀受的性不同。他说:“夫上士者,受性清静,恬淡寂漠,虚无无为,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闻乎道也,人观其迹,真以为勤行而实无勤行也。斯所谓天然县解矣。中士者,受性中庸,世所不用也,则就薮泽,处闲旷,吐故纳新,熊经风骞,养形保神而已,及乎为世用也,则语大功,立大名,礼君臣,正上下,为治而已,此之谓若存若亡也。下士者,受性浊辱,目欲视色,耳欲听声,口欲察味,志气欲盈,闻其恬淡无为,则大笑而非之,若不为下士所非笑,则不足以为上道也。”⑥

    这就是说,现实中的人性有上中下三等,分别为清静、中庸和浊辱。

    为什么由同一个源泉产生出不同的结果呢?陈景元解释说,这是因为在禀受过程中,有气的参与。人由道而有性,由气而有形。由于禀性与赋形是同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性必然要受到气的影响。他说:“夫圣人禀气纯粹,天性高明……中下之士,受气昏浊,属性刚强。”⑦这就是说,现实人性的差异,是由于他们所禀受的气不同而造成的。人所禀之气有清、浊、中和三种,现实中的具体人性便相应地有善良、邪恶、善恶相混三种。

  • 共3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下一页
  • 坚持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中国化方向
    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中国化

    最新

    最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