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体:浅析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内丹学“阳生”“先天一炁”的“二源性”矛盾

黄信阳博客王 体

2011-01-1708:39:12

摘 要:在传统内丹学中,存在着一个“肾炁”与先天“祖炁”均被视为“阳生”“先天一炁”之惟一来源的矛盾问题。深究之,“生身受气初”的先天“祖炁”不能等同于“阳生”之“先天一炁”,而只是后者的来源组成之一;而在细分后的“肾炁”中,“阳生肾炁”则可视同为“阳生”“先天一炁”,即“阳生肾炁”是后者的惟一来源。这样,“阳生”“先天一炁”的“二源性”矛盾问题就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化解和诠释。

关键词:“阳生”之“先天一炁”;先天“祖炁”;“肾炁”;“阳生肾炁”;“二源性”矛盾

在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内丹学中,“先天一炁”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而起始阶段的“阳生”之“先天一炁”更为入手之处,是内丹修炼的第一个台阶。只有“阳生”之“真铅”产生,才能谈得上内丹修炼的发轫。而在传统内丹学中,长期存在着一个“阳生”“先天一炁”的“二源性”矛盾问题,即“肾炁”与“生身受炁初”之先天“祖炁” 均被等同于“阳生”之“先天一炁”,或者说,二者皆被视为“阳生”“先天一炁”的惟一性的来源。本文试图立足于内丹典籍,就此问题做一些粗浅的剖析,以就教于方家、师长。

一、“阳生”“先天一炁”的“二源性”矛盾

在丹经中,“肾炁”与先天“祖炁”常常同被视为“阳生”“先天一炁”的惟一来源,此即“阳生”“先天一炁”的“排中律”矛盾问题。丹经一方面认为炁穴中所隐之炁为先天“祖炁”,另一方面又认为肾中所藏之炁乃先天一点真阳;一方面指脐中炁穴为根本处,另一方面又指肾为元精产处;一方面认为“真铅”之“先天一炁”为炁穴中所隐先天“祖炁”之发皇,另一方面又认为“真铅”系肾中真精所化。而且均隐含着来源的惟一性、排它性。

丹经认为“阳生”之“真铅”系“父母胎中”所受“先天一炁”,修炼之始就是要返还到“生身受气初”之元始“祖炁”。南宋《碧虚子亲传直指》曰:“凡男子四大一身皆属阴,惟先天一气是阳。此气非呼吸吹嘘之气,亦无形影可见,……此气未受形之先,在胎中先受此气,后生两肾、两目,由此生心、肝、脾、肺、九窍、四肢,次第而成,人象具足。此气正在空虚之间,名玄牝之门,……今世人宰猪羊,见两肾之间、腰膂去处,有一空膜,之中有气,呼吸彭亨,直至肉冷方息者是也。此气生则气血全盛,魂魄相为,内含五彩,暖气如汤。如人死气血一散,而此窍馁矣。此气便是金丹大药。” 即言金丹大药实为人在未受形之前,于胎中所受之“先天一气”。

元代内丹家俞琰称用“回光内照”之法,将出移之神气,返本还源到“生身受气之初”的一点真元之气。其曰:“且人之未生也,居母之腹,随母呼吸,无视无听,惟有一息存焉。及其生也,剪去脐带,则一点真元之气,聚于脐下,日复一日,神出气移,遂不复再守胎中之一息。今夫神仙修炼之法,使人回光内照,呼吸太和,盖将返本还源而复归于生身受气之初也。” 明代张三丰亦认为元始“祖气”含一点真阳真阴,云:“若是志大君子,……穷取生身受气初。初者,是元始祖气,此气含着一点真阳真阴。夫真阳真阴,产于天地之先、混元之始。这颗灵明黍米宝珠,悬在虚空,明明丽丽。但未有明师指破的人,如在醉梦相似。离此一着,都是旁门。此灵明宝珠,于虚空之中,包含万象,潜藏万有,发生万物,都是这个。” 此亦称应穷取生身受初之元始“祖气”,以进行内丹修炼。清代黄元吉亦认为“阳生”药产之真气,不是外来之气,是人受生之初的先天元气,即“吾人受生之初先天一点氤氲元气入于胞胎之中者”,只是因为被后天气息所蔽而显现。

同时,丹家、丹经还认为“阳生”之“真铅”同于“肾炁”,源于肾中。《钟吕传道集》曰:“肾水之中,伏藏于受胎之初父母之真气,真气隐于人之内肾,所谓铅者,此也。肾中正气,气中真一之水名曰真虎,所谓铅中银者,此也。” 所谓的“铅”、“银”即隐藏在肾中,肾中真气为铅,气中之水名铅中银。究言之,即认为内丹修炼之药物隐于内肾之中。

宋代内丹家张伯端亦认为“精在肾府” 。并称“元气之生,周流乎身,而独于肾府采而用之”。其列举四条理由,认为“夫肾府路径,直达气穴黄庭者,一也;肾为精府,精至,直引精华而用之,二也;周流于他处则难觅,至精府而可识,三也;心气透肾,意下则直至,采之者易为力,四也”,因此,“采真阳于肾府。”

明代丹经《真诠》也认为元精产于肾。其中引有元太虚言称:“仙家借肾府为发生之地,不是用肾。虽不用肾,却在肾中作用,此肾所以为产药川源也。” 将肾府视为内丹药物产生之源地。伍守阳《仙佛合宗语录•或问十三条》云:“肾中真阳之炁名水中金。炼肾中精而化金炁,故曰金丹;炼炁化神,故曰神丹。” 又曰:“炁者,先天炁,即肾中真阳之精也。” 明确指水中金、真铅即为肾中真阳之炁。认为“小周天”阶段的“阳生”之“先天炁”就是肾中真阳之精,真铅乃肾中真阳之炁。

因此,传统内丹学一方面认为“阳生”“先天一炁”是返还到“生身受气初”的先天“祖炁”而得,一方面又认为乃产于肾中,系肾中真阳之炁,即“肾炁”。这样,无形中就产生了“阳生”“先天一炁”来源的“排中律”矛盾问题。

应该看到,对此“二源性”的相悖问题,历代内丹家也在有意无意地进行化解。张伯端《青华秘文》论述“阳生”之时,即有将先天之气与气穴、肾相沟通的倾向。其曰:“阳生者,先天之气自气穴中流出,则至于肾中○,如喷泡然。盖两肾中间,有一缕透气穴,乃父母交媾之后,始生脉络也。” 气穴乃先天祖炁隐藏之处,先天之气从此出,而至于肾中,由肾出如喷泡然。并言两肾中间有一缕透气穴,将肾与气穴生理性地联系起来。

明代伍守阳认为先天祖炁藏于脐,但又不离于肾。“父母二炁初合一于胞中,只是先天一炁”,胞胎在母腹中及长似形,“始欲立心、立肾”,这时“炁已固藏之于脐”,同时又认为“炁即命,是肾中本有,固不离于肾”。如此即炁为“肾中本有”,而又藏于脐,肾和脐就通过炁联结起来。而生身初之先天祖炁即先在地可与“肾炁”相通约。他又进一步说“人当受天命而生时,则元炁是本根,原自有着落处,故发明之曰炁穴。及在四肢百骸、视听言动时,炁之绪余为用者也。犹为本根仍在炁穴内,虽有不为身外之用时,亦有本根仍在炁穴内。” 又曰:“元精藏于肾”,“不发动时即是元炁。” 这样又把元炁即“生身受炁初”之炁与肾之元精相联系。但无论如何,在伍守阳那里,言先天祖炁既藏于本根炁穴,又不离于肾,先天祖炁与肾中之炁的关系逻辑上还是二分的。

清代柳华阳则干脆抛弃这种二分的说法,直言肾非脊肾之肾,而是脐下炁穴,将肾与炁穴合二为一。其云:“古人谓心肾非坎离,殊不知心肾乃坎离之体,神炁乃坎离之用。且肾非脊肾之肾,乃内肾也。古云:内肾者,即脐下是也。虽在脐下,犹未得其所以然。要必得其神炁相投者,盖其穴正在脐后肾前稍下,前七后三,中间空悬一穴,此正是调药炼精之所。” 并认为“其炁之行,后通乎督脉,前通乎任脉,中通乎冲脉,横通乎带脉,上通乎心,下通乎阳关,上后通乎肾,上前通乎脐。散则透于周身,为百脉之总根。” 此穴窍下即关元,“关元下即阳关,亦名命门,乃男女泄精之处,肾管之根由此而生。” 柳华阳认为炁穴之炁“上后通乎肾”,并否认“夹脊两肾中藏元炁”的说法。这样,柳华阳就将炁穴与肾相合。在这里,柳华阳似乎察觉到作为器官性的肾与炁穴相沟联的困难性,试图回避此问题,不谈脊肾之肾,直接将肾指为炁穴。

清末民初内丹家赵避尘所言之肾则非指炁穴,亦非指两肾腰子,而指生后天淫精之精囊。其曰:“肾气属阴,动属阳,非指两肾腰子而言,此乃是生尿之器,系指生精之内肾。在膀胱下口左右各一,是精囊,为内肾,内里精液乃经外肾睾丸宫造成,精由输精管上升至膀胱顶,分两边左右下口为精囊,由精囊下通尿管下口。” 这里试图借助现代解剖学来说明“肾炁”产生的真正来源。认为先天祖炁隐于炁穴丹田之中,血液至此,则化为阴精,下通外肾睾丸宫,故炁穴处于先后天转化的枢纽位置。此比伍柳沟通炁穴与肾之论又进一步。先天祖炁从此发,后天精气由此化。五脏之气、“肾炁”由此化为元精,“津液”入此处化为精气,淫精于此化泄,元精、元炁由此生出。故产先天真铅后不化为后天浊精,而采取、烹炼,转周天化为真炁,补足损亏之祖炁。

然而,他们的思路都是试图通过实体性的、占位性的“炁穴”、“肾”、“精囊”之间的同一性或关联性,来解决先天“祖炁”和“肾炁”的通约关系,这诚然是带有根本意义的,却不免给人以牵强之感。他们的努力虽然没有使“肾炁”和先天“祖炁”通约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但也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那么,先天“祖炁”和“肾炁”到底指什么?它们究竟是不是“阳生”“真铅”之“先天一炁”?

二、先天“祖炁”非“阳生”之“先天一炁”

先考察先天“祖炁”。这里,我们只要讨论一个逻辑问题就可作出基本判断,即“阳生”“真铅”之“先天一炁”若仅为“生身受炁初”之“祖炁”,则不合逻辑。丹经每言人生身受气后,至十五、六岁精气足,而后因后天淫念,真元已破,精气走失,故返还“生身受炁初”,实为补足泄漏之精气。然而精气既已走失于体外,因此,补足亦必应由体外摄取,即必须有来自于先天“祖炁”之外的其它的真炁。若仅求于“受生之初”之“祖炁”,则以走失“生身受炁初”之“祖炁”补还“生身受炁初”之“祖炁”,以自身补自身,这显然是讲不通的,不合逻辑的,也是不可能的。如此看来,“生身受炁初”之先天“祖炁”本身并不能等同于“真铅”之 “先天一炁”,也就不能视为“阳生”之“先天一炁”的惟一来源。

那么,“阳生”“真铅”之“先天一炁”是否有体内“祖炁”所感发之真炁的参与?我们认为,“阳生”“真铅”之来源不能排除生身初之“祖炁”。换言之,“阳生”“真铅”应包含“受生之初一点元气”被激发出的真炁。这是因为丹家在“凝神入炁穴” 时,目光与真意化为神光,在“腔子”里发生“光合作用”,“在适当火候下会发生放热反应,久之形成以肚脐为中心的原始星云般的旋转之物,沉甸甸的像 ‘铅’,称作‘炁’,便是真气。” 而神光观照炁穴,虚极静笃,其中所隐先天“祖炁”就会在此心身状态下被激发出来,化为“阳生”之“真铅”的一部分。因此,“阳生”之“先天一炁”应包含有因“神光”作用而感动自身先天“祖炁”所产之炁。另外,由于人的视听言动均为此先天“祖炁”之外化,均有先天“祖炁”之参与,使得此“祖炁”不断散失;而且,五脏之气,包括“肾炁”亦含此先天“祖炁”的化生。丹家在“回光返照”“祖炁”所隐之丹田炁穴时,就使得可能外泄之炁凝回祖窍,与在“元神”杳冥状态中所感发的先天“祖炁”,共同成为“阳生”“先天一炁”的组成部分。因此,生身初之先天“祖炁”所激发之炁应是,并且也只能是“阳生”之“先天一炁”的组成内容。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关注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
官方微信
    |

    王体:浅析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内丹学“阳生”“先天一炁”的“二源性”矛盾

    黄信阳博客 王 体

    2011-01-1708:39:12

    |
    王体:浅析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内丹学“阳生”“先天一炁”的“二源性”矛盾
    |

    摘 要:在传统内丹学中,存在着一个“肾炁”与先天“祖炁”均被视为“阳生”“先天一炁”之惟一来源的矛盾问题。深究之,“生身受气初”的先天“祖炁”不能等同于“阳生”之“先天一炁”,而只是后者的来源组成之一;而在细分后的“肾炁”中,“阳生肾炁”则可视同为“阳生”“先天一炁”,即“阳生肾炁”是后者的惟一来源。这样,“阳生”“先天一炁”的“二源性”矛盾问题就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化解和诠释。

    关键词:“阳生”之“先天一炁”;先天“祖炁”;“肾炁”;“阳生肾炁”;“二源性”矛盾

    在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内丹学中,“先天一炁”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而起始阶段的“阳生”之“先天一炁”更为入手之处,是内丹修炼的第一个台阶。只有“阳生”之“真铅”产生,才能谈得上内丹修炼的发轫。而在传统内丹学中,长期存在着一个“阳生”“先天一炁”的“二源性”矛盾问题,即“肾炁”与“生身受炁初”之先天“祖炁” 均被等同于“阳生”之“先天一炁”,或者说,二者皆被视为“阳生”“先天一炁”的惟一性的来源。本文试图立足于内丹典籍,就此问题做一些粗浅的剖析,以就教于方家、师长。

    一、“阳生”“先天一炁”的“二源性”矛盾

    在丹经中,“肾炁”与先天“祖炁”常常同被视为“阳生”“先天一炁”的惟一来源,此即“阳生”“先天一炁”的“排中律”矛盾问题。丹经一方面认为炁穴中所隐之炁为先天“祖炁”,另一方面又认为肾中所藏之炁乃先天一点真阳;一方面指脐中炁穴为根本处,另一方面又指肾为元精产处;一方面认为“真铅”之“先天一炁”为炁穴中所隐先天“祖炁”之发皇,另一方面又认为“真铅”系肾中真精所化。而且均隐含着来源的惟一性、排它性。

    丹经认为“阳生”之“真铅”系“父母胎中”所受“先天一炁”,修炼之始就是要返还到“生身受气初”之元始“祖炁”。南宋《碧虚子亲传直指》曰:“凡男子四大一身皆属阴,惟先天一气是阳。此气非呼吸吹嘘之气,亦无形影可见,……此气未受形之先,在胎中先受此气,后生两肾、两目,由此生心、肝、脾、肺、九窍、四肢,次第而成,人象具足。此气正在空虚之间,名玄牝之门,……今世人宰猪羊,见两肾之间、腰膂去处,有一空膜,之中有气,呼吸彭亨,直至肉冷方息者是也。此气生则气血全盛,魂魄相为,内含五彩,暖气如汤。如人死气血一散,而此窍馁矣。此气便是金丹大药。” 即言金丹大药实为人在未受形之前,于胎中所受之“先天一气”。

    元代内丹家俞琰称用“回光内照”之法,将出移之神气,返本还源到“生身受气之初”的一点真元之气。其曰:“且人之未生也,居母之腹,随母呼吸,无视无听,惟有一息存焉。及其生也,剪去脐带,则一点真元之气,聚于脐下,日复一日,神出气移,遂不复再守胎中之一息。今夫神仙修炼之法,使人回光内照,呼吸太和,盖将返本还源而复归于生身受气之初也。” 明代张三丰亦认为元始“祖气”含一点真阳真阴,云:“若是志大君子,……穷取生身受气初。初者,是元始祖气,此气含着一点真阳真阴。夫真阳真阴,产于天地之先、混元之始。这颗灵明黍米宝珠,悬在虚空,明明丽丽。但未有明师指破的人,如在醉梦相似。离此一着,都是旁门。此灵明宝珠,于虚空之中,包含万象,潜藏万有,发生万物,都是这个。” 此亦称应穷取生身受初之元始“祖气”,以进行内丹修炼。清代黄元吉亦认为“阳生”药产之真气,不是外来之气,是人受生之初的先天元气,即“吾人受生之初先天一点氤氲元气入于胞胎之中者”,只是因为被后天气息所蔽而显现。

    同时,丹家、丹经还认为“阳生”之“真铅”同于“肾炁”,源于肾中。《钟吕传道集》曰:“肾水之中,伏藏于受胎之初父母之真气,真气隐于人之内肾,所谓铅者,此也。肾中正气,气中真一之水名曰真虎,所谓铅中银者,此也。” 所谓的“铅”、“银”即隐藏在肾中,肾中真气为铅,气中之水名铅中银。究言之,即认为内丹修炼之药物隐于内肾之中。

    宋代内丹家张伯端亦认为“精在肾府” 。并称“元气之生,周流乎身,而独于肾府采而用之”。其列举四条理由,认为“夫肾府路径,直达气穴黄庭者,一也;肾为精府,精至,直引精华而用之,二也;周流于他处则难觅,至精府而可识,三也;心气透肾,意下则直至,采之者易为力,四也”,因此,“采真阳于肾府。”

    明代丹经《真诠》也认为元精产于肾。其中引有元太虚言称:“仙家借肾府为发生之地,不是用肾。虽不用肾,却在肾中作用,此肾所以为产药川源也。” 将肾府视为内丹药物产生之源地。伍守阳《仙佛合宗语录•或问十三条》云:“肾中真阳之炁名水中金。炼肾中精而化金炁,故曰金丹;炼炁化神,故曰神丹。” 又曰:“炁者,先天炁,即肾中真阳之精也。” 明确指水中金、真铅即为肾中真阳之炁。认为“小周天”阶段的“阳生”之“先天炁”就是肾中真阳之精,真铅乃肾中真阳之炁。

    因此,传统内丹学一方面认为“阳生”“先天一炁”是返还到“生身受气初”的先天“祖炁”而得,一方面又认为乃产于肾中,系肾中真阳之炁,即“肾炁”。这样,无形中就产生了“阳生”“先天一炁”来源的“排中律”矛盾问题。

    应该看到,对此“二源性”的相悖问题,历代内丹家也在有意无意地进行化解。张伯端《青华秘文》论述“阳生”之时,即有将先天之气与气穴、肾相沟通的倾向。其曰:“阳生者,先天之气自气穴中流出,则至于肾中○,如喷泡然。盖两肾中间,有一缕透气穴,乃父母交媾之后,始生脉络也。” 气穴乃先天祖炁隐藏之处,先天之气从此出,而至于肾中,由肾出如喷泡然。并言两肾中间有一缕透气穴,将肾与气穴生理性地联系起来。

    明代伍守阳认为先天祖炁藏于脐,但又不离于肾。“父母二炁初合一于胞中,只是先天一炁”,胞胎在母腹中及长似形,“始欲立心、立肾”,这时“炁已固藏之于脐”,同时又认为“炁即命,是肾中本有,固不离于肾”。如此即炁为“肾中本有”,而又藏于脐,肾和脐就通过炁联结起来。而生身初之先天祖炁即先在地可与“肾炁”相通约。他又进一步说“人当受天命而生时,则元炁是本根,原自有着落处,故发明之曰炁穴。及在四肢百骸、视听言动时,炁之绪余为用者也。犹为本根仍在炁穴内,虽有不为身外之用时,亦有本根仍在炁穴内。” 又曰:“元精藏于肾”,“不发动时即是元炁。” 这样又把元炁即“生身受炁初”之炁与肾之元精相联系。但无论如何,在伍守阳那里,言先天祖炁既藏于本根炁穴,又不离于肾,先天祖炁与肾中之炁的关系逻辑上还是二分的。

    清代柳华阳则干脆抛弃这种二分的说法,直言肾非脊肾之肾,而是脐下炁穴,将肾与炁穴合二为一。其云:“古人谓心肾非坎离,殊不知心肾乃坎离之体,神炁乃坎离之用。且肾非脊肾之肾,乃内肾也。古云:内肾者,即脐下是也。虽在脐下,犹未得其所以然。要必得其神炁相投者,盖其穴正在脐后肾前稍下,前七后三,中间空悬一穴,此正是调药炼精之所。” 并认为“其炁之行,后通乎督脉,前通乎任脉,中通乎冲脉,横通乎带脉,上通乎心,下通乎阳关,上后通乎肾,上前通乎脐。散则透于周身,为百脉之总根。” 此穴窍下即关元,“关元下即阳关,亦名命门,乃男女泄精之处,肾管之根由此而生。” 柳华阳认为炁穴之炁“上后通乎肾”,并否认“夹脊两肾中藏元炁”的说法。这样,柳华阳就将炁穴与肾相合。在这里,柳华阳似乎察觉到作为器官性的肾与炁穴相沟联的困难性,试图回避此问题,不谈脊肾之肾,直接将肾指为炁穴。

    清末民初内丹家赵避尘所言之肾则非指炁穴,亦非指两肾腰子,而指生后天淫精之精囊。其曰:“肾气属阴,动属阳,非指两肾腰子而言,此乃是生尿之器,系指生精之内肾。在膀胱下口左右各一,是精囊,为内肾,内里精液乃经外肾睾丸宫造成,精由输精管上升至膀胱顶,分两边左右下口为精囊,由精囊下通尿管下口。” 这里试图借助现代解剖学来说明“肾炁”产生的真正来源。认为先天祖炁隐于炁穴丹田之中,血液至此,则化为阴精,下通外肾睾丸宫,故炁穴处于先后天转化的枢纽位置。此比伍柳沟通炁穴与肾之论又进一步。先天祖炁从此发,后天精气由此化。五脏之气、“肾炁”由此化为元精,“津液”入此处化为精气,淫精于此化泄,元精、元炁由此生出。故产先天真铅后不化为后天浊精,而采取、烹炼,转周天化为真炁,补足损亏之祖炁。

    然而,他们的思路都是试图通过实体性的、占位性的“炁穴”、“肾”、“精囊”之间的同一性或关联性,来解决先天“祖炁”和“肾炁”的通约关系,这诚然是带有根本意义的,却不免给人以牵强之感。他们的努力虽然没有使“肾炁”和先天“祖炁”通约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但也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那么,先天“祖炁”和“肾炁”到底指什么?它们究竟是不是“阳生”“真铅”之“先天一炁”?

    二、先天“祖炁”非“阳生”之“先天一炁”

    先考察先天“祖炁”。这里,我们只要讨论一个逻辑问题就可作出基本判断,即“阳生”“真铅”之“先天一炁”若仅为“生身受炁初”之“祖炁”,则不合逻辑。丹经每言人生身受气后,至十五、六岁精气足,而后因后天淫念,真元已破,精气走失,故返还“生身受炁初”,实为补足泄漏之精气。然而精气既已走失于体外,因此,补足亦必应由体外摄取,即必须有来自于先天“祖炁”之外的其它的真炁。若仅求于“受生之初”之“祖炁”,则以走失“生身受炁初”之“祖炁”补还“生身受炁初”之“祖炁”,以自身补自身,这显然是讲不通的,不合逻辑的,也是不可能的。如此看来,“生身受炁初”之先天“祖炁”本身并不能等同于“真铅”之 “先天一炁”,也就不能视为“阳生”之“先天一炁”的惟一来源。

    那么,“阳生”“真铅”之“先天一炁”是否有体内“祖炁”所感发之真炁的参与?我们认为,“阳生”“真铅”之来源不能排除生身初之“祖炁”。换言之,“阳生”“真铅”应包含“受生之初一点元气”被激发出的真炁。这是因为丹家在“凝神入炁穴” 时,目光与真意化为神光,在“腔子”里发生“光合作用”,“在适当火候下会发生放热反应,久之形成以肚脐为中心的原始星云般的旋转之物,沉甸甸的像 ‘铅’,称作‘炁’,便是真气。” 而神光观照炁穴,虚极静笃,其中所隐先天“祖炁”就会在此心身状态下被激发出来,化为“阳生”之“真铅”的一部分。因此,“阳生”之“先天一炁”应包含有因“神光”作用而感动自身先天“祖炁”所产之炁。另外,由于人的视听言动均为此先天“祖炁”之外化,均有先天“祖炁”之参与,使得此“祖炁”不断散失;而且,五脏之气,包括“肾炁”亦含此先天“祖炁”的化生。丹家在“回光返照”“祖炁”所隐之丹田炁穴时,就使得可能外泄之炁凝回祖窍,与在“元神”杳冥状态中所感发的先天“祖炁”,共同成为“阳生”“先天一炁”的组成部分。因此,生身初之先天“祖炁”所激发之炁应是,并且也只能是“阳生”之“先天一炁”的组成内容。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坚持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中国化方向
    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中国化

    最新

    最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