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义新闻网雷国强
2011-04-01
编纂于宋代初年的小说总集《太平广记》辑录唐人薛用弱撰《集异记》中有叶法善一条。其中记载了叶法善用其神奇医术与法术治病救人的故事,摘录如下:
初高宗征师至京,拜上卿,不就。请度为道士,出人禁内。及欲告成中岳,扈从者多疾,凡日巽 咒,病皆愈,二京受道箓者,文武中外男女子弟千余人,所得金帛,并修宫观、血阝孤贫,无爱惜。久之,辞归松阳。经过之地,救人无数。蜀川张尉这妻,死而再生,复为夫妇。师识之曰:“尸媚之疾也,不速除之,张死矣!”师投符而化为黑气焉。相同姚崇已终之女,钟念弥深,投符起之⑿。
3.叶法善为唐代匡国辅主的一代名臣。
叶法善自奉高宗李治征旨入朝后,曾被封授的官职有三:银青光禄大夫、鸿胪卿越国公、景龙观主。所谓银青光禄大夫,是文职散官,只决定其品级、服色,不是实任职务。银青光禄大夫为从三品。鸿胪卿是正式的官职,有职务,称作职青官,是鸿胪寺(主管接待外宾,相当于今日之外交部)的负责人,也是从三品。越国公是封爵,实际上没有封地,只能算是一种荣誉称号。
关于叶法善匡国辅主的事迹主要记载在《旧唐书·方伎传》、《集异记》及唐玄宗所御敕的《赠叶法善越州都督制》、李邕《大唐赐歙州刺史叶公神道碑》等文献碑刻之上。
其中较为典型和有影响的事件主要有以下几则:
(1)“讨逆辅顺,功就佐时”辅助唐玄宗李隆基登位。
叶法善历经高宗、中宗、睿宗、玄宗四朝,五十年间“往来山中,时时召入。”他“出者无山林之逸,处者无轩冕之贵。”在民间,他积德行善,普济众生,为百姓驱邪治病。在朝廷,他直言不讳,敢说真话,揭露弊政。在韦皇后和安乐公主篡权乱政,武三思秉政专权时,叶法善犯颜直谏不被采纳,反而被赶出朝廷,贬谪到广州与洪州。直到中宗景龙二年(708)初,叶法善才被征召回京。回朝时,李隆基尚未登帝位,叶法善暗中加以保护,为其参透暗算,消灾避祸。这份情谊,直到叶法善仙逝二十年后,唐玄宗尚铭记在心,其在《叶尊师碑铭并序》中表现深切的怀念:先生养神太和,观妙元牝,君子或处之盛也。……旁通幽赞,神变灵造,谣祠厉阶,无隐不讨。讨逆辅顺,功就佐时。藏住察微,业与神期。
(2)土蕃进宝,函封题曰:“请陛下自开,无令人知。”法善奏曰:“此不祥也,宜令蕃使自开之。”既开,果有弩箭自函而发,中蕃使而死⒀。
(3)上言进劝高宗,弃炼金丹,甄别道述,核其真伪。
显庆(656-660)中,高宗闻其名,征诣京师,将加爵位,因辞不受。求为道士,因留在内道场,供侍甚厚。时高宗令广征诸方道术之士,合炼黄白。叶法善上言:“金丹难就,徒费财物,有亏政理,请核其真伪。”高宗信其言,因令法善试之,由是乃出九十余人,因一切罢之⒁。
(4)助李隆基铲除韦、武集团。
李隆基未登帝位时,韦皇后专权,太平公主专横,其党徒窃据朝廷要害;叶法善积极为李隆基出谋划策,消灭了韦、武集团。登帝位后,玄宗接受叶法善的建议,改“先天”年号为“开元”。
4.叶法善是唐代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推崇“孝道”观念的代表人物。
“孝道”是隋唐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弘扬和推崇的一种孝行,它源之晋代的许逊,其完整的思想体系成书于元代的净明道重要典籍《净明忠孝全书》。其书中曾记:
真君(许逊)既飞升之后,里人与其族孙简就其地立祠,以所遗诗一百二十首写之竹简,令人探取以卜吉凶,名曰圣签。其钟车函臼并藏于祠。隋炀帝时,焚修中辍,唐永淳中,天师胡慧超重兴建立,明皇尤加寅奉⒂。
隋唐时期在民间和统治阶层颇有影响的非许氏族裔“孝道”成员,除了张开先外,还有胡慧超、张氲、万振、蔺天师、叶法善等。
据《逍遥山万寿宫志》卷七《宫殿》载,推动“孝道”在中唐发展的主要人物,除了胡彗超等人外,还有叶法善。叶法善曾凭其高超的道术及参与世俗政治的能力,为“孝道”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从目前发现的材料而言,凡列入“孝道”成员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精于道术,无论是登刀履火(许藏秘),摄魔还精(许筠),还是兴云降雨(张开发),施药求疫(张蕴),飞符运筏(胡慧超),役神驱鬼(叶法善),井水求人(蔺天师),符咒济物(万天师),实际上都是精通道术的著名道士。
隋唐时期,孝悌观念普遍流行于上至皇亲国戚,下及黎民百姓的各个社会阶层。如隋炀帝下诏称:“夫孝悌有闻,人伦之本,德行敦厚,立身之基。”并要求属下对这类人“随才升耀⒃”。唐太宗则于贞观十二年(638)为表彰孝义之家,而下诏令各地“赐孝义之家粟五斛⒄”。唐玄宗亲自“训注《孝经》,颁于天下”,并“诏天下民间藏《孝经》一本”,又令全国各地对忠臣、义士、孝妇、烈女这类德行弥高者“置祠宗致祭⒅”。
武义新闻网 雷国强
2011-04-01
编纂于宋代初年的小说总集《太平广记》辑录唐人薛用弱撰《集异记》中有叶法善一条。其中记载了叶法善用其神奇医术与法术治病救人的故事,摘录如下:
初高宗征师至京,拜上卿,不就。请度为道士,出人禁内。及欲告成中岳,扈从者多疾,凡日巽 咒,病皆愈,二京受道箓者,文武中外男女子弟千余人,所得金帛,并修宫观、血阝孤贫,无爱惜。久之,辞归松阳。经过之地,救人无数。蜀川张尉这妻,死而再生,复为夫妇。师识之曰:“尸媚之疾也,不速除之,张死矣!”师投符而化为黑气焉。相同姚崇已终之女,钟念弥深,投符起之⑿。
3.叶法善为唐代匡国辅主的一代名臣。
叶法善自奉高宗李治征旨入朝后,曾被封授的官职有三:银青光禄大夫、鸿胪卿越国公、景龙观主。所谓银青光禄大夫,是文职散官,只决定其品级、服色,不是实任职务。银青光禄大夫为从三品。鸿胪卿是正式的官职,有职务,称作职青官,是鸿胪寺(主管接待外宾,相当于今日之外交部)的负责人,也是从三品。越国公是封爵,实际上没有封地,只能算是一种荣誉称号。
关于叶法善匡国辅主的事迹主要记载在《旧唐书·方伎传》、《集异记》及唐玄宗所御敕的《赠叶法善越州都督制》、李邕《大唐赐歙州刺史叶公神道碑》等文献碑刻之上。
其中较为典型和有影响的事件主要有以下几则:
(1)“讨逆辅顺,功就佐时”辅助唐玄宗李隆基登位。
叶法善历经高宗、中宗、睿宗、玄宗四朝,五十年间“往来山中,时时召入。”他“出者无山林之逸,处者无轩冕之贵。”在民间,他积德行善,普济众生,为百姓驱邪治病。在朝廷,他直言不讳,敢说真话,揭露弊政。在韦皇后和安乐公主篡权乱政,武三思秉政专权时,叶法善犯颜直谏不被采纳,反而被赶出朝廷,贬谪到广州与洪州。直到中宗景龙二年(708)初,叶法善才被征召回京。回朝时,李隆基尚未登帝位,叶法善暗中加以保护,为其参透暗算,消灾避祸。这份情谊,直到叶法善仙逝二十年后,唐玄宗尚铭记在心,其在《叶尊师碑铭并序》中表现深切的怀念:先生养神太和,观妙元牝,君子或处之盛也。……旁通幽赞,神变灵造,谣祠厉阶,无隐不讨。讨逆辅顺,功就佐时。藏住察微,业与神期。
(2)土蕃进宝,函封题曰:“请陛下自开,无令人知。”法善奏曰:“此不祥也,宜令蕃使自开之。”既开,果有弩箭自函而发,中蕃使而死⒀。
(3)上言进劝高宗,弃炼金丹,甄别道述,核其真伪。
显庆(656-660)中,高宗闻其名,征诣京师,将加爵位,因辞不受。求为道士,因留在内道场,供侍甚厚。时高宗令广征诸方道术之士,合炼黄白。叶法善上言:“金丹难就,徒费财物,有亏政理,请核其真伪。”高宗信其言,因令法善试之,由是乃出九十余人,因一切罢之⒁。
(4)助李隆基铲除韦、武集团。
李隆基未登帝位时,韦皇后专权,太平公主专横,其党徒窃据朝廷要害;叶法善积极为李隆基出谋划策,消灭了韦、武集团。登帝位后,玄宗接受叶法善的建议,改“先天”年号为“开元”。
4.叶法善是唐代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推崇“孝道”观念的代表人物。
“孝道”是隋唐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弘扬和推崇的一种孝行,它源之晋代的许逊,其完整的思想体系成书于元代的净明道重要典籍《净明忠孝全书》。其书中曾记:
真君(许逊)既飞升之后,里人与其族孙简就其地立祠,以所遗诗一百二十首写之竹简,令人探取以卜吉凶,名曰圣签。其钟车函臼并藏于祠。隋炀帝时,焚修中辍,唐永淳中,天师胡慧超重兴建立,明皇尤加寅奉⒂。
隋唐时期在民间和统治阶层颇有影响的非许氏族裔“孝道”成员,除了张开先外,还有胡慧超、张氲、万振、蔺天师、叶法善等。
据《逍遥山万寿宫志》卷七《宫殿》载,推动“孝道”在中唐发展的主要人物,除了胡彗超等人外,还有叶法善。叶法善曾凭其高超的道术及参与世俗政治的能力,为“孝道”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从目前发现的材料而言,凡列入“孝道”成员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精于道术,无论是登刀履火(许藏秘),摄魔还精(许筠),还是兴云降雨(张开发),施药求疫(张蕴),飞符运筏(胡慧超),役神驱鬼(叶法善),井水求人(蔺天师),符咒济物(万天师),实际上都是精通道术的著名道士。
隋唐时期,孝悌观念普遍流行于上至皇亲国戚,下及黎民百姓的各个社会阶层。如隋炀帝下诏称:“夫孝悌有闻,人伦之本,德行敦厚,立身之基。”并要求属下对这类人“随才升耀⒃”。唐太宗则于贞观十二年(638)为表彰孝义之家,而下诏令各地“赐孝义之家粟五斛⒄”。唐玄宗亲自“训注《孝经》,颁于天下”,并“诏天下民间藏《孝经》一本”,又令全国各地对忠臣、义士、孝妇、烈女这类德行弥高者“置祠宗致祭⒅”。
最新
最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