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六十七章》又讲:“吾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经中的“慈”指的是我们的心性;“俭”指的是我们的生命。“俭”字的本义就是节省,俭约的意思。我们生命的能量一定要省着点用,平时一定要注重摄生方面的问题。
摄生与养生是不同的。摄生一词首现于《道德经·五十章》:“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
在《说文解字》中,摄的本义是根据号令统一行动,有统摄、调摄的含义;生,《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讲:“生之本,本于阴阳。”不仅是人,万物的生都要依靠阴阳。所以一个生字,已经把阴与阳都包含在内了。所以摄生一词的真义就是——调摄阴阳,统摄生命。而“养生”一词出现的时间要晚于老君爷的《道德经》,意思也不如老君爷讲得究竟,讲得彻底。摄生可以包含养生,但养生则绝对不能代表摄生,二者有着天壤之别。摄生它包括早期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的方术,炼养术,也包括唐宋以后的内丹术。可以说“摄生”是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的一个专有名词,比如金元时期丘处机祖师所着的《摄生消息论》,还有《正统道藏》洞玄部的《摄生纂录》、洞神部《四气摄生图》等等,这些道书均以摄生,这个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专有名词出现在书名和篇章当中的。
对于人来讲最重要的莫过于生命,懂得珍惜生命的人是贤人;能够把握生命的人是圣人;而能够超越生命的人则是真人。所以历代皇帝在册封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祖师的时候,封号都是某某真人,或某某大真人。
“不敢为天下先”,指的就是我们的这个“身”。我觉得这一句应该辩证的看。这是老君爷说自己的话,并不能代表我们也是这样。我们就拿弘教来说,就应该就像在座的诸位高道那样,一马当先,以身作则,身心士卒,率先垂范,这是榜样的力量。当有很多人来效法他们这种德行的时候,他们会为我们搭建和提供一个平台,而他们退居幕后,退居幕后干什么,继续为祖师服务,为众生服务,为我们服务。我们今天能够举办这样一个规模的巡讲活动,全都仰仗中道协的诸位领导。能有这样一个庄严殊胜的经场,要仰仗省道协的诸位领导和会务组的诸位道友和同修,而此时的他们才是真正的“不敢为天下先”,把这么好的一个平台让给了我们,他们在下面默默的为大家服务,其实我们这点修行哪敢坐在这里讲经呢!真是诚惶诚恐啊!
以上,老君爷所讲的这“三宝”,就是我们身、性、命三者日常的功用。
今天在场的有很多道友,也有很多的归依弟子,在我们归依的时候师父会告诫我们,我们不是归依某个人,也不是归依某个庙,而归依的是道、经、师三宝。那么这道、经、师三宝与身、性、命三者又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在《正统道藏》的洞真部戒律类有一部经叫作《三洞众戒文·卷上·三归戒文》,记载的是元始天尊向太上大道君说戒,说戒之后,“诸天齐到,命诸男女伏受三归依戒。”这就是我们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三归依的由来。经中说:
“第一戒者归身,太上无极大道;第二戒者归神,三十六部尊经;第三戒者归命,玄中大法师。”这三归依即是将我们的身归于道,我们的神,也就是性,归于经;将我们的命归于师。通过我们上面对身、性、命三者的讲解,我想大家更能深刻的理解这三归依的真义。
还有一个问题要顺便讲一下,有很多人都分不开回归的“归”和白字旁加一个反叛的反字的那个“皈”有什么不同。白字旁的“皈”,我们查一下汉字源流字典就知道了,这个字是一个后起字,是南北朝以前专为翻译梵文而造的新字,也就是翻译专用字,这类字只用于被翻译的经典和书籍当中,中国传统经典是不用这类字的。南北朝以后,随着文化的不断发展和各家文化的不断交融,慢慢地白字旁的这个“皈”出现在了中国经典和书籍当中。但我们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还是秉承老君爷在《道德经》中所用的复归的“归”来写归依的“归”,明代《正统道藏》中的《三归戒文》用的也是复归的“归”,用以表述复归无极,回归大道之义。显然白字旁的“皈”是没有这个含义的。
讲了这么多,我们将第二个话题“道德与性命”做一个总结。我们要用一颗慈悲光明的心性去照见万物——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养性;我们还要用一个勤劳俭朴的生命去服务万物——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延命。心中有道,清静无为,自然慈悲光明;敢于担当,勇于奉献,自然德全不危。我们要明道立德,就要在性命上下功夫,而性命之学须从养性延命入手。这就是为什么说“养性延命是明道立德之根柢”,也是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仙真祖师无论是口传心授也好,还是著书立说也罢,都非常重视阐述性命之学的原因。
按照我们今日讲经题目的词语次序,我们讲了性命、讲了道德,最后就剩下“根柢”这个词了。
三、“根柢”一词的道学内涵。
“根柢”一词出自司马迁的《史记》,这个“柢”字经常会与知根知底的广字旁的“底”相混淆。广字旁的“底”本义是房子的地下,由此产生房子下面地基的含义,引申为物体的下端。而木字旁的这个“柢”,本义是树的根,引申为事物的根基和基础。这两个字如何区分,木字旁的“柢”是有生命的,广字旁的“底”是没有生命的。
《道德经·五十九章》中的:“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就是木字旁的这个“柢”,大家在学习和研读《道德经》的时候要留意一下。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写了二篇注解与阐释《道德经》的著作。一篇名为《解老》,一篇名为《喻老》。他在《解老》篇中对“深根固柢”一词作了解释,他说:“柢固则生长,根深则视久。”树木的生长与根是否稳固有关,但树木能否长得高,长的大,活的久则与根扎的深浅有关,百年千年以上的树木就是经中所形容的“深根固柢,长生久视”的状态。我们人与树木同属于生物,而且生命气机也极为相似,都有升降出入这四种基本运动形式。这升、降、出、入四个字将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吸收作用、蒸腾作用、运输作用和扩散作用都包含在内了。老君爷用树根的功能和作用来形容“长生久视之道”真是再贴切不过了!让我们再回到题目的开头,对于养性和延命来讲,延命犹如“固柢”,就是要扎稳根基;养性犹如“深根”,在扎稳根基的基础上要把根扎向深处。我们把养性延命换一种表达方式,我想大家就能够更容易、更深刻的去理解它的含义。修心就是养性,炼形就是延命,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精神和形体的修炼一定要兼顾,养性与延命绝对不可偏颇。
关于治身、修性和炼命的方法都被仙真祖师留在了经典当中,古语有云:“未有神仙不读书”,通过学习和研读经典,向内可以让我们更加明了修行的真义和道理,向外可以为我们的修行提供理论支撑,指导我们该如何去践行大道,可谓一举两得。内修是功,外行是德,功德圆满自然位列仙班。所以读书不仅是状元的必行之路,更是成仙的登天之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我的用词,必行之路,走的是横向的纬线,而登天之梯则走的是纵向的经线,这两者是有很大区别的!
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椭圆球体,我们将一个点横向的无限延长,最终会形成一个圈,这个圈就犹如生命的轮回。而我们将一个点纵向的无限延长则可上达九天,中至九地,下到九泉,超越横向纬线的轮回之圈,中国的中字就是上述的一个缩影。
古语有云:“公门之中好修行”。考上状元,只能证明这个人学习很刻苦,读书很用功,但是只有功没有德是不行的,最怕的就是成为状元之后不懂得把握这个难能可贵的机会,不修善德,不积阴德,反而背德失德,那他永远会堕入轮回而不能自拔。如果他有“天下为公”的思维,为国家的安定,社会的和谐和百姓的安居乐业作出贡献,积累德行,那他自然就会超出轮回的圈子,走经线直线上升,按照功德的大小而被封神。所以“立德”是一名状元在读好书的基础上,更应该去做的事情,人间无处不是修行,就看我们怎么去想,怎么去做了。
关于读书的方法,重阳祖师在《立教十五论》中单独开了一论来阐述这个问题,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看出读书对修行的重要性。这一论的篇名叫作“学书”,是十五论中的第三论。学书即是学习读书的方法。学习和读书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读书指的是通过阅读书籍获得知识,而学习则是比较一个宽泛概念,涵盖了所有的社会实践活动。学习可以包括读书,而读书却不能代表所有的学习。
在这一论中重阳祖师为我们讲了三方面内容:一是读书的方法;二是读书所要达到的境界;三是读书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读书的方法
“学书之道,不可寻文而乱目,当宜采意以合心,舍书探意采理,舍理采趣。”
我们借用人身之中的皮、肉、骨、髓来阐释第一段中学书之道的文、意、理、趣四个层次的含义。
文:是书中的文字,就犹如人体的皮毛。它是组成一篇文章和一本书籍的基础;
意:是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深意,犹如人体的肌肉。
理:深意背后所蕴藏的道理,犹如人体的骨骼,深藏而不露于表面。
趣:是道理背后的那个“东西”,犹如人体的髓,是最为精华的部分。对于“趣”字的真义,我们可以借用《北斗经》中的一句经文来做解释。《北斗经》云:“漂沉诸趣,永失人身。”诸趣,是五道轮回的别称,指一切生命分别生活在五种不同的境地。这里的“趣”引申为“心境”。道理是道的理,而不是真正的道,《道德经》中讲:道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所以没有办法形容他。道可以是理,但理并不是道。
我们拿一部经书来做比喻,研读经典不能只看表面文字的意思,而是要从文字入手,一步步的层层深入,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深意是要依靠阅读文字来完成的,而明白了深意之后则要抛弃书本的“束缚”,去探求深意背后所蕴藏的道理。懂得了道理之后,把探求到的道理也要舍掉,去“寻找”、去“采摘”仙真祖师在创作这部经典时的那种心境,只有进入了仙真祖师的心境,才能真正的体悟仙真祖师所要向世人传达的那个“东西”究竟是什么,这样才能得到仙真祖师的“髓”,这就是读书的方法。
二、读书所要达到的境界
“采得趣则可以收之入心,久久精诚,自然心光洋溢,智神踊跃,无所不通,无所不解。”
“采摘”到了“精髓”之后,就要将它“收之入心”开始涵养,用“采摘”来的“精髓”涵养我们的心性,这个时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养性”。如此精进修行,道心不退,才能达到祖师所讲的“无所不通,无所不解”的境界。所以说“学书”是贯穿于我们从开始修行一直到得道成仙的整个过程。
三、读书应该注意的问题
“若到此则可以收养,不可驰骋耳,恐失于性命。”
驰骋这两个字都是马字旁,原意是骑着马飞快的奔跑,引申为追逐外境和得意忘形。《道德经·十二章》中讲:“驰骋田猎让人心发狂”,看来驰骋的这个状态是很伤“心”的。这句话讲的是:得到“精髓”之后,一定要向内将它“收之入心”,切不可向外去追逐外境、得意忘形,这样恐怕会丢了性命。这里的“性命”指的是修道的心性和自身的天命。天命是你这一生所要承担的责任和使命,而心性是你完成这个任务所需要的能力。不断涵养心性,培养自己的能力就是明道的过程,有了能力之后才能去承担和完成自身的天命,即是立德的过程。
最后重阳祖师还告诉我们:“若不穷书之本意,只欲记多念广,人前谈说,夸讶才俊,无益于修行,有伤于神气,虽多看书,与道何益?既得书意,可深藏之。”
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明道,与道没有关系的事情不要去做,得到了道之“精髓”之后一定要将他深藏于内而不显露于外,用祂来涵养心性,待时而发,在对的时间对对的人做对的事,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立德。
最后和大家分享一下今年的玄门讲经。大家都知道,我们今年所讲的这部太上经典,《内日用妙经》讲的是内在的修炼,对于内修而言,它的基础就是养性,养性才能澄心,澄心方能明道。《外日用妙经》讲的是外在的行持,对于外行而言,它的基础就在延命。延命才能正己,正己方能立德。我们如果连“命”这个载体都没有了,又如何去正己,如何去立德呢!如果连“命”这个载体都没有了,我们的元神无所安住,心无所系,神无所依,又如何去澄心,如何去明道呢?所以道经中说:“人身难得,正法难遇”。
以上是我对“道德性命之学”的一点点感悟,不当之处还望诸位高道同修赐教指正。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共证无上道。
志心称念常清常静天尊 不可思议功德。
(文章为郭世文道长己亥年中国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协会宣讲团全国巡讲文稿)
流泪
0人
鼓掌
0人
愤怒
0人
无语
0人
欢迎投稿:
Email:server#daoisms.com.cn(注:发邮件时请将#改为@)
免责声明:
1、“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 ”所载的文、图、音视频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文化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 网站”所有,任何经营性媒体、书刊、杂志、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站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 ”, 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3、凡本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均标注来源,由于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
图注:茅山四宝之玉符 读道经时,很多对天尊的描述,前面都会加上一些对环境、功德、品格等方面的描述语,如高...[详细]
建除术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择方术。建除术在秦汉时期颇为流行,《史记日者列传》有建除家,可见西汉时期,建除...[详细]
在《道德经》中有一个非常著名且非常关键的比喻,源于经文的第五章,其曰: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详细]
2021年8月25日宝鸡市老子文化研究会会长易渲承邀我参加磻溪宫邱处机版《道德经》经幢的校勘活动。除观看校勘人员...[详细]
历史上的文昌洞经古乐 文昌帝君是文昌星神与四川地方梓潼神结合而产生的。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七曲山是传说中的...[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