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博
  • 微信
    微信号:daoismsfw 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
公众平台微信号
道家精神专一

老子所说之“道”新解


来源: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 作者:王西平 时间:2017-12-18 16:48:42 繁體中文版

内容摘要:既往,学术界普遍认为老子所说的“道”,仅是哲学的、形而上的一个概念。本文认为:“道”,首先涵括着实际存在的物质性能,具有现代科学所说的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属性,无处不在处处在,是以人的肉眼看不见的“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的“无”的形式存在着。

正因为是以“无”的状态存在着,一般人无法验证它的存在,因此就显得十分玄奥。玄奥性是老子所说的“道”的基本内涵。本文对“道”的玄奥性作了陈述和探讨。进而,本文认为“道”,既具有物质的实在性,又具有人的意识以及宇宙信息相互沟通、传递的玄奥性,是实在性与玄奥性的高度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道 实在性 玄奥性 实在性与玄奥性的统一

A New Interpretation of "Tao" by Lao Zi

Xiping Wang

Abstract: In the past, academics generally believe that Lao Zi's "Tao" is only a philosophical, metaphysical concept.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Tao" is, firstly, the physical existence of material properties, the basic particles explained by modern science. The basic particles are everywhere in a “No shape as the shape of nothing”‘s None existing form that can’t be seen by human’s eye.

Because it is "none" existing form, most people cannot verify its existence, so it is very mysterious. Mysterious nature is the basic meaning of the "Tao". This article makes a statement and discussion on the mysterious nature of "Tao".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ao" not only has the material substantiality but also has the consciousness of human beings and the mutual communication and transmission of mysteriousness of the universe. It is the unify of substantiality and mysteriousness.

Keyword: Tao, Substantiality, Mysteriousness, the unify of substantiality and mysteriousness

从庄子、韩非子始,两千五百多年来,研究注解《老子》的著述,难以计数,关于老子所说的“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说辞,难求一致;但认为“道”是宇宙及宇宙间万物的本体、本源,总根据、总根源,一般研究者却是没有异议的。然而,“道”究竟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宇宙的本体、本源?却罕有论及!笔者诵读《老子》,幸有一得之见,发表出来,求教于方家、读者。

一、“道”之实在性

《易·系辞上传》第五章曰:“一阴一阳谓之道。”第十二章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器,是一般人眼睛看得见的有形体的实在之物,后世对有形之物统称“器世界”。而“道”(包括阴阳),是一般人眼睛看不见的无形体的虚无的存在,因此,后世的研究者就将其视之为精神性的存在,是哲学性的思辨、推理或假设。

但是,作为学术的、科学的研究,老子所说的“道”,是不是仅仅是形而上的精神、意识?近世以来,有的学者已关注到老子“道”的实在性问题,如台湾新儒家代表人物陈鼓应的《老子注译及评介》[1] 书前论文“老子哲学系统的形成”,开首就探讨“实在意义的‘道’”。然而,陈先生却认为“道”的“无形”,是老子的“预设”。“不能从存在的观点(exi-stential viewpoint)来处理它,只能从设定的观点(hypothetical viewpoint)来讨论它。”陈先生没有认识到“无形”本身就是一种真实的存在,并不是老子的主观“预设”。

2016年7月5日,点击“百度学术”了知,关于“老子之道”的相关论文已有19859篇之多,大概浏览,与我体悟、研究所得,多有不同。有些论文也认为老子的“道”,具有实在性。遗憾的是,他们没有在《老子》文本中寻找答案,而是从既往普遍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总根源、总根据的共识推导出,“道”既然能生万物,也就必然和万物一样具有实在性。

其实,《老子》第二十一章就明确指出,“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是说“道”作为“物”,与一般人眼睛能看到的宇宙间有形体的万物不同,它是“惟恍惟惚”的。“惟恍惟惚”是个什么状况呢?

紧接着老子说:“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①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物、象、精、信,都是真实的存在。

冯友兰先生根据诸多古文献资料证明老子所说的“精”是“极细微的气”[2],这和笔者在拙著《老子辨正》②第四章解释“和其光,同其尘”的“尘”时说的,“尘”是“比喻构成物质的肉眼看不见的更细微粒,就是现代已经发现的质子、电子、轻子、光子、中微子、夸克之类”,不谋而合。

“尘”指的是什么呢?尘者尘土,就是空气中降落的细小微粒。汽车驶过,扬起尘土,我们用肉眼看得见。其实每日每时空气中都在降尘,只因微粒极细极小,一般人的眼睛看不见。老子所说的“尘”,是以能看见的“尘”,比喻构成物质的看不见的更细微粒,几近于我们现代已经发现的基本粒子之类。老子当时虽然不知道电子、光子这些名词,但“更细微粒”他肯定是发现了。“和其光,同其尘”,内涵极其丰富,概括极其精准。

对于“道”的这种极小微粒的形状和性能的体验和描状,在古代老子不是仅有,我们再举数例:如《关尹子》及《管子》中的“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说,天大到没有边际,物质小到无法分割。再如人体经络、穴位,西医解剖难以发现,而中国古代先贤却准确无误地总结出了成套学说。还有佛教说的“芥粒中有三千大千世界”等等不可思议的论断,当今都在渐渐被科学研究破解或证实。一般人眼睛看不见的极小微粒的实在性,是毋庸置疑的。

浩渺无垠、大无边际的宇宙以及宇宙万象,没有不是微小的基本粒子所构成。“其大无外”的宇宙,“其小无内”的粒子,这就是既大又小的“道”的“物”之形态的一种存在。无处不在处处在,处处都有“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的“道”之存在。

老子“窈兮冥兮”中所观到的“精”,是从“有象”中的“象”观察出来的。这“精”是构成“象”的极细、极小微粒,是“物”之质,“道”之特性,散则为气,聚则成形,处在变动状态。一般人眼睛看是“无”,实际是真真正正、实实在在的“有”。这就是老子所说的“有无相生”的事实根据。

《易·系辞上传·第二章》说:“精气为物”。气是极其细微的物质,是构成物质世界的元素。

《素问·气交变大论》说:“善言气者,必彰于物”。气与物是一个统一体,由于其极其细微,故谓之“无形”,但并非气不存在,只不过肉眼难辨而已。

老子既说“尘”,也说“气”。第四十二章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尘和气,虽为细小微粒,但还不是老子所说的能够体现“道”的性能的所谓的“无”。关于“无”,老子多次描述:

第一章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是说在天地产生之前,宇宙是一片“无”的状态;天地产生之后,这是可见的两个大“有”,才渐渐产生了万物。

老子在第十四和第二十五章中说:

“视之不见名曰微,听之不见名曰希,捪之不得名曰夷。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随之不见其后,迎之不见其首。”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

按伽莫夫“宇宙大爆炸”[3]理论,宇宙大约在150忆年以前,所有物质都集中到一点,这个点叫做“奇点”,有极高的温度,温度又极度升高,发生了大爆炸。这“奇点”之说,与老子“混而为一”之说,何其相似?

老子说“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昧”,这“一”是“上”(即往前)与“下”(往后)的分界点。往上“不皦”,是不明不清的,老子说“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按照“大爆炸”理论一般的表述认为,“爆炸之初,物质只能以中子、质子、电子、光子和中微子等基本粒子形态存在。宇宙爆炸之后的不断膨胀,导致温度和密度很快下降。随着温度降低、冷却,逐步形成原子、原子核、分子,并复合成为通常的气体。”③这些,都是无形的。老子描述为“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这可视之为老子所说的“复归于无物”的“无”。“无物”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不是什么都没有,实则是“有物混成”。按“大爆炸”理论,基本粒子不是一种,如老子所说,是许多种“混成”在一起。

这真是叫人惊奇感叹不已!在2500多年前,没有现代高科技仪器设备的条件下,老子怎么能知道宇宙生成之前这些情况?尽管是“惚恍”,“吾不知其名”,他还是颇为肯定地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云云。

老子所说的“无”,是指一般人眼睛看不见的“无”,是具有特定内涵的特指性的“无”,实则是真实存在的粒子,就是“其精甚真”的“精”,是实实在在的“有”。

二、“道”之玄奥性

玄,《诗经·豳风·七月》“载玄载黄”,《易·坤卦》“天玄而地黄”,皆指的是黑色。夜晚的天,黑古洞洞的,深奥莫测。《老子》书中12次用了“玄”字,都有深奥、玄妙的意思。我们前文论述了老子“道”的实在性,虽说“道”实有、实在,但终归是看不到、听不见、摸不着的“无状之状,无物之象”,这本身就体现出了“道”的玄奥性。

对于老子的“道”之“玄奥性”,历来的研究者没有异议。但为什么说老子的“道”玄奥?玄奥都表现在哪些方面?却很少有人作深入地探究。

(一)老子所谓的“玄”

第一章前半篇是宇宙生成论,后半篇为宇宙感知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感知者的主体肯定是人,“故”承前半篇宇宙生成论之关于“道”和“万物”而转为说人。老子说道、说万物,目的、重点是要说人。

天地生成之始,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混沌状态,老子用“无”来命名。万物中作为有灵性的人,要感知这种状态的存在和奥妙,只有“常无欲”才能进入像佛、道两家长期修炼所能达到的“空”、“无”境界。只有进入这种境界才能使其身心发生变化,获活得一定的功能,从而“观”到“无始”的妙境。老子经过长期修炼获得了这种功能,达到了这种境界,他惚兮恍兮中观察出了“道”的微妙,才提出了“道”这个被他强名的赋予了特定内涵的概念。世界上古往今来只有老子在没有科学仪器设备的情况下,感知到宇宙万物生成的因缘,才将涵概世界本原、本体的“道”奉献给了人类。

对“观”,历代注家基本无解,有解也言不中“的”。自伏羲“仰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4]以来,佛、道两家无不讲“观”。“观”,对于认识宇宙、天地、万物具有特殊的意义,是出发点,也是目的、过程、结果。《心经》曰:“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讲“观”讲“照”。道家的《太上老君说了经》开篇就是“若夫修道,先观其心”;《太上老君内观经》通篇就讲一个“观”字。这些“观”,都是讲的内修,这是道家修炼的基本功夫。道家始祖老子,由内观修持,获得“观”的超人功能,走向对宇宙奥秘的探索,著写《老子》,作社会的哲学、科学、政治学、生命学等方面的论述,摒除神秘色彩,而人间化、世俗化,成为人类社会发展指向的思想、精神宝库和财富。

“常无欲”,是修炼状态;“常有欲”,是生存状态。有欲则为生计、事业奔波,只能用肉眼观察到有限的物相,这就是“常有欲,以观其徼”。

“徼”(Jiào),边际。有边际的东西是有限的。而“妙”是难以言说的无限。有欲和无欲对举相较,老子所强调的当然是无欲了。只有无欲,才能观察到无限的奥妙。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此两者”所指,历来众说纷纭。河上为“无欲”“有欲”,王弼为“始”“母”,还有指“常无”“常有”、“道”与“名”、“可道”与“常道”、“无名”与“有名”、“妙”与“徼”的,等等,使读者无所适从。为什么长久以来不能统一?关键是将“此两者”没有找准。笔者认为,“无”与“无欲”对应,“有”与“有欲”对应,两两承接。“此两者”即指“无”“无欲”、“有”“有欲”。它们都同出于“道”。

“异名”好理解。难点在于“同谓之玄”。“玄”作何解?河上公曰:“玄,玄天也。谓有欲之人与无欲之人同受气于天。”王弼曰:“玄者,冥也,默然无有也。”认为“玄”等于“无”。《说文》曰:“玄,幽远也。”《广雅》曰:“玄,远也。”远则小,小到至极就看不见了。《释名·释天》:“天,又谓之玄。”天是幽远的、无形的,几于“无”,几于“道”。古人所说的“天”,几乎等同于今天所说的宇宙。汉扬雄《太玄·玄㰚》:“玄者,幽㰚(lí)万类而不见形者也。”[5]扬雄将天看作宇宙本体。

“玄”与“妙”合而为词曰“玄妙”。“妙”通“眇”,细小、微小也。“常无欲,以观其妙”,“妙”就是精微奥妙。所以老子这里所说的“玄”、“妙”,就是他所“观”得到的“道”,在“无”的状态下的细小微粒。这种微粒聚则成形,显示出“物”之形状;散则为气,显示“无”的状态。这和现代科学的物质构成以及分子、粒子、电子、光子学说非常吻合。

小而无形能构成“大”,老子说“故道大,天大,地大”。“道”,唯有大曰“大道”,无有“小道”之说。“道”的小由“无”、“朴”来体现。何大何小,老子界定分明。大与小,相反相成。这是老子关于“大”与“小”的辩证法。

老子这里指出了宇宙演化和人生修炼的路径:道——无——有——无欲——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见“道”,得“道”。万物形成和人类生存的路径:道——无——有——有欲——徼——玄,在有限的时空里,通过有效的手段(如当代通过科学手段的电子成像、电脑、网络等)“玄之又玄”,进入“众妙之门”。请看,老子将如今信息时代电脑、电信的“玄奥”也早早预言了,描述了,概括了!

此时再看“此两者”能仅仅是单指“始”与“母”、“无名”与“有名”、“妙”与“徼”一类名目吗?

无欲、有欲之人都要观察感知宇宙的玄奥,目的和出发点是相同的,但过程和结果却截然两样。关键在于能不能“玄之又玄”。有人将这里的“之”作动词解,意即从“玄”到“又玄”。实则“之”作连词,意为“玄而又玄”,不断地“玄”,是延续层进的。“玄”在这里由虚无空旷的天,引申为虚无和“空”了,对应着前面的“无”、“无欲”。老子这里已经说得十分明了,只有玄之又玄,也就是虚而又虚、空而又空,才是“众妙之门”。

老子“道”之玄奥性从根本上说在于人的修炼。第十章曰:“涤除玄览,能无疵乎?”何谓“玄览”?河上本注曰:“心居玄冥之处,览知万事,故谓之玄览也。”《气功传统术语词典》解释说:“玄览,心识也,心有杂念,若疵瑕之在心,故心宫不静。涤除其杂念萦思,则心境无尘,无疵无瑕。”南怀瑾先生释曰:“这是说到了道智成就的时候,澡雪精神还需洗炼,必须达到法天法地而‘曲成万物而不遗的纯粹无疵,才能返还本初,合于自然之道。到此才能心如明镜,照见万象。物来则应,过去不留。洞烛机先,而心中不存丝毫物累。”[6]三种见解,说的不同层次、不同境界,皆言之有理。《老子》语言的高度概括性,义涵的深邃性、包容性,常使不同时代、不同的人读出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来,弥久弥新,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

笔者认为“玄览”就是“内观”,即静坐中的反观内照,不断排除杂思妄念,不留疵痕。也就是像悬着一面镜子一样,无疵无瑕地反观内照。

(二)老子所谓的“玄牝”

第六章曰:“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诸多注家将“谷神”、“玄牝”当作女性生殖器,认为老子是以此比喻、烘托“一”或“道”之最高、最根本的作用。这完全属于误解!

全真教南宗白玉蟾所著《紫清指玄集》曰:“头有九宫,上应九天,中间一宫,谓之泥丸,亦曰黄庭,又名昆仑,又名天谷,而神居之,故谓之谷神。”这里的“神”,不是神鬼之神,而指“神识”之神,精、气、神之神,性灵之神。

关于“玄牝”,全真教南宗始祖张伯端《悟真直指》云:“谷神之动静,即玄牝之门也。这个门在人身为四大不着之处,天地之正中,虚悬一穴,开阖有时,动静自然,号之曰‘玄关一窍’,又号之曰‘众妙之门’、‘玄牝之门’,是为天地之根,盗机妙用,须从此处立基。”“玄关窍并无真位,但能修得其境,自能见得此窍,此窍能开能合,故曰门。”[7]“玄牝之门”,亦即“玄关一窍”。对“玄关”的体认,各家说法不同,有说是产种之地,有说是感真之地、周天之地,有说在头脑泥丸宫,有说指身中丹田,有说指“内肾一窍”,不一而足。为什么各家说法如此不一?因为个人修炼的法门不同,达到的层次不同,所见所感亦不同。要么何以谓之“玄”呢?《类修要诀·注解〈金谷歌〉》说:“玄关无定位,有形有质皆非正,无质无形始是玄。”

[8]“天地根”,《性命圭旨》(全名《性命双修万神圭旨》,作者不详,成书时间宋至明朝)曰:“气穴之间,昔人名之曰‘生门死户’,又谓之天地之根。凝神于此,久之,元气日充,元神日旺。神旺则气畅,气畅则血融,血融则骨强,骨强则髓落,髓落则腹盈,腹盈则下实,下实则步行轻健,动作不疲,四体康健,颜色如桃,去仙不远矣。”

[9]凝神入气穴,几近于佛家的静坐禅修。笔者对此略有体验。不是欲求成仙成佛,而是为了祛病健身,探索人体奥秘。静坐多年,不仅慢慢摆脱了多种病痛困扰,竟意外地形成胎息,定中感觉呼吸停止,自我似乎消失;平日基本身轻体健,80岁的高龄慢跑或快速爬五六层楼梯不喘气,双脚原地跳五六百下后脉搏在每分钟105次以下;脑力增强,近几年学会使用电脑,每日工作五六个小时,给科研插上了翅膀。

我仅是极低层次,可老子肯定达到极高境界,所观到的宇宙奥秘常人是无法想象的。他通过他洞开的“玄牝之门”,通天彻地,惚兮恍中看到了宇宙生成的根源——道,故而他才说“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是特讲修炼中的呼吸之法的。《高上玉皇胎息经注》附《胎息铭》曰:“三十六咽,一咽为先。吐唯细细,纳唯绵绵。坐卧亦尔,行立坦然。戒以杂乱,忌以腥膻。假名胎息,实曰内丹。非只治病,决定延年。”

[10]又《高上玉皇心印妙经》④曰:“上药三品,神与气精。恍恍惚惚,杳杳冥冥,存无守有,顷刻而成。……履践天光,呼吸育清,出玄入牝,若亡若存。绵绵不绝,固蒂深根。……”

[11]“用之不勤”,是说功夫练到一定程度呼吸几乎停止了,当然“不勤”了。

第三章“虚其心,实其腹”,第四章“和其光,同其尘”,第五章的“多言数穷,不如守中”,都是讲修炼的,一条线贯通下来,老子及其编纂者的真意不是灼然显见吗?

老子为什么不集中地明讲这些修炼诀则、法要,而要暗藏玄机呢?那当然有其用心,我们实难确知。依我的猜测:一是修炼之学玄而又玄,集中讲不但读者不感兴趣,反而会引起误解;二是法必须传给有缘之人,佛家、道家都有“法不轻传”之说。传予非人,要遭天谴。据说全真教南宗始祖张伯端因轻易传法,传予非人,数遭天遣。三是老子将这些玄机用与社会现实有关的大道理包裹起来,看不透者可另作他解。这就是《老子》为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深层原因。由于老子采取了这种独特的论述方式,从而大大增加了容易引起人们普遍关注的哲学、社会学、政治学、道德观、人生观、宇宙观等方面的内容,使其思想、价值领域更深更广更丰富,这也成为它后世研究者层出不穷,历久不衰,随世常新,进而发展为世界显学的重要根由。这也正是老子之学的玄妙所在。

三、实在性与玄奥性高度的有机统一

道的实在性,这是道的“物”之性能的一面;因道有物质性能,才能生出宇宙万物,成为宇宙万物的总根源、总根据。

另一方面,道又是玄奥的,它无形无象,与人类的精神、意识、灵性之无形无象具有同一性。人的意识、灵性千差万别,有善有恶,有美有丑,有聪明有愚痴……这些,在世俗社会,靠民俗、道德、纪律、法律等来维系人与人,人与集体、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秩序,来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明的发展、进步,一般说没有玄奥性可言。因为,人的精神、意识,都要通过言、行来表现。没有言行表现,对社会不发生作用,不产生影响,可以视作不存在。道的玄奥性,只是对于修炼者群体和学术探讨才有实在的意义,这些本文不作深入探讨。

修炼者人群和宗教团体,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必要组成部分,几千年的世界历史已经证明其存在的合理性。修道者终生都在道的玄奥中浸泡,冲刷,磨炼。至于学术探讨,不仅对修炼者至关重要,而且对于世俗社会也十分必要。如果一个社会、国家对“道”的玄奥性置若罔闻,甚至粗暴地加以排斥,那就显得太没有文化水准了!只能说是科学理论研究的缺失!我们国家发射探索宇宙“暗物质”的卫星,在贵州喀斯特天坑架设“观天巨眼”,就说明对宇宙奥秘,包括对“道”的玄奥性探索的高度重视。

在《老子》文本中,不仅有对道的实在性与玄奥性的充分论述,而且认为二者是有机的统一。这种统一,在不同情况下有其多样化的不同表现和作用。

其一,意识是心脑细胞粒子活动的产物

第二十一章,老子在描述了“道之为物”的“象”、“物”、“精”、“真”之后,落脚到“其中有信”,可见“信”之重要。

在先秦、两汉文献中,“信”有多种含义和用法:如“信誓”,《诗·卫风·氓》曰:“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守信用”,《左传·宣公二年》:“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真诚不欺”,《论语·学而》:“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符契,凭证”,《墨子·号令》:“大将信人行,守操信符。信不合,及号不相应者,伯长以上辄止之。”……

这些,都是社会人文类的行为和事理,往往要用语言文字来表达,属于意识形态范畴。老子所说的“信”,当然包含了这许多方面的内容。这样老子所说的“道”,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体。

“信”类似于今天所说的“信息”。《庄子·大宗师》曰:“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郭庆藩疏曰:“明鉴洞照,有情也;趋机若响,有信也。”朱谦之解《庄子》的“有情有信”说:“‘情’亦当为‘精’,‘有情有信’即此云‘其中有精,其中有信’。”

我们综合以上诸家诠解,“其信在中”也好,“信验”、“趋机若响”也好,都包含有“信息”传递的意思。

“道”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体,也就是说“道”的实质是物质性的,属于形而下;另一方面,又包含着意识形态,这是形而上。然而,人的意识、精神,皆由人的心脑思维活动所产生、形成。心脑思维活动,实则是心脑细胞、神经组织的粒子活动,这实际就是一种物质性活动。思维活动的结果,形之于语言、文字,显现于书籍、荧屏等载体,也是一种物质性的转化与传递。这其间,意识、精神始终和物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近年,给机器人输入既定程序,具有了人的思维能力,可以和高明的棋手对弈,这无可辩驳地说明了意识的物质属性。

历来的研究者,大都是沿着《易经》“形而上者谓之道”的思路、定位,仅仅认为“道”是精神性的。没有看到老子的哲学论断是以坚实的科学认知为基础的。道,作为宇宙、万物生成的总根源、总根据,基本方面在于它的物质属性,而不是在于它的精神属性。老子所说的“道”,其所以被古今中外的名流大家所认可,就在于它的高度概括性、玄妙性、真实性、科学性。

中科院院士、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朱清时近期在“恒南书院”的一次学术报告中说:“科学家们现在已经开始认识到了,意识是种量子力学现象。”“大脑中有海量的电子,它们处于复杂的纠缠状态。意识就是大脑中这些处于纠缠状态的电子在周期性的坍缩中间产生出来的。这些电子不断坍缩又不断被大脑以某种方式使之重新处于纠缠态。这就是现在量子意识的一种基本观念。这个假说在解释大脑的功能方面已经开始有一些地位了,形成了量子意识现象的基础。”[12]朱院士称之为“量子意识”。而“量子纠缠”、“电子的波函数的坍塌”,已经在科学实验中得到证实。

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彭罗斯(Roger Penrose)和美国一位教授哈梅罗夫(Stuart Hameroff)认为:“在人的大脑神经元里有一种细胞骨架蛋白,是由一些微管组成的,这些微管有很多聚合单元等等,微管控制细胞生长和神经细胞传输,每个微管里都含有很多电子,这些电子之间距离很近,所以都可以处于量子纠缠的状态。在坍缩的时候,也就是进行观测的时候,起心动念开始观测的时候,在大脑神经里,就相当于海量的纠缠态的电子坍缩一次,一旦坍缩,就产生了念头。”[13]“念头”,就是意识。意识是电子活动所产生,电子是构成物质的元素,意识当然也就是物质性的东西了。

当然,这仅是说意识属于物质性活动的一面,而老子所说的“道”的意识、精神性内涵,以及修炼者的空、无境界中的奥妙,那还是难以尽言的。这也许是当代和未来科学难以探索穷尽的课题。

“道”的物质属性以及科学性,是可以论说的,“道”与科学,二者可以互参互证,但“道”终归不等同于科学,一个靠科学仪器检测,一个靠心灵感悟,是两股道上跑的车,有本质的不同。“道”包含科学,包容科学。“道”的内涵和境界,有一部分,或者说“道”的物质属性的这一面,可以用科学仪器检测,得以实证。然而,玄奥性这一面,科学是无能为力的。

人的意识、精神,虽是人的心脑细胞组织系统活动的产物,具有物质属性,但人的意识、精神,却具有科学仪器难以完全检测得到的超强功能,有待于人类通过修炼去开发。这种超强功能,古代一些高僧、高道曾经具有,并不完全是神话。如鸠摩罗什的“吞针”,吕洞宾的随处显形,等等。这些,科学都是无法检测验证的。

世界没有面貌、性情完全相同的人。为什么?因为表达个人具体性状的那一部分基因,每个人都是不同的。这也决定了人的意识、精神、性情的差异性。人的基因与人的意识、精神、性情融为一体存在于人的身心。老子说“谷神不死”(脑泥丸,又称天谷,“谷神”即指神识之神),佛教说历生历世性灵不灭,这些,与基因有着什么样的关联,现在尚说不清楚。但,“道”的玄奥性,都可以将这些统统包容。

意识、精神的物质性存在,是“道”的形而下的“器”的一面;而意识、精神的空、无境界的玄奥性,是“道”的形而上的哲理性境域,对于修炼者来说,是穷劫难尽的追求,就是老子所说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别无他途。

其二,“无有”的巨大穿透力

《老子》第四十三章说:“天下之至柔,驰骋乎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

第七十八章有“天下莫柔弱于水”之句,可证此章之“至柔”,以水为喻;但却不能说“至柔”就是水,等同于水。因为水不能“驰骋乎天下之至坚”,如“至坚”之金石。

这里关键在于对“驰骋”的理解。陈鼓应先生解之为“驾驭”,《汉语大辞典》解之为“役使”,二解相近。按此章的文义“驰骋”应取本义,“驰骋乎天下之至坚”,就是说在天下最坚硬的东西(如金石之类)中自由驰骋。

为何必须作此解?因为紧接着有“无有入于无间”句。“无有”可以入于天下任何无间隙的坚硬之物,而自由驰骋,所以此章的“至柔”不能指水,而指的是“无有”。

那么,“无有”指的什么?一般注家、论者都将“至柔”解作“道”,“道无坚不摧”。“无有”即“无形”,“无有”也就指的“道”。但老子为什么不直接说“道”呢?因为老子并不把“至柔”、“无有”与“道”完全等同。

“道”是无处不在处处在,它不只是“至柔”,同时也是“至坚”。

河上曰:“至柔者水,至刚者金石;水能贯坚入刚,无所不通。”王弼曰:“气无所不入,水无所不出。”两家都没有深思细想,不管是水还是气,都能“贯坚入刚”、“无所不入”、“无所不出”吗?对于这样明摆着的自然物相之理,老子观察得十分精细,也思考得非常明彻。故而他说“无有入于无间”,而不是水、气入于无间。因此,这里的“无有”必须深入、仔细研究,到底指的什么?

难怪历来的注家对“至柔”、“无有”解释不能到位,历史局限使然也。

“无有”怎么能入于没有间隙的“至坚”之物呢?这从事理和逻辑都是不可能的。但老子就这么描述。也只有这么描述才符合他所“观”、所“阅”到的真实状况。在老子当时和以后的两千多年,能“入于无间”的用肉眼看不见的东西,只能用“无有”来描述。

然而,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就大大不一样了。电子、光子你说这是“有”还是“无有”?现在可以肯定地回答:有。但谁能用肉眼看得见?可是经过现代高科技处理以后却能在电视机、电脑、手机中成像,显现于荧屏,人们就完全可以用肉眼观赏其所组成的图像之“驰骋”了。

老子所说的“无有”,是一个特指性概念,有特定的内涵,具有“物”的性能,有极强的穿透力,并且是意识、信息的传播载体。

这时,我们再看老子的描述是何等的精细准确!电子、光子是不是“天下之至柔”?它们是不是在“至坚”的电脑一类器物中自由纵横驰骋?它们是不是来去自由地出入于没有间隙的“至坚”之物?

今天,电子成像,各种粒子的穿透力、传播速度,在物理学中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老子当时肯定不知道。但“无有”“入于无间”,在“至坚”之物中“驰骋”的现象,老子当时早就发现了,今天的科学技术只是验证老子的发现真实不虚。后世的注家、研究者不懂,只能是作着隔靴搔痒之谈。

我们今天在研究老子的时候,不光要看到其哲学、政治、社会、文化、天文、生命学的意义,还要发掘其科学的义理、作用和价值。

其三,粒子能量的相互感应与传递

《老子》第五十六章说:“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前四句的“其”,指代的是修炼之人;而“和其光,同其尘”的两个“其”,指代的是“道”以及由“道”所生天地日月、星辰的大自然之光、之尘。这是真正的“天人合一”。因此老子说:“是谓玄同”。

高明认为:“所谓‘玄同’,王道谓‘与物大同又无迹可见’,高亨谓‘玄妙齐同’,蒋锡昌谓‘无名之同’,犹同道。蒋说是。”

[14]这些都讲得十分含糊不清。是什么同“道”呢?如果指的是“人”,又是什么样的人能同于“道”呢?你能同吗?我能同吗?都不行。只能是修炼到极高层次的高人。

同“道”又是怎样同的?修炼层次再高的人也不能等同于“道”。“道”是宇宙的总根源、总根据,谁能等同得了?只能是“和其光,同其尘”。用现代科学的概念来说,就是修炼到极高层次的人,性空了,心性所变化,超出常人的心脑功能,发射出的声能、光能的波段、频率与道所生的大自然信息发生共振、共鸣了,这才“同”了,“合一”了。难道这些不是太玄妙了吗?玄妙之同,不就是“玄同”吗?

老子这里所说的“和其光,同其尘”,“尘”是指像尘土一样的小微粒,实则是今天物理学中所说的粒子。当时没有粒子这个概念,老子只能用“尘”来表述。

老子所说的“光”,就是太阳、月亮以及宇宙其他发光体所发出的光。按照现代物理学的说法,“光子运动对应的能量形式是光能,光能是由太阳、蜡烛等发光物体所释放出的一种能量形式”。随着光的传播,“光能”是可以相互感应的。“人”和太阳、宇宙信息之光,修炼到极高层次的高人就能发生能量感应、信息沟通。

光能感应,实际就是粒子能量感应,这可以有不同层次。例如驯养动物,动物经过人长期培训,动物可以按照人的意志、语言指挥,做出这样那样的表演。人和人之间,也可以有心灵的、信息的沟通或传递。我有一次体验: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因多种疾病困扰,练习“鹤翔桩”气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显著疗效。80年代末,改练“元极功”,早晚静坐,在静态中,观览到许多奇异景象。1992年春,拜见了终南山深处一个寺院显密双修的高僧。约20余天后的一个清早,我打坐尚未入静,突然这位高僧迦跌坐出现在我的上前方,其象甚真。她叫我将屁股右后方的“骷髅头”消掉。我清楚地看到(并未转头)了那个骷髅头。当时我悟到三层意思:一是师父叫我消业障,二是练功不要着相,三是要了脱生死。这一切都是在很短的时间内演过,没有声音,只有形象和心灵传感。

我的修炼层次极低!达到高层次的人,出现了“六通”,那其中的玄妙我们就无法言说了!

参考文献:

①“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此为王弼本。河上本,两联次序颠倒。见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新编影印本《道藏》第12册第6页、第277页。

②王西平著《老子辨正》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三秦出版社 2015年10月出版。

③ 百度百科 《大爆炸宇宙论》 baike.baidu.com/

④《高上玉皇心印妙经》以及前文所涉及的《太上老君说了经》《太上老君内观经》《高上玉皇胎息经注》,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道家养生功法集要》(王西平主编)第1—8页皆全文刊载。

[1] 《老子注译及评介》 中华书局 1984年5月第一版,引文见该著第43页。

[2] 见《关于老子哲学的两个问题》,1959年6月12、13日《人民日报》。

[3] 英 史蒂芬·霍金著 , 许明贤、吴忠超译《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 》,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版。

[4] 见《易·系辞下传·第二章》。

[5]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5年2月第二次印刷本,第六册978页。

[6] 南怀瑾著《老子他说》,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1年12月第一版,第141页。

[7] 《气功传统术语辞典》,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8月第一版,第460页。

[8] 《气功传统术语辞典》,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8月第一版,第458页。

[9] 《气功传统术语辞典》,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8月第一版,第341页。

[10] 王西平主编《道家养生功法集要》,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12月第一版,第八页。

[11] 王西平主编《道家养生功法集要》,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12月第一版,第八页。

[12] 朱清时 “恒南书院”讲话《量子意识,现代科学与佛学的汇合处》 百度快照 发布:净山 :2015/8/24

[13]朱清时 “恒南书院”讲话《量子意识,现代科学与佛学的汇合处》 百度快照 发布:净山 :2015/8/24

[14]《帛书老子校注》第99页,《新编诸子集成》单行本,中华书局2011年北京第7次印刷本。

    • 流泪

      0人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无语

      0人

    
    关注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
官方微信

    欢迎投稿:
    Email:server#daoisms.com.cn(注:发邮件时请将#改为@)

    免责声明:
      1、“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 ”所载的文、图、音视频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文化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 网站”所有,任何经营性媒体、书刊、杂志、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站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 ”, 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3、凡本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均标注来源,由于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

    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中国化

    热门图文

    更多
    学道入门专题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