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整理佚名
2010-11-01
世之奇吾者,皆以为吾为异也,夫吾岂肯异哉?不过蠢耳庸耳愚耳已矣。吾何愚?不贪不垢,不想不妄。蠢也,不知计虑,不明巧拙。愚也,不言怪异,不落尘俗。庸也,世人说我蠢,笑我愚,责我庸,吾转痛世人之至蠢至愚至庸,而不知振拔。吾即以至蠢至愚至庸之道,以醒悟世人。汝等不能知心,即不知道。故修道者,必自炼心始。然炼于未发,尤贵炼于既发。如游心放心诸杂念心,皆既发之心也。而欲使之寂然不动,殆必守其心,定其心,收其心。夫守心是守其未动时,定心是定其必动时,收心是收其已动时。收之不易,先要随起随收。收之愈疾,守之愈坚。守之愈坚,定之愈永。此乃我道门修心之妙,要使此心空无一物。盖心者,即先天一气之真阳结成。故心属火,非纯阳无阴也,阳中自有真阴也,故心形上有三数覆下,下有偃月载上。可见阳非阴不长,阴非阳不生,真阴从真阳,故以心名。所以动一毫妄念,心内就短少一分真气;一事入心,便添一种魔障。故心一起,即不以心名,是名曰念。念字之形,人有二心也。人有二心,不能专一,故百事无成,至于道更远也。
心为一身之主,有一无二。若起二心,是谓之念也。此念一萌,便生出许多虚妄之事而心不能作主,致使此身陷于沉溺。嗟乎!难以拔度也。炼心之言,即炼道之诀也。炼道者若不先将心炼好,纵有妙道亦炼不成。
——《七真传》第十二回
嗟叹凡夫不悟空,迷花恋酒逞英雄。春宵漏永欢娱促,岁月长时死限攻。
弄巧常如猫捕鼠,光阴却似箭离弓。不知使得精神尽,愿把此身葬土中。
修行念头,细中有细。有一念之私,即有一毫渣滓在心。有一念之欲,心中即有一大魔障。盖私欲一起,即失先天,必去私欲,方可存先天。先天者一气之也,私欲起则火动,火动则气散,气一散何有先天,又何以审火候?私重则气敝,又何以复灵机?欲甚则气枯,又何以得奥妙?其机如此。私念当除不当除,欲念当除不当除,妄念当除不当除?有私念者听吾言必戒,有欲念者必戒,有妄念者必戒。总要将心养得寂然不动,然后念头可灭,念灭则私尽,私尽则欲净,欲净则阳纯,阳纯而阴消也。真仙大佛,无不从中得来,皆于念头处下手,不可视为具谈。
——《七真传》第十三回
重阳祖师论静
我教以静为主,这静字上可以参赞化育,下可以包罗万象。我将这静字为汝等宣说,不但修行悟道可用,即齐家治国亦不可少也。
静之一字,妙理无穷。但言静者多,而知静者少,故欲静而不能静矣,是未寻着静之根源。静之根源,先要看空世界。静之门,当从不静处下斩绝工夫,静之终当于常静时用防备妙法。念头一起,随即消灭,灭而复生,不使之生。生而即灭,使其永灭。静之极,不静自静,何尝言静,何尝言不静?止于至善者,莫过于静。静之于斯,泰山崩前而不惊也。非故不惊也,崩前而若未崩前也。美女当前而不动,非故当前不动,而若未当前也。至于动作行为,待人接物,其镇静之功,自然有不知其所以然者。父母见之顽者慈也,兄弟见之戾者和也,妻子见之悍者顺也,朋友见之伪者诚也,俗者见之粗者细也,士人见之肆者敛也。以此忠君,忠是性分;以此爱民,是真实之爱,非姑息之爱。有何不行之道,不伸之志哉?斯言非奇也,而奇不可言。不特静中静,而动中亦静,动静俱静,道可有成。佛言明心见性,非静不能明与见也;儒言穷理尽性,非静不能穷与尽也;道言修真养性,非静不能修与养也。静者,三教之命脉,不特此也。试看一日非夜之静,无以为昼之动之本;四时非冬之静,无以为春之动之本。是道本于静,自然之理也。道本自然,舍静从何入门?
这静字,是三教不离的工夫。士农工商,王侯将相,都要由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父母能静,而子自孝;君王能静,而臣自忠。弟兄能静而和睦,朋友能静而信实,夫妇能静则顺从。
——《七真传》第十三回
性命双修之法,要内外俱有。缺外功则德行不全,缺内功则本源不清。夫外功者,平生居心,须使无亏。一言必谨,言有功也;一行必慎,行有功也。一事不苟,一介必严,莫非功之所积,功之所推。夫内功者何?惺惺勿致于昏昧,防意如防城之险,空空不著一物,守心更比守身之严。时而天人介于几希,天人即交战之会也。吾将内功重而言之,盖内功不可以色见,不可以相求,不可以侥幸,不可以苟安。扫去一毫之色相,即有一毫之阳生;扫去无端之色相,即有无端之阳生。将色相扫尽,不留些子芥蒂,则纯阳之体也。有等修道者,非不信心坚固,而弊在速成。工夫未到,便思证果。又有习吾道者,非不加意盘旋,而弊在安闲。日日淹淹欲睡,时时闷闷不乐,精神不振,艰于行持,不肯用工。岂不知一长一技,用尽无限心机,方得随心应手;半丝半缕,费尽了许多气力,方称心而足意。岂学神仙者不下苦工乎?知之非难,行之为难,必勉为行之,方无负我心。
本站整理 佚名
2010-11-01
世之奇吾者,皆以为吾为异也,夫吾岂肯异哉?不过蠢耳庸耳愚耳已矣。吾何愚?不贪不垢,不想不妄。蠢也,不知计虑,不明巧拙。愚也,不言怪异,不落尘俗。庸也,世人说我蠢,笑我愚,责我庸,吾转痛世人之至蠢至愚至庸,而不知振拔。吾即以至蠢至愚至庸之道,以醒悟世人。汝等不能知心,即不知道。故修道者,必自炼心始。然炼于未发,尤贵炼于既发。如游心放心诸杂念心,皆既发之心也。而欲使之寂然不动,殆必守其心,定其心,收其心。夫守心是守其未动时,定心是定其必动时,收心是收其已动时。收之不易,先要随起随收。收之愈疾,守之愈坚。守之愈坚,定之愈永。此乃我道门修心之妙,要使此心空无一物。盖心者,即先天一气之真阳结成。故心属火,非纯阳无阴也,阳中自有真阴也,故心形上有三数覆下,下有偃月载上。可见阳非阴不长,阴非阳不生,真阴从真阳,故以心名。所以动一毫妄念,心内就短少一分真气;一事入心,便添一种魔障。故心一起,即不以心名,是名曰念。念字之形,人有二心也。人有二心,不能专一,故百事无成,至于道更远也。
心为一身之主,有一无二。若起二心,是谓之念也。此念一萌,便生出许多虚妄之事而心不能作主,致使此身陷于沉溺。嗟乎!难以拔度也。炼心之言,即炼道之诀也。炼道者若不先将心炼好,纵有妙道亦炼不成。
——《七真传》第十二回
嗟叹凡夫不悟空,迷花恋酒逞英雄。春宵漏永欢娱促,岁月长时死限攻。
弄巧常如猫捕鼠,光阴却似箭离弓。不知使得精神尽,愿把此身葬土中。
修行念头,细中有细。有一念之私,即有一毫渣滓在心。有一念之欲,心中即有一大魔障。盖私欲一起,即失先天,必去私欲,方可存先天。先天者一气之也,私欲起则火动,火动则气散,气一散何有先天,又何以审火候?私重则气敝,又何以复灵机?欲甚则气枯,又何以得奥妙?其机如此。私念当除不当除,欲念当除不当除,妄念当除不当除?有私念者听吾言必戒,有欲念者必戒,有妄念者必戒。总要将心养得寂然不动,然后念头可灭,念灭则私尽,私尽则欲净,欲净则阳纯,阳纯而阴消也。真仙大佛,无不从中得来,皆于念头处下手,不可视为具谈。
——《七真传》第十三回
重阳祖师论静
我教以静为主,这静字上可以参赞化育,下可以包罗万象。我将这静字为汝等宣说,不但修行悟道可用,即齐家治国亦不可少也。
静之一字,妙理无穷。但言静者多,而知静者少,故欲静而不能静矣,是未寻着静之根源。静之根源,先要看空世界。静之门,当从不静处下斩绝工夫,静之终当于常静时用防备妙法。念头一起,随即消灭,灭而复生,不使之生。生而即灭,使其永灭。静之极,不静自静,何尝言静,何尝言不静?止于至善者,莫过于静。静之于斯,泰山崩前而不惊也。非故不惊也,崩前而若未崩前也。美女当前而不动,非故当前不动,而若未当前也。至于动作行为,待人接物,其镇静之功,自然有不知其所以然者。父母见之顽者慈也,兄弟见之戾者和也,妻子见之悍者顺也,朋友见之伪者诚也,俗者见之粗者细也,士人见之肆者敛也。以此忠君,忠是性分;以此爱民,是真实之爱,非姑息之爱。有何不行之道,不伸之志哉?斯言非奇也,而奇不可言。不特静中静,而动中亦静,动静俱静,道可有成。佛言明心见性,非静不能明与见也;儒言穷理尽性,非静不能穷与尽也;道言修真养性,非静不能修与养也。静者,三教之命脉,不特此也。试看一日非夜之静,无以为昼之动之本;四时非冬之静,无以为春之动之本。是道本于静,自然之理也。道本自然,舍静从何入门?
这静字,是三教不离的工夫。士农工商,王侯将相,都要由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父母能静,而子自孝;君王能静,而臣自忠。弟兄能静而和睦,朋友能静而信实,夫妇能静则顺从。
——《七真传》第十三回
性命双修之法,要内外俱有。缺外功则德行不全,缺内功则本源不清。夫外功者,平生居心,须使无亏。一言必谨,言有功也;一行必慎,行有功也。一事不苟,一介必严,莫非功之所积,功之所推。夫内功者何?惺惺勿致于昏昧,防意如防城之险,空空不著一物,守心更比守身之严。时而天人介于几希,天人即交战之会也。吾将内功重而言之,盖内功不可以色见,不可以相求,不可以侥幸,不可以苟安。扫去一毫之色相,即有一毫之阳生;扫去无端之色相,即有无端之阳生。将色相扫尽,不留些子芥蒂,则纯阳之体也。有等修道者,非不信心坚固,而弊在速成。工夫未到,便思证果。又有习吾道者,非不加意盘旋,而弊在安闲。日日淹淹欲睡,时时闷闷不乐,精神不振,艰于行持,不肯用工。岂不知一长一技,用尽无限心机,方得随心应手;半丝半缕,费尽了许多气力,方称心而足意。岂学神仙者不下苦工乎?知之非难,行之为难,必勉为行之,方无负我心。
最新
最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