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听息法
至于道歌唱持的三种锻炼之三, 观想 (从存想到玄观): 讯息场。就吐纳呼吸与声波导引,解释陈撄宁的听息法,如下。
圆顿子 陈撄宁有一篇文章阐明庄子心斋心息相依[ 《仙家文献─庄子心斋》心息相依‧涵养虚灵之气。出处 / 台湾仙道学术网 / 圆顿子 / 陈撄宁。],甚佳。兹依据静心\养生之原理,阐明并发挥如后。
陈撄宁是丹道大师与道医名家,他说: 神经衰弱症目前尚乏良药可以完全医治,含磷质的药品虽然号称补脑,亦嫌名实不符。而兴奋剂,或镇静剂,对于脑部只能收暂时的效用,药性过了,仍旧是衰弱。或因为西药含有毒性,使得身体受到伤害。其实这是一种神经系统的统合性功能之失调,不妨由静坐来调神,修养精神,慢慢恢复身心灵之统合功能。
入静,使脑袋绝对安静,排除一切思想,这是静心养生下手工夫之重要原则,也是神经衰弱最有效的良方。但因人们思想成为习惯,已成坚强之习性,要脑袋停止不动,静心,很难办到。为求达到这个静心的目的,古人就立出许多法门,比较起来,以庄子「听息」法最为安全有效,而且容易推广。
「听息」静心法就是听自己呼吸之气,初下手只用耳根,不用意识,不用概心心,并非以这个念头代替那个念头 (以此念代替彼念),更不是专心死守鼻窍或肺窍 (守窍)。也不是听鼻中有什么声音,而是只要自己觉得一呼一吸的下落,保持觉知,勿让它瞒过,感觉外呼吸推动内呼吸 (内息),在虚空点坚住不移,心相乡依,浑然一体,息入知息入,息出知息出,这就算做对了。
至于呼吸的快慢、粗细、浅深,皆任其自然变化,不用自己的意思去支配它,听到后来,神气合一,气息就自然深长。乃至于杂念全无,此时候连呼吸也忘记了,渐渐地入于渺渺冥冥之乡,脑波产生 波,这就是神经由衰弱恢复健康的过程中最有效力的时侯。这个时候可可以乘这个机会熟睡一番,不必勉强提起精神和睡意相抵抗。而是睡醒之后,精神饱足从头再做听呼吸法,又能够安然入睡。若是在白昼间睡了几次不欲再睡时,不妨起来到外面稍为活动,或拣树木多、空气洁的地方,站在那里做几分钟吐纳工夫也好,或做柔软体操,练太极拳,练气功也好,但要适可而止,勿使身体感觉疲劳。回到房内,或坐或卧,仍旧做听呼吸的工夫,还可能入于熟睡的境界。
凡患神经衰弱或是过于亢奋的人,大半兼有失眠症,安眠药片不宜常服,只有听呼吸一法,可以根本解决问题,而且毫无流弊。此与《黄帝内经》上所说阳入于阴的理论相合。(《灵枢‧大惑论》说:「卫气常留于阳,则阳气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
前人书中常有「心息相依」之说。苏东坡的工夫,是先用数息法,后用随息法;朱子《调息箴》的工夫,则用《楞严经》「观鼻端白」法。但数息要用意去数,不能纯然无念,根据天台止观,数息之 后还要随息,也就是接近这里所说的听息法。而《楞严经》「观鼻端白」法,观鼻要开眼去观,时候久了,眼神难免疲劳。只有《庄子‧人间世》的听呼吸法,称 为心斋法,心中不需要起念,久听也不觉疲劳,才真能实行「心息相依」。
将这三种方法列举如下,并采取圆顿子 陈撄宁之解释,好让学者自己去实行:
(1)苏东坡养生说(见东坡《志林》卷一
原文: 「已饥方食,未饱先止;散步道遥,务令腹空;当腹空时,即便入室;不拘昼夜,坐卧自便;惟在摄身,使如木偶。……又用佛语,及老聃语,视鼻端白,数出入息,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数至数百,此心寂然,此身兀然,与虚空等,不烦禁制,白然不动;数至数千,或不能效,则有一法,其名曰随,与息俱出,复与俱入;或觉此息,从毛窍中,八万四千,云蒸雾散。无始以来,诸病自除,诸障渐灭,自然明悟:譬如盲人,忽然有眼,此时何用求人指路,是故老人言尽于此。」[ 《东坡志林》 卷一。《东坡志林》五卷,宋苏轼撰。]
浅释 (主要依据圆顿子 陈撄宁之解释):
注意养生的人,食物要有节制,必须等到腹中觉得饥饿时,才可以进食。尚未吃得十分饱满,就应当停止,所谓的七分饱。每餐后宜到室外空旷地方自由自在的散步一些时间,使腹中的食物大部分都消化了,此时就回到房里去准备做静功。
从事静功,不论是白天或是夜晚,也不论用坐姿或用卧姿,都听各人自便,因时因地而制其宜。只要管住自己身体不让它随便动摇,身心自在,就算合乎法度。
身体已经安置好了,即照佛家所说的法门和老子所讲的工夫合起来做,用两眼观看自己的鼻尖,数息,用意数鼻中呼吸出入的次数。要诀贵在勿忘与勿助,「勿忘」就是「绵绵若存」,「勿助」就是方法之「用之不勤」。普通数息法,若数出息即不数入息,若数入息即不数出息,一呼一吸,只算一次,不能算两次。如苏东坡养生说之所说,数息到几百次以后,心中寂然如虚空。身体兀然如山石,不需要勉强去禁止和制伏它,身心二者自然都安静而不动了。
数到几千次以后,或无力再数下去,此时另有一个方法,叫作「随」(随息)。「随」(随息)是出自于天台佛教的《六妙门》,也就是数随止观还灭。「随」(随息) 是当息出时,心也随它同出,当息入时,心也随它同入。其重点是外呼吸推动内呼吸 (内息),要触证到此处所说的内呼吸 (内息),然后才来随息出入。有时或感觉这个息似云雾蒸发散布于周身无数的毛孔中,由此出入,而不由鼻孔出入。工夫做到这样地步,久远以来的各种病苫和障碍,都能够逐渐灭除,心里也就自然明白而领悟。譬如瞎子,此时忽然眼睛透亮,自己能够看见道路,用不着再要求他人指引了。
(2)朱子调息箴(《朱子全集》第八十五卷
原文: 「鼻端有白,我其观之;随时随处,容与猗移(容与,闲暇舒适之义。猗音依,猗移,随顺之义)。静极而嘘,如春沼鱼。动极而翕,如百虫蛰。氤氲阖辟,其妙无穷。谁其尸之("尸"字作"主"字解),不宰之功。云卧天行,非余敢议。守一处和,千二百岁。」[ 朱熹,《朱文公文集》第八十五卷,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0,页1164,此处所录为全文。朱子受学于李延平默坐澄心、体认天理之教,主张半日读书,半日涵养,因此朱子对于静坐具有一定程度的体会。]
浅释(主要依据圆顿子 陈撄宁之解释):
观鼻端白,原是佛教《楞严经》之中的二十五个圆通法门中第十四个法门,苏东坡、朱晦庵两人都采用此处之所说,但他们所说的「守鼻端白」并不完全和《楞严经》相同,显然两人是受到了丹道静功的影响。
朱子的意思是说:做这个工夫,不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身体总要安闲而舒畅,不要弄得周身难过;又要心平气和、顺其自然,不要勉强执着。气机静到极处,它自然要动,就像春天的鱼类浮在水面嘘气。气机动到极处,它自然要静,就像虫类在冬天要伏在土里翕气 (「翕」是聚敛收摄之义)。
此时行者身中之气,交互团结,有天地氤氲之象,一辟一翕,一动一静,有乾坤阖辟之机,妙处是说不尽的。若问是谁在那里做主?其实并无所谓主宰,道法自然,乃是自然的功能。
(3)庄子心斋法(《庄子‧人间世》
原文: 「颜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日: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浅释 (主要依据圆顿子 陈撄宁之解释):
颜回是孔夫子的学生,仲尼是孔夫子的外号。颜回问「心斋」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孔夫子说「你应该把心里的念头集中在一处,不要胡思乱想;等到念头归一之后,就用『听』字诀,但不是用耳听,是用心听;这还是粗浅的说法,就深一层工夫讲,也不是用心听,而是用气听;到了这样境界,耳听的作用早已停止了,神和气两者合而为一,心也不起作用了。气的本质是虚的,它要等待一件东西来和它相集合,只有『道』这个东西常和太虚之气集合在一起,工夫如果做到心同太虚一样,就算是心斋。」以上是孔夫子告颜回所问心斋工夫的做法。这种工夫是一连串做下去的,中间本无所谓阶段,但为学者容易入门起见,圆顿子 陈撄宁将整个工夫中划分下列个步骤,详细加以说明[ 《仙家文献─庄子心斋》心息相依‧涵养虚灵之气。出处 / 台湾仙道学术网 / 圆顿子 / 陈撄宁。]:
第一步:
「若一志」。「若」字作「你」(汝) 字解。此是专注的功夫。「志」就是思想,也可以说是念头。当起首做工夫的时候,心中思想要专一,不要有许多杂念在里面打搅,杂念如果不扫除干净,工夫很难做得好。
第二步:
「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等于「毋」,也可以作「勿」字解;「之」字是代名词,指所听的对象而言;「以」字作「用」字解。念头归一了,就开始做工夫,用「听」字诀。普通所谓听,本是用两个耳朵听各种声音;此处所谓听,决不是听声音。人们就要发生疑问了:既说是听,必有所听的对象,不听声音,又听什么?初下手就是听鼻中呼吸之气。凡呼吸系统正常而不发生障碍的人,鼻中气息都没有声音,所以说「勿用耳听」。若有外呼吸有声音则是喘息粗息,现在是要听外呼吸所推动的内呼吸 (内息)。内呼吸 (内息) 虽是没有声音,但自己却能够知道鼻中气息一出一入,一合一开,内合阴阳之机,外合宇宙之化,纵然是聋子,也会有这个内呼吸 (内息)之内在的感觉,所以说「听之以心」。外呼吸推动内呼吸,不是听外呼吸的声音,也不是用概念心去听,而是听内呼吸,听到混沌渺冥就是了。
第三步:
「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此处又引起问题了;心是有知觉的,还可以说得上一个「听」字;气是没有知觉的,如何也能够用它来听?心所听的对象是气,气所听的对象又是什么?若说用气来听气,这句话在埋论上讲不通,究竟怎样解释才好?答曰:听息的工夫做得时间长久,心和气已经打成一片,分不开了,心气合一。这里的气是一种内在的能量,气不能作为认识心的对象了。所以不能再说用这个心,听那个气,所以说「无听之以心」。此时身中的神和气虽然凝结在一起,但是尚未达到太初混沌的境界,还稍为有点知觉。行者继续做下去,并不需要很多时间,自然就完全无知觉了。从有知觉到无知觉这一段暂时的过程中,与其说以心听气,使心和气相对立,不如说以气听气,使心和气二者之间泯去裂痕,完全是一种能量 (气) 的虚明感应的作用,所以说「听之以气」。此处虽仍旧「听」是,实际上就是不要再着意于「听」,不是用耳朵或是认识心的听,成语所谓「听其自然」、「听之而已」、「听他去罢」,这几个「听」字是此处最好的解释。「听而不闻」、「视而不见」,乃入于「大音希声」之静功定境。
第四步:
「听止于耳,心止于符」。初下手做工夫,注重在「一」字诀;等到念头归一之后,就注重「听」字诀;假使长久的抱住一个「听」字不肯放松,也嫌过于执着,再后就要用「止」字诀了,止于无止。也就是从「一」字诀,到「听」字诀,再到「止」字诀。
所谓「听止于耳」,就是教人不要再着意于听。此时,功夫已渐渐的入于混沌境界,身中是神气合一,心的知觉已不起作用,所以说「心止于符」符即是符应之义,符应于太初混沌,符应于天心大道。这种神气合一的状态是无知无觉的,外表上看来和睡着了一样,但内部的情况是不相同的,所谓的「醉中悟真诀,难与醒者道」。陈撄宁此处之解释庄子心斋法的「止」字诀也符合佛家所说的止观法门之中的「止」。
第五步:
「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以前由浅而深的境界,一步一步的都经过了,最后到了「虚」的境界,也就是炼虚合道的阶段。这个「虚」是从无知无觉以后自然得到的,不是用意识制造出来的,如果做工夫时候,心里常常想着要虚,反而不能虚了。全部工夫原是由后天返还到先天,所以第五步工夫是「虚」,无自无,虚自虚故能涵摄万物,随遇而安不分别。这个「虚」应该就先天境界去体会。炼神还虚,炼虚合道。若问如何叫作先天,这件事已越出疗养法范围之外,此处不必深谈。普通用静功疗病;只要做到身中神气合一的境界 (即心止于符),已足够了。
陈撄宁将以上所列三种法门作一个总结:苏东坡是先数息,后不数;他所谓「随息出入」,就是随其自然,不要再去数它。又, 朱晦庵是先观息,后不观;他所谓「不宰之功」,就是顺其自然,不要再去观它。又,庄子是先听息,后不听;他所谓「听止于耳」,就是任其自然,不要再去听它。所以,朱晦庵、苏东坡、庄子三人下手的工夫虽然不同,后来都归到一条路上,学者可以参合而用之。[ 《仙家文献─庄子心斋》心息相依‧涵养虚灵之气。出处 / 台湾仙道学术网 / 圆顿子 / 陈撄宁。]
陈撄宁的临床经验说: 青年神经衰弱者,用此法 (听息法) 三个月,可以愈十分之七八。中年神经衰弱者,用此法三个月,可以愈十分之五六。但病有轻重之别,此指病重者而言,病轻者差不多都可以痊愈。出疗养院以后,回到工作岗位时,每日早晚仍宜抽空做两次,勿使间断,如此才能继续维持已得之效果,逐渐完成未竟之功。[ 《仙家文献─庄子心斋》心息相依‧涵养虚灵之气。出处 / 台湾仙道学术网 / 圆顿子 / 陈撄宁。]
流泪
0人
鼓掌
0人
愤怒
0人
无语
0人
欢迎投稿:
Email:server#daoisms.com.cn(注:发邮件时请将#改为@)
免责声明:
1、“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 ”所载的文、图、音视频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文化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 网站”所有,任何经营性媒体、书刊、杂志、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站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 ”, 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3、凡本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均标注来源,由于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
苏州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姑苏仙乐团在上海世博会上演出 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音乐是伴随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产生、发展而逐渐形成的,是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详细]
图注:茅山四宝之玉符 读道经时,很多对天尊的描述,前面都会加上一些对环境、功德、品格等方面的描述语,如高...[详细]
建除术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择方术。建除术在秦汉时期颇为流行,《史记日者列传》有建除家,可见西汉时期,建除...[详细]
在《道德经》中有一个非常著名且非常关键的比喻,源于经文的第五章,其曰: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详细]
2021年8月25日宝鸡市老子文化研究会会长易渲承邀我参加磻溪宫邱处机版《道德经》经幢的校勘活动。除观看校勘人员...[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