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裳的内丹学理论浅探(2)

网络尹志华

2012-09-2111:59:05

(三)性命双修,先性后命

黄裳认为,“人受天地之元气以成性,受父母之精气以立命”。 天地之元气乃先天虚无之气,不生不灭;父母之精气乃后天阴阳之气,有生有灭。因此,“性无生灭而命有生灭”。 但这并不意味着“命”是无足轻重的。“非命则性无由见”, “命”是使“性”得以在人身上具体实现的必不可少的条件。黄裳说:“未有命时而性之理长悬天壤,既有命后而性之理已具人身。”“夫性为一身之主宰,命是一身之运用。若不保精裕气,徒事妙觉圆明,则身命不存,性将焉寄?” 因此,“性也,命也,可合而不可分者也。” 这种保合性命为一以长生成仙的观点,继承了《太平经》以来的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传统思想。

针对禅学家只讲 “明心见性”,黄裳指出:“性为气体,气为性用,无性则命无由生,无命则性无所立。漫说尽性即可至命,须知立命乃可了性。彼独存性,不能立命,每见气动而神随,究不能断夫情欲;神游而气散,更不能逃夫生死。由此言之,修性大矣,而炼命尤急焉。”

黄裳虽然批评了禅学家只讲“明心见性”的片面性,但实际上,他的内丹学也还是以修性为主的。他说:“人之炼丹,虽曰性命双修,其实炼心为要。心地清静,那太和一气,自在于此。”若“此心未曾炼得干净”,“纵有玄关秘诀,何由行得?” 因此,“‘炼心\'二宇,是千真万圣,总总一个法门。除此而外,皆非大道”。

在修炼次序上,黄裳主张先性后命。他说:“先得性真,继加命学”, “始以性立命,继以命了性,终则性命合一,以还虚无之体”。 其理由是,若“人性学未至,一片私心所炼之精气神皆是后天污浊之物,不惟无益,且必邪火焚身”。 因此,修道之士必须先将心地打扫干净,然后才能按命功口诀次第行去。

黄裳的内丹学以“性命合一”、还于虚无之体为最高境界。这种境界并不是肉体永存,而是精神不灭。他自己即说得很明白:“凡身脱化,真灵飞升,亦犹凡人之死。但凡人之死,死则神散,而圣人之死,死犹神完。形虽死而神如生,乌得不与天地同寿耶!” 这反映了黄裳内丹学向《老子》“死而不亡者寿”思想的复归。

(四)静处炼命,动处炼性

黄裳认为,仙道不离人道,人应该于尘世中修性炼命。而在尘世中,则会有各种事务,必然是静时少,动时多。黄裳指出,静时则炼命功,动时则正好磨炼心性。在他看来,采药炼丹,周天运转,必须静坐方可;至于炼心功夫,则“不区区在端坐习静间也”, 更重要的是在尘世中时时磨炼。他说:“夫道曰炼己,不是孤修兀坐、清静自好者,可能炼得本性光明。” 修道之士“若不于尘市中炼,犹莲不于污泥内栽,焉得中通外直,独现清洁如玉者乎”? 他批评“世之修士,不知炼己于尘俗,静时固能定,一遇事故,不免神驰气散,贪嗔痴爱,纷纷而起”。 并举例论证说:“吾见几多修士,平日修炼,只在深山静养,不与人事。及至出而和光,竟自一炉火起,而万斛灵砂立地倾矣。” 因此,他“教人不专在静处修,而必于市廛人物匆匆之地炼也”。 认为“人遇闹时,正好著力回头。当前了照,蓦然一觉,撞开个中消息,胜于竹椅蒲团上打坐百千亿万次”。

那么,如何于尘世中炼心呢?黄裳认为,首先要树立修道成仙的价值标准,这样就能看淡世间的功名利禄。“夫人血肉之躯能有几时,受用亦无多日,何必奔名场、走利薮以自苦哉!”“要想到人死时,一切名利室家,丝豪也拿不去。唯有平生所造之业,尽带身旁。如其善业,还有转世之福。若是恶业,不待再世投生,即眼前冥王,亦必追魂摄魄。从此一想,倒不如趁早修行,万一道果有成,他日不入轮回,岂不甚乐?即不然,投生人世,亦不受饥饿流离疲癃残疾之苦,又岂不美乎?况有仙缘所结,上圣高真,必不忍舍我而去。此身虽异,此性犹存,亦必再来拔度。如文昌帝君,十七世始得元始之度,往事可征矣。” 尤其要知道“那天上清闲富贵,一任人间帝王将相,不能方其万一也。能将仙家之乐一想,自不恋人间之福。”

觉悟了人生唯有修道事大之后,在日常生活中就应该“存诚以立其体,随缘以应其机”,所谓“心普万物而无心,情顺万物而无情”是也。 “能如此,即一刻之中万事应酬,俱如山中习静一般。若不如此,即闭门静坐,亦如万马营中,扰攘不休。” 就操作方法而言,“但于行住坐卧之时,常常调其呼吸,顺其自然,任其天然,毫不加损于其间,亦无放纵于其际,一切日用云为,总总一个不动心,不动气,不过劳过逸”,“事来应之,事去已之”,“前无所思,后无所忆,如心而出,因物以施”,“其初勉强支持,久则禽鱼花鸟,无在不是化机焉”。 但是,人生在世,不能不谋生计,因此,黄裳又指出,“随事应酬,不可全不经心”, 只是不要太为计较,不要为世俗之事昧了本心,以至与俗人无别。修道之士,“大凡行动应酬”,要“常常用一觉心,觉得我自有千万年不坏之身,以外一切事物,皆是幻具”,于是“一空尘垢,自能洒然融然,脱壳而去,做一个逍遥大丈夫”。

从黄裳的内丹性命论中,我们可以看出,内丹学已远远超越了一般方术的层面,它是以成仙证真信仰为指导的一整套人生实践方式,它力图通过对心理和生理的自主调控,使人达到一种潇洒飘逸、自由无累的精神境界。

(五)“内伏一身之铅汞,外盗天地之元阳”

内丹论中有所谓“药物”问题,用现代人的术语来说,就是能源问题。内丹家常笼统地把人体内的精气神称为药物,认为炼丹的原料就是在人自己身上。黄裳认为,这种说法有失片面。因为,人自有生之后,情牵物引,心神外驰,精气耗散,先天元气已无可挽回地日渐减损。而从所食水谷中摄取的营养又只能培补后天阴阳之气,不能培补先天元气。因此,若只是执着于一己之精气神的修炼,最多只能让元气不再损耗而已,不可能复还先天之体。要想复还先天之体,必须找到补充元气的适当途径。黄裳不赞成双修派以同类异性为采炼对象的观点,而是独辟奚径,提出“盗天地之元气以为丹本” 的主张。

黄裳认为,“天人本一气,彼此感而通”, 招摄太空元气,“增吾固有之元气”, 是最简捷最有效的方法。当然,身外虚空元气之来是有条件的,“非内照内养有功,必不能招回外来之药”。 因此,必须“内伏一身之铅汞”,才能“外盗天地之元阳”。 黄裳说:“欲穷生身受气初那一点虚无元阳(即来自身外虚空的先天一气),必先向色身中调和坎离水火,迨后天水火既调,然后坎中一阳自下而上,离中一阴自上而下,上下相会于虚危穴中,烹之炼之,而先天一气来归,玄牝之门兆象矣。” 那么,“先天一气来归”,有什么可作为凭据呢?黄裳认为,“先天元气到时,只有一点可验之处:心如活泼之泉,体似峻峋之石,自然一身内外,无处不爽快,无处不圆融,非可意想作为而得者也”。

招摄太空元气入于己身的先决条件是凝神调息,入于虚静状态。黄裳说:“尔等修炼,必先凝神于虚,合气于漠,此心此身,浑无一物,忽然一觉而动,以我之元神化为真意,主宰乎二气之回旋”,“迨至神与气融成一片,宛转于丹田中,悠扬活泼,吾身灵气与天地外来之阳气,不觉合而为一,此即气阳生,玄牝现象,所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露即外来灵阳之气”。 而问题的实质则是要达到胎息境界。黄裳说:“欲招先天元气伏养于身中,必凝其神,调其息。迨至后天凡息平,先天胎息见,似有似无之内,先天元气寓焉。” 又说:“脐轮之气,与外来之天气相接,不内不外,絪媪混合,打成一片,即是返还于受气之初,而与母气相连之时,即是胎息也。” 若“凡息不停,胎息不现,则不能与天为一,难以采天地之灵气矣”。 总之,必须内炼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形成人与天地一气流通的感应机制。

(六)“寻出玄关一窍,为炼丹本根”

《金丹四百字》中有这样一段话:“此窍非凡窍,乾坤共合成,名为神气穴,内有坎离精。”这段话被后人广泛引用来指称玄关一窍。然而许多内丹家只是铺陈玄关一窍的重要性,对于玄关一窍的实质,则少有明白指示。经常可见的是一些否定性陈述:如玄关一窍非心非肾,非内非外,既在身中又不在身中等等,使人如入五里雾中。黄裳在著作中一扫长期以来笼罩在这个问题上的重重迷雾,对玄关一窍作了明白的阐述,并使之真正成为整个内丹学的逻辑起点。

黄裳从身体结构和身心状态两个方面对玄关一窍加以说明。就身体结构这方面而言,黄裳明确指出玄关一窍在 “脐下丹田离肉一寸三分之间”。 但问题的实质并不在于人体结构静止的这一方面,而在于如何才能使“玄关现象”(现出玄关之象)这一属于身心状态的动的一面。他说:“要之玄关何定,到得大开之时,一身之内,无处不是玄关;一日之间,无事不是玄关。” 黄裳认为,要使玄关窍开,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必先炼去己私,使此心游太虚,气贯于穆”,“恍惚乎入于无何有之乡,清虚玄朗之境”。 但不是一味顽空,而是有真意、元神作为主宰,控制着自己的身心活动。古云:“万象咸空,一灵独现”,“当灭动心,莫灭照心”,即是指此。这是入静态作为非醒非睡状态区别于醒态和睡态的一个标志。(二)练功者神气的交合达到神凝气中,气包神外,两者混融了无分别,打成一片的地步。“此时心空似水,意冷于冰,神静如岳,气行如泉,而初不自知也。惟其不知有神,不知有气,并不知有空,所以与太空之空同。”“功修至此,动静同乎造化,呼吸本乎气机”,“吾身真阴真阳,合而为一之气”,“与天地灵阳之气,一出一入,往来不停”。 可见玄关窍开时,也就是天人合一之时。(三)练功者外呼吸断而真息现。黄裳说:“须从口鼻之气微微收敛,敛而至于气息若有若无,然后玄牝门开,元息见焉。”“是知玄牝者,从有息以炼至无息,至于大定大静,然后见其真也。”

  • 共3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下一页
  • 关注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
官方微信
    |

    黄裳的内丹学理论浅探(2)

    网络 尹志华

    2012-09-2111:59:05

    |
    黄裳的内丹学理论浅探(2)
    |

    (三)性命双修,先性后命

    黄裳认为,“人受天地之元气以成性,受父母之精气以立命”。 天地之元气乃先天虚无之气,不生不灭;父母之精气乃后天阴阳之气,有生有灭。因此,“性无生灭而命有生灭”。 但这并不意味着“命”是无足轻重的。“非命则性无由见”, “命”是使“性”得以在人身上具体实现的必不可少的条件。黄裳说:“未有命时而性之理长悬天壤,既有命后而性之理已具人身。”“夫性为一身之主宰,命是一身之运用。若不保精裕气,徒事妙觉圆明,则身命不存,性将焉寄?” 因此,“性也,命也,可合而不可分者也。” 这种保合性命为一以长生成仙的观点,继承了《太平经》以来的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传统思想。

    针对禅学家只讲 “明心见性”,黄裳指出:“性为气体,气为性用,无性则命无由生,无命则性无所立。漫说尽性即可至命,须知立命乃可了性。彼独存性,不能立命,每见气动而神随,究不能断夫情欲;神游而气散,更不能逃夫生死。由此言之,修性大矣,而炼命尤急焉。”

    黄裳虽然批评了禅学家只讲“明心见性”的片面性,但实际上,他的内丹学也还是以修性为主的。他说:“人之炼丹,虽曰性命双修,其实炼心为要。心地清静,那太和一气,自在于此。”若“此心未曾炼得干净”,“纵有玄关秘诀,何由行得?” 因此,“‘炼心\'二宇,是千真万圣,总总一个法门。除此而外,皆非大道”。

    在修炼次序上,黄裳主张先性后命。他说:“先得性真,继加命学”, “始以性立命,继以命了性,终则性命合一,以还虚无之体”。 其理由是,若“人性学未至,一片私心所炼之精气神皆是后天污浊之物,不惟无益,且必邪火焚身”。 因此,修道之士必须先将心地打扫干净,然后才能按命功口诀次第行去。

    黄裳的内丹学以“性命合一”、还于虚无之体为最高境界。这种境界并不是肉体永存,而是精神不灭。他自己即说得很明白:“凡身脱化,真灵飞升,亦犹凡人之死。但凡人之死,死则神散,而圣人之死,死犹神完。形虽死而神如生,乌得不与天地同寿耶!” 这反映了黄裳内丹学向《老子》“死而不亡者寿”思想的复归。

    (四)静处炼命,动处炼性

    黄裳认为,仙道不离人道,人应该于尘世中修性炼命。而在尘世中,则会有各种事务,必然是静时少,动时多。黄裳指出,静时则炼命功,动时则正好磨炼心性。在他看来,采药炼丹,周天运转,必须静坐方可;至于炼心功夫,则“不区区在端坐习静间也”, 更重要的是在尘世中时时磨炼。他说:“夫道曰炼己,不是孤修兀坐、清静自好者,可能炼得本性光明。” 修道之士“若不于尘市中炼,犹莲不于污泥内栽,焉得中通外直,独现清洁如玉者乎”? 他批评“世之修士,不知炼己于尘俗,静时固能定,一遇事故,不免神驰气散,贪嗔痴爱,纷纷而起”。 并举例论证说:“吾见几多修士,平日修炼,只在深山静养,不与人事。及至出而和光,竟自一炉火起,而万斛灵砂立地倾矣。” 因此,他“教人不专在静处修,而必于市廛人物匆匆之地炼也”。 认为“人遇闹时,正好著力回头。当前了照,蓦然一觉,撞开个中消息,胜于竹椅蒲团上打坐百千亿万次”。

    那么,如何于尘世中炼心呢?黄裳认为,首先要树立修道成仙的价值标准,这样就能看淡世间的功名利禄。“夫人血肉之躯能有几时,受用亦无多日,何必奔名场、走利薮以自苦哉!”“要想到人死时,一切名利室家,丝豪也拿不去。唯有平生所造之业,尽带身旁。如其善业,还有转世之福。若是恶业,不待再世投生,即眼前冥王,亦必追魂摄魄。从此一想,倒不如趁早修行,万一道果有成,他日不入轮回,岂不甚乐?即不然,投生人世,亦不受饥饿流离疲癃残疾之苦,又岂不美乎?况有仙缘所结,上圣高真,必不忍舍我而去。此身虽异,此性犹存,亦必再来拔度。如文昌帝君,十七世始得元始之度,往事可征矣。” 尤其要知道“那天上清闲富贵,一任人间帝王将相,不能方其万一也。能将仙家之乐一想,自不恋人间之福。”

    觉悟了人生唯有修道事大之后,在日常生活中就应该“存诚以立其体,随缘以应其机”,所谓“心普万物而无心,情顺万物而无情”是也。 “能如此,即一刻之中万事应酬,俱如山中习静一般。若不如此,即闭门静坐,亦如万马营中,扰攘不休。” 就操作方法而言,“但于行住坐卧之时,常常调其呼吸,顺其自然,任其天然,毫不加损于其间,亦无放纵于其际,一切日用云为,总总一个不动心,不动气,不过劳过逸”,“事来应之,事去已之”,“前无所思,后无所忆,如心而出,因物以施”,“其初勉强支持,久则禽鱼花鸟,无在不是化机焉”。 但是,人生在世,不能不谋生计,因此,黄裳又指出,“随事应酬,不可全不经心”, 只是不要太为计较,不要为世俗之事昧了本心,以至与俗人无别。修道之士,“大凡行动应酬”,要“常常用一觉心,觉得我自有千万年不坏之身,以外一切事物,皆是幻具”,于是“一空尘垢,自能洒然融然,脱壳而去,做一个逍遥大丈夫”。

    从黄裳的内丹性命论中,我们可以看出,内丹学已远远超越了一般方术的层面,它是以成仙证真信仰为指导的一整套人生实践方式,它力图通过对心理和生理的自主调控,使人达到一种潇洒飘逸、自由无累的精神境界。

    (五)“内伏一身之铅汞,外盗天地之元阳”

    内丹论中有所谓“药物”问题,用现代人的术语来说,就是能源问题。内丹家常笼统地把人体内的精气神称为药物,认为炼丹的原料就是在人自己身上。黄裳认为,这种说法有失片面。因为,人自有生之后,情牵物引,心神外驰,精气耗散,先天元气已无可挽回地日渐减损。而从所食水谷中摄取的营养又只能培补后天阴阳之气,不能培补先天元气。因此,若只是执着于一己之精气神的修炼,最多只能让元气不再损耗而已,不可能复还先天之体。要想复还先天之体,必须找到补充元气的适当途径。黄裳不赞成双修派以同类异性为采炼对象的观点,而是独辟奚径,提出“盗天地之元气以为丹本” 的主张。

    黄裳认为,“天人本一气,彼此感而通”, 招摄太空元气,“增吾固有之元气”, 是最简捷最有效的方法。当然,身外虚空元气之来是有条件的,“非内照内养有功,必不能招回外来之药”。 因此,必须“内伏一身之铅汞”,才能“外盗天地之元阳”。 黄裳说:“欲穷生身受气初那一点虚无元阳(即来自身外虚空的先天一气),必先向色身中调和坎离水火,迨后天水火既调,然后坎中一阳自下而上,离中一阴自上而下,上下相会于虚危穴中,烹之炼之,而先天一气来归,玄牝之门兆象矣。” 那么,“先天一气来归”,有什么可作为凭据呢?黄裳认为,“先天元气到时,只有一点可验之处:心如活泼之泉,体似峻峋之石,自然一身内外,无处不爽快,无处不圆融,非可意想作为而得者也”。

    招摄太空元气入于己身的先决条件是凝神调息,入于虚静状态。黄裳说:“尔等修炼,必先凝神于虚,合气于漠,此心此身,浑无一物,忽然一觉而动,以我之元神化为真意,主宰乎二气之回旋”,“迨至神与气融成一片,宛转于丹田中,悠扬活泼,吾身灵气与天地外来之阳气,不觉合而为一,此即气阳生,玄牝现象,所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露即外来灵阳之气”。 而问题的实质则是要达到胎息境界。黄裳说:“欲招先天元气伏养于身中,必凝其神,调其息。迨至后天凡息平,先天胎息见,似有似无之内,先天元气寓焉。” 又说:“脐轮之气,与外来之天气相接,不内不外,絪媪混合,打成一片,即是返还于受气之初,而与母气相连之时,即是胎息也。” 若“凡息不停,胎息不现,则不能与天为一,难以采天地之灵气矣”。 总之,必须内炼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形成人与天地一气流通的感应机制。

    (六)“寻出玄关一窍,为炼丹本根”

    《金丹四百字》中有这样一段话:“此窍非凡窍,乾坤共合成,名为神气穴,内有坎离精。”这段话被后人广泛引用来指称玄关一窍。然而许多内丹家只是铺陈玄关一窍的重要性,对于玄关一窍的实质,则少有明白指示。经常可见的是一些否定性陈述:如玄关一窍非心非肾,非内非外,既在身中又不在身中等等,使人如入五里雾中。黄裳在著作中一扫长期以来笼罩在这个问题上的重重迷雾,对玄关一窍作了明白的阐述,并使之真正成为整个内丹学的逻辑起点。

    黄裳从身体结构和身心状态两个方面对玄关一窍加以说明。就身体结构这方面而言,黄裳明确指出玄关一窍在 “脐下丹田离肉一寸三分之间”。 但问题的实质并不在于人体结构静止的这一方面,而在于如何才能使“玄关现象”(现出玄关之象)这一属于身心状态的动的一面。他说:“要之玄关何定,到得大开之时,一身之内,无处不是玄关;一日之间,无事不是玄关。” 黄裳认为,要使玄关窍开,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必先炼去己私,使此心游太虚,气贯于穆”,“恍惚乎入于无何有之乡,清虚玄朗之境”。 但不是一味顽空,而是有真意、元神作为主宰,控制着自己的身心活动。古云:“万象咸空,一灵独现”,“当灭动心,莫灭照心”,即是指此。这是入静态作为非醒非睡状态区别于醒态和睡态的一个标志。(二)练功者神气的交合达到神凝气中,气包神外,两者混融了无分别,打成一片的地步。“此时心空似水,意冷于冰,神静如岳,气行如泉,而初不自知也。惟其不知有神,不知有气,并不知有空,所以与太空之空同。”“功修至此,动静同乎造化,呼吸本乎气机”,“吾身真阴真阳,合而为一之气”,“与天地灵阳之气,一出一入,往来不停”。 可见玄关窍开时,也就是天人合一之时。(三)练功者外呼吸断而真息现。黄裳说:“须从口鼻之气微微收敛,敛而至于气息若有若无,然后玄牝门开,元息见焉。”“是知玄牝者,从有息以炼至无息,至于大定大静,然后见其真也。”

  • 共3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下一页
  • 坚持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中国化方向
    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中国化

    最新

    最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