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 整理佚名
2016-11-30
大成章第四十五
大成章所以次前者,前章举知足知止,于修学之道未圆,故次此章显大满大成,以示虚志。就此一章,义开三别:第一汎辨五大为学行楷模,第二举譬明躁劣静胜,第三结释静之功能。
第一汎辩五大为学行楷模。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言行业大成就之人,能忘其成,故虽大成,如似缺少不足也。只为能忘其成,故终日资用而无弊损。是以《庄子》云:小成隐道也。夫成者不缺,缺者不成。而今成而似缺者,忘缺忘成故也。不见成而异缺,故如缺而实成。不见缺而异成,故大成而似缺也。
大满若冲,其用不穷。
冲,虚也。穷,尽也。言道德大满之人能忘其满,故虽满如似空虚无物也。只为忘满冲虚,故能利用无竭也。夫满者不虚,虚者不满。今满而虚者,欲明忘满忘虚,故能即虚即满,满而若虚也。
大直若屈。
屈,曲也。大直质素之人不显直相,故能混迹同尘,委曲随物,故若屈也。是知直躬小直也。
大巧若拙。
匠成万物,鑪锥群生,有大功巧而忘巧用,晦迹向凡,故若拙也。《庄子》云:刻雕众形而不为巧,是知工倕小巧也。
大辩若讷。
妙能剖析真宗,诠量玄极者,言所不能言也。不同世间口才捷利,故若謇讷也。《庄子》云不言之辩,亦云大辩不言。是知杨墨小辩也。
第二举譬明躁劣静胜。
躁胜寒,静胜热。
躁,阳也。静,阴也。胜,极也。言四时运转,阴极阳生,阳极阴起。阴起故一切凋落,阳生故庶物咸盛。喻静是长生之本,躁是死灭之原,以劝行人去躁归静也。又解云:从本降迹,即躁胜寒,息迹归本,即静胜热,以明动静适时也。
第三结释静之功能。
清静为天下正。
清虚宁静,可以自利利他,以正治邪,故为天下正。此则结释静胜躁,优劣之义也。
天下有道章第四十六
天下有道章所以次前者,前章举静躁两行胜负不同,故次此章显有道无道优劣亦异。就此章内,文有四重:第一明有道之君无为虚静,第二明无道之主躁竞贪求,第三广显躁竞之心,咎衅弥重,第四示知足之美,以劝行人。
第一明有道之君无为虚静。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言有道之君在于天下,干戈静息,偃武修文,宇内清夷,无为而治,故能却驰走之马,以粪农亩。治身者却六根兵马,以道粪心。故孟子曰:人皆以粪粪其田,而莫知以学粪其心也。
第二明无道之主躁竞贪求。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郭外曰郊。无道之君临于海内,禽荒色荒,四方不静,多贪境土,好行征伐,遂使军戎兵马出生郊外。治身者言,躁竞之夫心不怀道,纵于六根兵马,驰骋尘境之中,内不览真,恒缘外物,故云生于郊也。
第三广显躁竞之心,咎衅弥重。
罪莫大于可欲。
罪者,摧也。言为苦之所摧逼也。可欲,境也。言前境美丽,称可欲之心,故言可欲也。然境能逼心,是超罪之缘,以戒行人不可染境也。故上经云: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祸莫大于不知足。
祸即罪之深重者也。言心贪前境,不知厌足,害人损物,为罪日深。非唯灾及一身,亦乃祸延三族。
咎莫甚于欲得。
咎,考责也。欲得之心,略无涯际。其为咎责,莫甚于斯。格量深浅,祸重咎轻。欲备显物情,故具彰三衅也。第四示知足之美,以劝行人。
故知足之足常足。
守分不贪,于行便足,恒无阙少,故言常足。欲明贪竞之类,遭遇祸殃;知足之人,但居安泰。先病后药,故述此文。
不出户章第四十七
不出户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正辨有道之人知足,不知足者无道,故次此章即明有道者照而不由于心,无道者由心而不能照。就此一章,义开三别:第一明圣人虚鉴,照不由心。第二明凡人由心,而不能照。第三重结虚照之人寂而能动。
第一明圣人虚鉴,照不由心。
不出户,知天下。
户者,谓知觉、攀缘、分别等门也。有道之人虚怀内静,不驰心于世境,而天下之事悉知。此以真照俗也。
不窥牖,见天道。
窥,觇视也。牖,根窍也。天道,自然之理也。隳体坐忘,不窥根窍,而真心内朗,睹见自然之道。此以智照真也。户通来去,譬从真照俗。窗牖内明,喻反照真源也。
第二明凡人由心,而不能照。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颠倒之夫不能照理,其心逐境弥远而无厌,其知浅近闇味而少鉴。
第三重结虚照之人寂而能动。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
不行者,心不缘历前境。而知者,能体知诸法实相,必竟空寂。譬悬镜高堂,物来斯照,照而无心也。故《庄子》云:圣人不由心,而照之于天矣。此一句解不出户知天下。
不见而名。
不见者,了知诸法虚幻,无可见之物也。而名者,能正名百物,垂迹显教也。不见而名,不应而应,名而不见,应而不应也。此一句解不窥牖见天道也。
不为而成。
不为者,凝神寂泊,妙绝于有为也。而成者,能施化群品,成就学人。此明寂而动也。
为学章第四十八
为学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正明凡圣二心缘照差异,故次此章即明道俗两学,损益不同。就此一章,义分三别:第一明道俗两学,损益有殊。第二辨次第虚志,以阶玄极。第三明有事无事,得失不同。第一明道俗两学,损益有殊。
为学日益。
为,修营也。学,俗学也。言修俗学之人锐情分别,故累欲日增也。
为道日损。
为道,犹修道也。言修道之士虚夷恬淡,所以智德渐明,累惑日损也。
第二辨次第虚忘,以阶玄极。
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
为学之人执于有欲,为道之士又滞无为。虽复深浅不同,而二俱有患。今欲祛此两执,故有再损之文。既而前损损有,后损损无,二偏双遣,以至于一中之无为也。
无为无所不为。
即寂而动,即体而用,故无所不为也。上经云:道常无为无不为。
第三明有事无事,得失不同。
取天下常以无事。
取,摄化也。言摄取宇内苍生,令其归善者,常以无事无为而化之也。虽复应物施为,而心未尝有事。此即动而寂也。故《庄子》云:孰弊弊焉以物为事乎?
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及其心未虚忘,以事为事,而有事者,斯则事异无事,无事异事,动异于寂,寂乖于动,如此之人,不足以摄化天下。
圣人无常心章第四十九
圣人无常心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明即事无事,虽应无心,故次此章即显圣人无心而能赴感。就此章内,文有三重:第一明圣人无常心,有感斯应。第二明善救苍生,而无弃舍。第三显众生躭就染,故圣起慈悲。
第一明圣人无常心,有感斯应。
圣入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体道洞忘,虚怀绝虑,与死灰均其寂泊,故无心也。百姓,众生也。然圣人无心,有感斯应,应随物感,故以百姓心为心。心既无心,而应亦不应也。
第二明善救苍生,而无弃舍。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
善者谓无欲修学之士,不善者谓有为滞境之人。普以平等胜教化之,令其得善。此则以百姓心为心之义也。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
信谓闻经爱乐,不信谓不乐道文。圣人以空行慈悲,平等救度,不问信与不信,皆令得益,而普发信心也。故紫微夫人曰:信者,得失之关键。又经云:信者,学道之枢机也。问曰:圣人无心,有感必应,不应不感,不感不应者。故信者方教,不信者不教。而今信与不信,一种教之,亦应感与不感,一种皆应?答曰:应有通有别,如治在玄都玉京,而恒救三界,此则通应善信是也。至如胡人有感,紫气西浮,授尹生《道德》之文,此则别应。若别应则待别感,通应则寻常慈照。故上经云:常善救人,而无弃人。
第三显众生躭染,圣起慈悲。
圣人在天下惵惵。
惵惵,勤惧之貌也。言无心赴感之圣人,其在天下也,恒布大慈,拯救苍生,恐其没溺,故惵惵而勤惧也。
为天下混其心。
混沌,无分别也。言凡夫惑情滞境,妄生去取。圣人欲混沌其心,令无分别。勤惧之义,即斯谓也。
百姓皆注其耳目。
河上作注,诸本作淫。淫者,染滞也。颠倒之徒,迷没世境,纵恣耳目,滞着色声,既而漂浪长流,愆非日积。圣人愍其迷困,故显其病。而六根之中,偏举两者,欲明此二为患最深。故《西升经》云:耳目色声,为子留愆。然举此二根,诸根可悉,为文略故也。
圣人皆孩之。
众生妄淫耳目,沦没爱河。圣人勤惧慈救,义同赤子,哀其无识,如婴儿之可愍。
出生入死章第五十
出生入死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明凡淫耳目,妄混其心,故次此章即明皆有生死,凡溺生死,义味相接,所以次之。就此一章,义开四别:第一正标凡圣,示妄执不同。第二假设问答,辨其所以。第三显善摄生之人不为三毒所害。第四重设疑问,叹美结成。
第一正标凡圣,示妄执不同。
出生入死。
出生者,超凌三界,出离死生。入死者,沈沦三涂,没溺生死。若解生死义者,从无出有,以释生为生;自有还无,以释灭为死也。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徒,类也。十三,谓四关九窍。言九窍四关凡圣俱有,圣人不执身为身,忘怀迷执,故能出三界。凡夫为执迷是非,心恒起灭,因斯迷倒,故入六道。入六道则死之类,出三界则生之徒也。
人之生,动之死地,十有三。
凡人之生,动即适死地者,盖为执此十有三徒,染滞前境故也。
第二假设问答,辨其所以。
夫何故?
假设疑问,以生后答。
以其生生之厚。
言人不能体道忘生,而执生为有,多积物产,厚资此生,而营生过当,故动之死地。此一句答前问意也。
第三显善摄生之人不为三毒所害。
盖闻善摄生者。
盖,不尽之辞。盖闻,犹窃闻也。摄,卫也,养也。言善摄卫养生之人,淡泊虚夷,不染尘境,摄卫之美,自显下文。
陆行不遇兕虎。
陆,平地也。兕,毒兽,一角,形如野牛,色青。言善摄生之人,不为毒兽所触。内解者,言平居安静,不为烦恼所加。
入军不被甲兵。
言摄生之人纵入军陈,亦不为干戈所害。内解者,言纵入尘境,亦不为色等所伤也。
兕无所驻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诸本言驻。驻,立也。措,安也。兕遇物则触,喻痴也。虎性躁暴,喻嗔也。兵刃锐利,能伤于人,喻贪也。言善摄生者,妙体真空,故虽处世间,而不为三毒所害。
第四重设疑问,叹美结成。
夫何故?
假设疑问:有何事,故得致如是?
以其无死地。
夫见有身者,故以身为死地。今善摄生之人,忘于身相,即身无身,故无地之可死也。既无死地,三毒何所加乎?此答前问意也。
道生之章第五十一
道生之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正标善摄生人能设虚假。就此一章,义开四别:第一明道德应化,生育黎元。第二明劝示众生,尊道贵德。第三广显虚通,慈悲生化。第四结成玄德,利物忘功。
第一明道德应化,生育黎元。
道生之,德畜之。
至道虚玄,通生万物。上德慈救,畜养群生。故云云道生之,德畜之也。
物形之,势成之。
物形言禀道而有形质。此释道生之也。势成言以德化导,陶莹心灵,令行业淳熟而成就也。此释德畜之也。
第二明劝示众生,尊道贵德。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德育覆,具如前旨。苍生荷赖,日用不知。是以劝示,令其崇尚。
道尊德贵,夫莫之爵而常自然。
世上尊荣,必须品秩,所以非久。而道德尊贵,无关爵命,故常自然。
第三广显虚通,慈悲生化。
故道生之畜之。
重叠前文,以生后句。而直举道,不言德者,明德不异道,而文略也。故《西升经》云道德混沌玄妙同也。
长之育之。
长之者,谓增其善芽。育之者,谓进其功行也。
成之熟之。
成熟者,谓以无上妙法莹饰物心,令其道果成就,德业淳熟。此犹叠前语,来生后文也。
养之覆之。
养覆者,养谓酬其果报,覆谓荫以大慈也。以上四双,明利物之德,以下三句,明能遣其功也。
第四结成玄德,利物忘功。
生而不有。
虽复能生万物,实无物之可生。刍狗群情,故即生而不有。有既有而不有,生亦生而不生。此遣道生之也。
为而不恃。
既生成万物,不有其生,施为法教,于何可恃?此遣德畜之也。
长而不宰。
长养苍生,功侔造化,而能所俱幻,谁其宰乎?此遣长之等四双也。
是谓玄德。
是则指于上句,谓则言及下文。玄者深远之名,德以证护为义。指前体道之士利物忘功,以法圣人,可谓玄德。
天下章第五十二
天下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正明道能生化,利物忘功,故次此章即显道为始母,劝令修习。今就此章,义分四别:第一明道为始母,劝物起修。第二显修习之方,闭塞之妙。第三汎举空有定慧解行法门。第四明晦迹韬光,能继常道。
第一明道为始母,劝物起修。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始,道本也。母,道迹也。夫玄道妙本,大智慧源,超绝名言,离诸色象,天下万物皆从此生。今汎言天下者,欲令行人识根知本,故上经云无名天地始也。以为母者,言从本降迹,导引苍生,长之育之,如母爱子,故上经云有名万物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夫本能生迹,迹能生物也。既知道大慈,能引接凡庶者,即是我母。即知我身即是道子,从道而生故也。经云虚无自然,是真父母。
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既知我是道子,应须归复守其母也。但能归根守母,体道会真,迹虽有没有存,而本无危无殆。何者?夫道能生物,道即是本。物从道生,物即是末。而本能摄末,所以须归。母能生子,所以须守。守母则久视长存,归本则没身不殆,故劝之也。《西升经》云:常能养母,身乃长久。
第二显修习之方,闭塞之妙。
塞其兑,闭其门。
上虽劝其守母,犹未示其修守之方,故次下文,具显守复方术,即塞闭等是也。兑,口也。而六根之中,偏举兑者,明口既是三业,又落六根,为罪多也。门,五门也。闭五门,不着色声香味触诸尘境也。前举兑是根之别,此言门是根之总也。但闭塞之义有两,一者断情忍色,栖托山林,或却扫闭门,不见可欲;二者体知六尘虚幻,根亦不真,内无能染之心,外无可染之境,既而恣目之所见,极耳之所闻,而恒处道场,不乖真境,岂曰杜耳掩目而称闭塞哉,盖不然乎。见无可见之相,听无定实之声,视听本不驰心,斯乃闭塞之妙也。
终身不勤。
勤,劳苦也。夫学道多端,行门匪一,或静心而避尘境,或即境而体真源,深浅纠纷,实唯多种,故《西升经》云动则有载劫,自唯甚苦勤也。但能依前闭塞,即境而真,心性宽闲,而无劳倦,可以尽年终命,而不苦勤也。
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及愚者为之,即开其眼耳等根,济于色声等事,终身躭染,没命贪淫,纵使大圣大慈,良亦目击,不能救度之也。
第三泛举空有定慧解行法门。
见小日明。
见,观照也。小,微细之名也,即至妙之理也。言行人但能照于妙境,慧智日日增明,故上经云观其妙也。
守柔日强。
第四明晦迹韬光,能继常道。
用其光,复归其明。
光,智照也。既空有行圆,故能慧照于物也。虽复用光照物,即照而忘,韬光晦迹,归明于昧,故云复归其明也。下文云光而不耀。《庄子》云:滑疑之曜,圣人之所图也。
无遗身殃,是谓袭常。
既即照而忘,行圆德备,诸累已尽,无复遗余之殃咎也。亦云:遗,与也。无复与身之殃衅也。行业圆备,诸累复尽,传经主教,允属其人。故指此人,可谓承袭常道,绍隆真教也。
使我章第五十三
使我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正明忘照之人能继真常之道,故次此章叹真常之道甚自平夷,介然起知,即乖至理。就此章内,义分有三别;第一明道体希夷,妙绝分别。第二明不怀道者,饕餮多贪。第三指此贪窃之人乖于至理。
第一明道体希夷,妙绝分别。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使我者,假设之辞也。知,分别也。介然,微小也。言正真之道甚自平夷,假使我微介起心,以知行道者,此即妄起攀缘,乃为流动,深不可也。何者?夫至道虚通,妙绝分别,在假不假,居真不真,真假性齐,死生一贯,入九幽而不昧,出三界而不明,履危嶮而常安,临大难而无惧,故无畏也。今乃起心分别,乖于至道,诸所施为,动之死地,故可畏也。
大道甚夷,民甚好径。
夷,平正也。径,邪道也。言至理平等,甚无分别,颠倒之类,背正向邪,遂使大道陵迟,小成孔炽也。
第二明不怀道者,饕餮多贪。
朝甚除。
失道之君,好行邪径,不崇朴素,唯尚华侈,既而除去故宇,更起新宫,雕楹刻桷,穷乎绮丽。
田甚芜。
徭役既繁,农夫丧业,遂使东臯不作,南亩荒芜。
仓甚虚。
稼穑有限,国费无赀,杼轴其空,仓廪斯罄。
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
黼黻文绣,以丽其身;干将镆鎁,以卫其命;醪醴膻腥,以爽其口,不崇上德,不恤下人。嗟乎,饕餮一至于此。
资货有余。
轻躁荒淫,于政不足。重赋百姓,积敛有余。
第三指此贪窃之人乖于至理。
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多赋多敛,如盗如贼。既蓄既积,且矜且夸。乖理悖德,谓之非道。若作行人道心解者,朝甚除,无善功也。田甚芜,心荒废也。仓甚虚,无道德也。服文彩,好饰辞也。带利剑,贪心锐也。厌饮食,躭滋味也。资货有余,积不散也。
善建章第五十四
善建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正明贪染之人乖常失道,故次比章即明善建之士契理合真。欲劝物起修,所以相次。就此章中,义分三别:第一明善建之人道光后嗣。第二明自利利他,其德增广。第三格量利害,以勗学人。
第一明善建之人道光后嗣。
善建不拔。
建,立也。拔,倾也。善能建立道心之人,志愿坚固,直至道场,不可倾拔也。
善抱不脱。
抱,持也。脱,失也。前句发心,此句起行也。言善持真行之人,一得永得,终无差失也。
子孙祭祀不辍。
辍,绝也。善抱之士与理相应,既而持此真行传诸来叶,犹如元始传于大上,徐真授于葛仙,师资相袭,长为教主,譬彼传灯,明明不绝。故《西升经》云:学尔教尔,不失道真。又解:言善建之人树德深重,积善多庆,逮乎子孙,遂使家门隆盛,宗庙延永。
第二明自利利他,其德增广。
修之身,其德能真。
以前之学行,修营其身,既而能所相应,道德真实也。
修之家,其德有余。
修身独善,以明自利。修家兼济,明于利物。化其家门,并令修道,功行渐博,故言有余。昔天师修学,举家得仙,鹤鸣天上,犬吠云中,是也。
修之乡,其德能长。
修家及乡,自狭之广,化功更博,其德优长。
修之国,其德能丰。
五等诸侯,清虚修道,遂致域中宁谧,境内无虞。岂非贤圣之君,德行丰赡者也。
修之天下,其德能普。
九五之君,用道而治,端拱玄嘿,天下太平。是以万国来朝,四夷款伏,泽无不被,其德能普。
第三格量利害,以属学人。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以此。
尧舜所以升平者,有道故也。桀纣以淫乱者,无道故也。是知以修道之身观不修道之身,以有道天下观无道天下,乃至家国利害,断可知矣。故老君假设云:我何以知天下成败之事乎?只以此格量,足为龟镜矣。
含德章第五十五
含德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明修道利物,体道合真,故次此章即指此人为含德之厚。就此章中,义分四别;第一举婴儿为喻,表三毒不加。第二明体道虚忘,故三业清净。第三叹善美含德,知和体常。第四对显执心,所作乖道。
第一举婴儿为喻,表三毒不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含怀道德,甚自淳厚,欲表其状,故取譬婴儿。婴儿之行,具列于下。
毒虫不螫,玃乌猛兽不搏。
毒虫,蛇虺类也。玃鸟,鹰鸇类也。猛兽,兕虎类也。螫,行毒也。搏,击触也。言赤子不犯前境,故不遭三物所加。喻含德妙达违从,故不为三毒所害也。
第二明体道虚忘,故三业清净。
骨弱筋柔而握固。
言赤子筋骨柔弱,手握坚固。喻含德心性柔弱,顺物谦和,虽复混途同尘,而灵府洁白,在染不染,故言握固。此一句明意业净也。
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字林》云:朘,小儿阴也。言赤子初生,未解雄雌交合之道,而阴恒怒作,乃精气满实之至也。况含德体道淳和,无为虚泊,虽复扬波处俗,闻见色声,而妙悟真空,不见和合之相,盖精粹之至也。此一句明身业净也。
终日号而不嘎,和之至。
言赤子终日啼号而声不嘶嘎者,为无心作声,和气不散也。况含德妙达真宗,故能说无所说。虽复辩周万物,而不乖于无言也。此一句明口业净也。
第三叹善美含德,知和体常。
知和曰常。
知此不言之言,是淳和之理者,乃曰体于真常之道也。
知常曰明。
知于真常之道,是曰智慧明照也。
第四对显执心,所作乖道。
益生日详。
详,多也。凡惑之人,不体生无生相,多贪世利,厚益其生,所以烦恼障累日日增广也。
心使气日强。
心,神也。气,身也。物情颠倒,触类生迷。岂知万境皆空,宁识一身是幻?既而以神使形,驱驰劳役,是以生死之业日日强盛也。
物壮则老,是谓非道。
夫盛者必衰,物壮则老,是知益生使气,足验无常。既曰无常,故非真道。
非道早已。
已,止也。既能悟识无常,既非真道,应须早已,止而勿为也。
知者章第五十六
知者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明含德体常,益生失道,故次此章即显含德忘言,益生执教。就此一章,义开四别:第一明至道虚寂,妙绝名言。第二明断服有心,次第修习。第三明同尘晦迹,与理相应。第四明妙达违从,故为尊贵。
第一明至道虚寂,妙绝名言。
知者不言。
知道之士,达于妙理,知理无言说,所以不言。故《庄子》云云道无问,问无应,即无为谓是也。
言者不知。
封滞名言,执言求理。理超言象,所以不知。故《庄子》云有问道而应之者,不知道也。知与黄帝是也。
第二明断服有心,次第修习。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忿,和其光,同其尘,
塞其兑,息言论也。闭其门,制六情也。挫其锐,止贪竞也。解其忿,释急怒也。和其光,接愚俗也。同其尘,混世事也。上来数句,前已具释,今略帖文,不复详辩。所以重言者,明此数句于学问切当,故再出之耳。
第三明同尘晦迹,与理相应。
是谓玄同。
前既断伏身心,次则和光晦迹,所以行圆德满,故与玄理符同。
第四明妙达违从,故为尊贵。
故不可得亲,不可得疏。
道契重玄,境智双绝。既两忘乎物我,亦一观乎亲疏。
不可得利,不可得害。
夫利害者,与乎存亡也。死生无变于己,况利害之间乎?故《庄子》云不就利不违害也。
不可得贵,不可得贱。
夫贵贱者,与乎荣辱也。既毁誉不动,宠辱莫惊,故不可以贵贱语其心也。
故为天下贵。
既遣荡乎亲疏,又虚忘乎利害,毁誉不关其虑,贵贱莫介乎怀,故苍生荷戴而不辞,群品乐推而不厌,是以天下人间尊而贵之也。
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 整理 佚名
2016-11-30
大成章第四十五
大成章所以次前者,前章举知足知止,于修学之道未圆,故次此章显大满大成,以示虚志。就此一章,义开三别:第一汎辨五大为学行楷模,第二举譬明躁劣静胜,第三结释静之功能。
第一汎辩五大为学行楷模。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言行业大成就之人,能忘其成,故虽大成,如似缺少不足也。只为能忘其成,故终日资用而无弊损。是以《庄子》云:小成隐道也。夫成者不缺,缺者不成。而今成而似缺者,忘缺忘成故也。不见成而异缺,故如缺而实成。不见缺而异成,故大成而似缺也。
大满若冲,其用不穷。
冲,虚也。穷,尽也。言道德大满之人能忘其满,故虽满如似空虚无物也。只为忘满冲虚,故能利用无竭也。夫满者不虚,虚者不满。今满而虚者,欲明忘满忘虚,故能即虚即满,满而若虚也。
大直若屈。
屈,曲也。大直质素之人不显直相,故能混迹同尘,委曲随物,故若屈也。是知直躬小直也。
大巧若拙。
匠成万物,鑪锥群生,有大功巧而忘巧用,晦迹向凡,故若拙也。《庄子》云:刻雕众形而不为巧,是知工倕小巧也。
大辩若讷。
妙能剖析真宗,诠量玄极者,言所不能言也。不同世间口才捷利,故若謇讷也。《庄子》云不言之辩,亦云大辩不言。是知杨墨小辩也。
第二举譬明躁劣静胜。
躁胜寒,静胜热。
躁,阳也。静,阴也。胜,极也。言四时运转,阴极阳生,阳极阴起。阴起故一切凋落,阳生故庶物咸盛。喻静是长生之本,躁是死灭之原,以劝行人去躁归静也。又解云:从本降迹,即躁胜寒,息迹归本,即静胜热,以明动静适时也。
第三结释静之功能。
清静为天下正。
清虚宁静,可以自利利他,以正治邪,故为天下正。此则结释静胜躁,优劣之义也。
天下有道章第四十六
天下有道章所以次前者,前章举静躁两行胜负不同,故次此章显有道无道优劣亦异。就此章内,文有四重:第一明有道之君无为虚静,第二明无道之主躁竞贪求,第三广显躁竞之心,咎衅弥重,第四示知足之美,以劝行人。
第一明有道之君无为虚静。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言有道之君在于天下,干戈静息,偃武修文,宇内清夷,无为而治,故能却驰走之马,以粪农亩。治身者却六根兵马,以道粪心。故孟子曰:人皆以粪粪其田,而莫知以学粪其心也。
第二明无道之主躁竞贪求。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郭外曰郊。无道之君临于海内,禽荒色荒,四方不静,多贪境土,好行征伐,遂使军戎兵马出生郊外。治身者言,躁竞之夫心不怀道,纵于六根兵马,驰骋尘境之中,内不览真,恒缘外物,故云生于郊也。
第三广显躁竞之心,咎衅弥重。
罪莫大于可欲。
罪者,摧也。言为苦之所摧逼也。可欲,境也。言前境美丽,称可欲之心,故言可欲也。然境能逼心,是超罪之缘,以戒行人不可染境也。故上经云: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祸莫大于不知足。
祸即罪之深重者也。言心贪前境,不知厌足,害人损物,为罪日深。非唯灾及一身,亦乃祸延三族。
咎莫甚于欲得。
咎,考责也。欲得之心,略无涯际。其为咎责,莫甚于斯。格量深浅,祸重咎轻。欲备显物情,故具彰三衅也。第四示知足之美,以劝行人。
故知足之足常足。
守分不贪,于行便足,恒无阙少,故言常足。欲明贪竞之类,遭遇祸殃;知足之人,但居安泰。先病后药,故述此文。
不出户章第四十七
不出户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正辨有道之人知足,不知足者无道,故次此章即明有道者照而不由于心,无道者由心而不能照。就此一章,义开三别:第一明圣人虚鉴,照不由心。第二明凡人由心,而不能照。第三重结虚照之人寂而能动。
第一明圣人虚鉴,照不由心。
不出户,知天下。
户者,谓知觉、攀缘、分别等门也。有道之人虚怀内静,不驰心于世境,而天下之事悉知。此以真照俗也。
不窥牖,见天道。
窥,觇视也。牖,根窍也。天道,自然之理也。隳体坐忘,不窥根窍,而真心内朗,睹见自然之道。此以智照真也。户通来去,譬从真照俗。窗牖内明,喻反照真源也。
第二明凡人由心,而不能照。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颠倒之夫不能照理,其心逐境弥远而无厌,其知浅近闇味而少鉴。
第三重结虚照之人寂而能动。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
不行者,心不缘历前境。而知者,能体知诸法实相,必竟空寂。譬悬镜高堂,物来斯照,照而无心也。故《庄子》云:圣人不由心,而照之于天矣。此一句解不出户知天下。
不见而名。
不见者,了知诸法虚幻,无可见之物也。而名者,能正名百物,垂迹显教也。不见而名,不应而应,名而不见,应而不应也。此一句解不窥牖见天道也。
不为而成。
不为者,凝神寂泊,妙绝于有为也。而成者,能施化群品,成就学人。此明寂而动也。
为学章第四十八
为学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正明凡圣二心缘照差异,故次此章即明道俗两学,损益不同。就此一章,义分三别:第一明道俗两学,损益有殊。第二辨次第虚志,以阶玄极。第三明有事无事,得失不同。第一明道俗两学,损益有殊。
为学日益。
为,修营也。学,俗学也。言修俗学之人锐情分别,故累欲日增也。
为道日损。
为道,犹修道也。言修道之士虚夷恬淡,所以智德渐明,累惑日损也。
第二辨次第虚忘,以阶玄极。
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
为学之人执于有欲,为道之士又滞无为。虽复深浅不同,而二俱有患。今欲祛此两执,故有再损之文。既而前损损有,后损损无,二偏双遣,以至于一中之无为也。
无为无所不为。
即寂而动,即体而用,故无所不为也。上经云:道常无为无不为。
第三明有事无事,得失不同。
取天下常以无事。
取,摄化也。言摄取宇内苍生,令其归善者,常以无事无为而化之也。虽复应物施为,而心未尝有事。此即动而寂也。故《庄子》云:孰弊弊焉以物为事乎?
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及其心未虚忘,以事为事,而有事者,斯则事异无事,无事异事,动异于寂,寂乖于动,如此之人,不足以摄化天下。
圣人无常心章第四十九
圣人无常心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明即事无事,虽应无心,故次此章即显圣人无心而能赴感。就此章内,文有三重:第一明圣人无常心,有感斯应。第二明善救苍生,而无弃舍。第三显众生躭就染,故圣起慈悲。
第一明圣人无常心,有感斯应。
圣入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体道洞忘,虚怀绝虑,与死灰均其寂泊,故无心也。百姓,众生也。然圣人无心,有感斯应,应随物感,故以百姓心为心。心既无心,而应亦不应也。
第二明善救苍生,而无弃舍。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
善者谓无欲修学之士,不善者谓有为滞境之人。普以平等胜教化之,令其得善。此则以百姓心为心之义也。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
信谓闻经爱乐,不信谓不乐道文。圣人以空行慈悲,平等救度,不问信与不信,皆令得益,而普发信心也。故紫微夫人曰:信者,得失之关键。又经云:信者,学道之枢机也。问曰:圣人无心,有感必应,不应不感,不感不应者。故信者方教,不信者不教。而今信与不信,一种教之,亦应感与不感,一种皆应?答曰:应有通有别,如治在玄都玉京,而恒救三界,此则通应善信是也。至如胡人有感,紫气西浮,授尹生《道德》之文,此则别应。若别应则待别感,通应则寻常慈照。故上经云:常善救人,而无弃人。
第三显众生躭染,圣起慈悲。
圣人在天下惵惵。
惵惵,勤惧之貌也。言无心赴感之圣人,其在天下也,恒布大慈,拯救苍生,恐其没溺,故惵惵而勤惧也。
为天下混其心。
混沌,无分别也。言凡夫惑情滞境,妄生去取。圣人欲混沌其心,令无分别。勤惧之义,即斯谓也。
百姓皆注其耳目。
河上作注,诸本作淫。淫者,染滞也。颠倒之徒,迷没世境,纵恣耳目,滞着色声,既而漂浪长流,愆非日积。圣人愍其迷困,故显其病。而六根之中,偏举两者,欲明此二为患最深。故《西升经》云:耳目色声,为子留愆。然举此二根,诸根可悉,为文略故也。
圣人皆孩之。
众生妄淫耳目,沦没爱河。圣人勤惧慈救,义同赤子,哀其无识,如婴儿之可愍。
出生入死章第五十
出生入死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明凡淫耳目,妄混其心,故次此章即明皆有生死,凡溺生死,义味相接,所以次之。就此一章,义开四别:第一正标凡圣,示妄执不同。第二假设问答,辨其所以。第三显善摄生之人不为三毒所害。第四重设疑问,叹美结成。
第一正标凡圣,示妄执不同。
出生入死。
出生者,超凌三界,出离死生。入死者,沈沦三涂,没溺生死。若解生死义者,从无出有,以释生为生;自有还无,以释灭为死也。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徒,类也。十三,谓四关九窍。言九窍四关凡圣俱有,圣人不执身为身,忘怀迷执,故能出三界。凡夫为执迷是非,心恒起灭,因斯迷倒,故入六道。入六道则死之类,出三界则生之徒也。
人之生,动之死地,十有三。
凡人之生,动即适死地者,盖为执此十有三徒,染滞前境故也。
第二假设问答,辨其所以。
夫何故?
假设疑问,以生后答。
以其生生之厚。
言人不能体道忘生,而执生为有,多积物产,厚资此生,而营生过当,故动之死地。此一句答前问意也。
第三显善摄生之人不为三毒所害。
盖闻善摄生者。
盖,不尽之辞。盖闻,犹窃闻也。摄,卫也,养也。言善摄卫养生之人,淡泊虚夷,不染尘境,摄卫之美,自显下文。
陆行不遇兕虎。
陆,平地也。兕,毒兽,一角,形如野牛,色青。言善摄生之人,不为毒兽所触。内解者,言平居安静,不为烦恼所加。
入军不被甲兵。
言摄生之人纵入军陈,亦不为干戈所害。内解者,言纵入尘境,亦不为色等所伤也。
兕无所驻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诸本言驻。驻,立也。措,安也。兕遇物则触,喻痴也。虎性躁暴,喻嗔也。兵刃锐利,能伤于人,喻贪也。言善摄生者,妙体真空,故虽处世间,而不为三毒所害。
第四重设疑问,叹美结成。
夫何故?
假设疑问:有何事,故得致如是?
以其无死地。
夫见有身者,故以身为死地。今善摄生之人,忘于身相,即身无身,故无地之可死也。既无死地,三毒何所加乎?此答前问意也。
道生之章第五十一
道生之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正标善摄生人能设虚假。就此一章,义开四别:第一明道德应化,生育黎元。第二明劝示众生,尊道贵德。第三广显虚通,慈悲生化。第四结成玄德,利物忘功。
第一明道德应化,生育黎元。
道生之,德畜之。
至道虚玄,通生万物。上德慈救,畜养群生。故云云道生之,德畜之也。
物形之,势成之。
物形言禀道而有形质。此释道生之也。势成言以德化导,陶莹心灵,令行业淳熟而成就也。此释德畜之也。
第二明劝示众生,尊道贵德。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德育覆,具如前旨。苍生荷赖,日用不知。是以劝示,令其崇尚。
道尊德贵,夫莫之爵而常自然。
世上尊荣,必须品秩,所以非久。而道德尊贵,无关爵命,故常自然。
第三广显虚通,慈悲生化。
故道生之畜之。
重叠前文,以生后句。而直举道,不言德者,明德不异道,而文略也。故《西升经》云道德混沌玄妙同也。
长之育之。
长之者,谓增其善芽。育之者,谓进其功行也。
成之熟之。
成熟者,谓以无上妙法莹饰物心,令其道果成就,德业淳熟。此犹叠前语,来生后文也。
养之覆之。
养覆者,养谓酬其果报,覆谓荫以大慈也。以上四双,明利物之德,以下三句,明能遣其功也。
第四结成玄德,利物忘功。
生而不有。
虽复能生万物,实无物之可生。刍狗群情,故即生而不有。有既有而不有,生亦生而不生。此遣道生之也。
为而不恃。
既生成万物,不有其生,施为法教,于何可恃?此遣德畜之也。
长而不宰。
长养苍生,功侔造化,而能所俱幻,谁其宰乎?此遣长之等四双也。
是谓玄德。
是则指于上句,谓则言及下文。玄者深远之名,德以证护为义。指前体道之士利物忘功,以法圣人,可谓玄德。
天下章第五十二
天下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正明道能生化,利物忘功,故次此章即显道为始母,劝令修习。今就此章,义分四别:第一明道为始母,劝物起修。第二显修习之方,闭塞之妙。第三汎举空有定慧解行法门。第四明晦迹韬光,能继常道。
第一明道为始母,劝物起修。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始,道本也。母,道迹也。夫玄道妙本,大智慧源,超绝名言,离诸色象,天下万物皆从此生。今汎言天下者,欲令行人识根知本,故上经云无名天地始也。以为母者,言从本降迹,导引苍生,长之育之,如母爱子,故上经云有名万物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夫本能生迹,迹能生物也。既知道大慈,能引接凡庶者,即是我母。即知我身即是道子,从道而生故也。经云虚无自然,是真父母。
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既知我是道子,应须归复守其母也。但能归根守母,体道会真,迹虽有没有存,而本无危无殆。何者?夫道能生物,道即是本。物从道生,物即是末。而本能摄末,所以须归。母能生子,所以须守。守母则久视长存,归本则没身不殆,故劝之也。《西升经》云:常能养母,身乃长久。
第二显修习之方,闭塞之妙。
塞其兑,闭其门。
上虽劝其守母,犹未示其修守之方,故次下文,具显守复方术,即塞闭等是也。兑,口也。而六根之中,偏举兑者,明口既是三业,又落六根,为罪多也。门,五门也。闭五门,不着色声香味触诸尘境也。前举兑是根之别,此言门是根之总也。但闭塞之义有两,一者断情忍色,栖托山林,或却扫闭门,不见可欲;二者体知六尘虚幻,根亦不真,内无能染之心,外无可染之境,既而恣目之所见,极耳之所闻,而恒处道场,不乖真境,岂曰杜耳掩目而称闭塞哉,盖不然乎。见无可见之相,听无定实之声,视听本不驰心,斯乃闭塞之妙也。
终身不勤。
勤,劳苦也。夫学道多端,行门匪一,或静心而避尘境,或即境而体真源,深浅纠纷,实唯多种,故《西升经》云动则有载劫,自唯甚苦勤也。但能依前闭塞,即境而真,心性宽闲,而无劳倦,可以尽年终命,而不苦勤也。
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及愚者为之,即开其眼耳等根,济于色声等事,终身躭染,没命贪淫,纵使大圣大慈,良亦目击,不能救度之也。
第三泛举空有定慧解行法门。
见小日明。
见,观照也。小,微细之名也,即至妙之理也。言行人但能照于妙境,慧智日日增明,故上经云观其妙也。
守柔日强。
第四明晦迹韬光,能继常道。
用其光,复归其明。
光,智照也。既空有行圆,故能慧照于物也。虽复用光照物,即照而忘,韬光晦迹,归明于昧,故云复归其明也。下文云光而不耀。《庄子》云:滑疑之曜,圣人之所图也。
无遗身殃,是谓袭常。
既即照而忘,行圆德备,诸累已尽,无复遗余之殃咎也。亦云:遗,与也。无复与身之殃衅也。行业圆备,诸累复尽,传经主教,允属其人。故指此人,可谓承袭常道,绍隆真教也。
使我章第五十三
使我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正明忘照之人能继真常之道,故次此章叹真常之道甚自平夷,介然起知,即乖至理。就此章内,义分有三别;第一明道体希夷,妙绝分别。第二明不怀道者,饕餮多贪。第三指此贪窃之人乖于至理。
第一明道体希夷,妙绝分别。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使我者,假设之辞也。知,分别也。介然,微小也。言正真之道甚自平夷,假使我微介起心,以知行道者,此即妄起攀缘,乃为流动,深不可也。何者?夫至道虚通,妙绝分别,在假不假,居真不真,真假性齐,死生一贯,入九幽而不昧,出三界而不明,履危嶮而常安,临大难而无惧,故无畏也。今乃起心分别,乖于至道,诸所施为,动之死地,故可畏也。
大道甚夷,民甚好径。
夷,平正也。径,邪道也。言至理平等,甚无分别,颠倒之类,背正向邪,遂使大道陵迟,小成孔炽也。
第二明不怀道者,饕餮多贪。
朝甚除。
失道之君,好行邪径,不崇朴素,唯尚华侈,既而除去故宇,更起新宫,雕楹刻桷,穷乎绮丽。
田甚芜。
徭役既繁,农夫丧业,遂使东臯不作,南亩荒芜。
仓甚虚。
稼穑有限,国费无赀,杼轴其空,仓廪斯罄。
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
黼黻文绣,以丽其身;干将镆鎁,以卫其命;醪醴膻腥,以爽其口,不崇上德,不恤下人。嗟乎,饕餮一至于此。
资货有余。
轻躁荒淫,于政不足。重赋百姓,积敛有余。
第三指此贪窃之人乖于至理。
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多赋多敛,如盗如贼。既蓄既积,且矜且夸。乖理悖德,谓之非道。若作行人道心解者,朝甚除,无善功也。田甚芜,心荒废也。仓甚虚,无道德也。服文彩,好饰辞也。带利剑,贪心锐也。厌饮食,躭滋味也。资货有余,积不散也。
善建章第五十四
善建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正明贪染之人乖常失道,故次比章即明善建之士契理合真。欲劝物起修,所以相次。就此章中,义分三别:第一明善建之人道光后嗣。第二明自利利他,其德增广。第三格量利害,以勗学人。
第一明善建之人道光后嗣。
善建不拔。
建,立也。拔,倾也。善能建立道心之人,志愿坚固,直至道场,不可倾拔也。
善抱不脱。
抱,持也。脱,失也。前句发心,此句起行也。言善持真行之人,一得永得,终无差失也。
子孙祭祀不辍。
辍,绝也。善抱之士与理相应,既而持此真行传诸来叶,犹如元始传于大上,徐真授于葛仙,师资相袭,长为教主,譬彼传灯,明明不绝。故《西升经》云:学尔教尔,不失道真。又解:言善建之人树德深重,积善多庆,逮乎子孙,遂使家门隆盛,宗庙延永。
第二明自利利他,其德增广。
修之身,其德能真。
以前之学行,修营其身,既而能所相应,道德真实也。
修之家,其德有余。
修身独善,以明自利。修家兼济,明于利物。化其家门,并令修道,功行渐博,故言有余。昔天师修学,举家得仙,鹤鸣天上,犬吠云中,是也。
修之乡,其德能长。
修家及乡,自狭之广,化功更博,其德优长。
修之国,其德能丰。
五等诸侯,清虚修道,遂致域中宁谧,境内无虞。岂非贤圣之君,德行丰赡者也。
修之天下,其德能普。
九五之君,用道而治,端拱玄嘿,天下太平。是以万国来朝,四夷款伏,泽无不被,其德能普。
第三格量利害,以属学人。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以此。
尧舜所以升平者,有道故也。桀纣以淫乱者,无道故也。是知以修道之身观不修道之身,以有道天下观无道天下,乃至家国利害,断可知矣。故老君假设云:我何以知天下成败之事乎?只以此格量,足为龟镜矣。
含德章第五十五
含德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明修道利物,体道合真,故次此章即指此人为含德之厚。就此章中,义分四别;第一举婴儿为喻,表三毒不加。第二明体道虚忘,故三业清净。第三叹善美含德,知和体常。第四对显执心,所作乖道。
第一举婴儿为喻,表三毒不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含怀道德,甚自淳厚,欲表其状,故取譬婴儿。婴儿之行,具列于下。
毒虫不螫,玃乌猛兽不搏。
毒虫,蛇虺类也。玃鸟,鹰鸇类也。猛兽,兕虎类也。螫,行毒也。搏,击触也。言赤子不犯前境,故不遭三物所加。喻含德妙达违从,故不为三毒所害也。
第二明体道虚忘,故三业清净。
骨弱筋柔而握固。
言赤子筋骨柔弱,手握坚固。喻含德心性柔弱,顺物谦和,虽复混途同尘,而灵府洁白,在染不染,故言握固。此一句明意业净也。
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字林》云:朘,小儿阴也。言赤子初生,未解雄雌交合之道,而阴恒怒作,乃精气满实之至也。况含德体道淳和,无为虚泊,虽复扬波处俗,闻见色声,而妙悟真空,不见和合之相,盖精粹之至也。此一句明身业净也。
终日号而不嘎,和之至。
言赤子终日啼号而声不嘶嘎者,为无心作声,和气不散也。况含德妙达真宗,故能说无所说。虽复辩周万物,而不乖于无言也。此一句明口业净也。
第三叹善美含德,知和体常。
知和曰常。
知此不言之言,是淳和之理者,乃曰体于真常之道也。
知常曰明。
知于真常之道,是曰智慧明照也。
第四对显执心,所作乖道。
益生日详。
详,多也。凡惑之人,不体生无生相,多贪世利,厚益其生,所以烦恼障累日日增广也。
心使气日强。
心,神也。气,身也。物情颠倒,触类生迷。岂知万境皆空,宁识一身是幻?既而以神使形,驱驰劳役,是以生死之业日日强盛也。
物壮则老,是谓非道。
夫盛者必衰,物壮则老,是知益生使气,足验无常。既曰无常,故非真道。
非道早已。
已,止也。既能悟识无常,既非真道,应须早已,止而勿为也。
知者章第五十六
知者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明含德体常,益生失道,故次此章即显含德忘言,益生执教。就此一章,义开四别:第一明至道虚寂,妙绝名言。第二明断服有心,次第修习。第三明同尘晦迹,与理相应。第四明妙达违从,故为尊贵。
第一明至道虚寂,妙绝名言。
知者不言。
知道之士,达于妙理,知理无言说,所以不言。故《庄子》云云道无问,问无应,即无为谓是也。
言者不知。
封滞名言,执言求理。理超言象,所以不知。故《庄子》云有问道而应之者,不知道也。知与黄帝是也。
第二明断服有心,次第修习。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忿,和其光,同其尘,
塞其兑,息言论也。闭其门,制六情也。挫其锐,止贪竞也。解其忿,释急怒也。和其光,接愚俗也。同其尘,混世事也。上来数句,前已具释,今略帖文,不复详辩。所以重言者,明此数句于学问切当,故再出之耳。
第三明同尘晦迹,与理相应。
是谓玄同。
前既断伏身心,次则和光晦迹,所以行圆德满,故与玄理符同。
第四明妙达违从,故为尊贵。
故不可得亲,不可得疏。
道契重玄,境智双绝。既两忘乎物我,亦一观乎亲疏。
不可得利,不可得害。
夫利害者,与乎存亡也。死生无变于己,况利害之间乎?故《庄子》云不就利不违害也。
不可得贵,不可得贱。
夫贵贱者,与乎荣辱也。既毁誉不动,宠辱莫惊,故不可以贵贱语其心也。
故为天下贵。
既遣荡乎亲疏,又虚忘乎利害,毁誉不关其虑,贵贱莫介乎怀,故苍生荷戴而不辞,群品乐推而不厌,是以天下人间尊而贵之也。
最新
最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