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义疏(上)

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 整理佚名

2016-11-3015:26:37

老子道德经开题序诀义疏

老子道德经开题(此标题原缺,今由整理者据文义补。)

(P。2353号抄本,前缺)

□□□□□□□□□□□□□□始内有终。始内有终,则终不成终。终内有始,(此句原文残缺,据文义补。)则始不成始。始不成始,所以无始;终不成终,是故无终。故《玄妙内篇》云:老子不生不灭,无始无终。《序诀》云:老子之号,因玄而出,在天地之先,无衰老之期,故曰老子。据教而言,有此三解;约理而辩,只自是一。据教即是逗机,故《西升》云:智亦不独生,皆须对因缘。对缘之义,何止在三,趣有三机,而作三说。若其得理,既不滞三,亦不执一。

第二名氏者,案《文始内传》云:尹憙稽首:敢问大人姓字?老子曰:吾姓字眇眇,非可备说。今姓李名耳字伯阳,外字老聃。姓李者,因玄妙玉(女)而有胎,经八十一年,曾逍遥李树之下,思闻清风,以祛尘或(惑)。乃剖左腋而生老子,仙童玉女手执香花侍卫左右,玄妙即指树云:此可为汝姓。《神仙传》云:老子生而能言,自指李树为姓。《上元经》云:李母昼卧,见五色珠大如弹丸,自天而下,因而吞之,遂即有胎。陆先生云:老子初生,却行九步,因即能言。但内外经书说者非一,今不具载。名耳者,老子耳无轮廓,显示异相,因以为名也。字伯阳者,伯,长也,阳,生也,言圣人应世,利益弘多,方欲长养黎元,生成庶品。故《经》云生之畜之,长之育之也。外自聃者,(自:疑应作“字”。)言舌聃聃然,既长且广,所以字聃也。《史记》云:老子之子名宗,仕魏,封于段干。宗之子注,注子宫,宫玄孙瑕。瑕子解仕汉,为胶西王太傅。

第三法体者,案《九天生神经》云:圣人以玄元始三气为体,言同三天之妙气也。臧宗道又用三一为圣人应身,所言三一者,一精二神三气也。精者,灵智慧照之心。神者,无方不测之用。气者,色象形相之法。《经》云视之不见名曰夷,精也;听之不闻名曰希,神也;抟之不得名曰微,气也。总此三法,为一圣体。《经》云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也。但老君以三一为身,身有真应之别,而解者义有三家。第一云:散一以为三,是圣人应;混三以归一,是圣人真。第二云:三之与一俱是应,非三非一乃是真,为三一俱是名数故也。(名:原脱,据强本补。)第三云:岂有离名数之外别有名数之真耶?即此三一非三一是真,非三一而三一是应。非三一而三一之应,此应是真应;三一而非三一之真,此真是应真。应真之真,不可定言真;真应之应,不可定言应。所以非真非应,而应而真。但圣人赴感,逗机应物,或寄人间,或生天上,随方显见,相好不同。故《升玄经》云:于彼净土,相好严仪,处此多熜,形同下斯。源夫能天能人者,岂天人之所能哉?必非天非人,故能天能人耳。且妙体希夷,卒难详究。今直据周时一应论老君容貌者,案葛抱朴引《朱韬玉札》云:老子黄色美眉,广颡长耳,大目疏齿,方口厚脣,额有三午达理,日角月玄,鼻有双骨,耳有三门,足蹈二五,手挹十文。此是托神李母下为周师之相也。虽复真应不同,而俱以自然为体。故《庄》云:常因自然而不益生。《序诀》云:老子体自然而然,生乎太无之先也。

第四时节者,案葛洪《神仙传》云:老子以伏羲时为郁华,神农时为缘因,祝融时为傅豫,黄帝时为广成子,而逗机赴感,应变随时,显晦无方,今不详载。故《序诀》云:世人谓老子当始于周代,老子之号始于无数之劫,甚窈窈冥冥,眇邈久远。又云:开辟以前,复下为国师,代代不休,人莫能知之。是知老君出世非止于周,明矣。但为前劫遐旷,存而不论。今且据在周托生时节者,案刘向、嵇康、皇甫谧并云:生于殷末,为文王师。《序诀》云:老子以上皇元年太岁丁卯正月十二日丙午下为周师。既为文王作师,理当生于殷末,故下为周师,即殷之丁卯岁也。案《文始内传》、仙公《序诀》皆云:老子以无极元年太岁癸丑五月壬午去周西度。而解者多云是幽王时出关,此未可依准。何者?今检幽王庚申年立,立十一年为犬戎所灭,十一年内竟无癸丑,以前七年癸丑乃是宣王之时。又《国语》云:幽王二年,三川震、岐山崩。伯阳父曰:周将亡矣,不过十年。若以宣王时出关者,则不应见三川震、岐山崩也。寻平王宜咎东迁洛邑,以辛未岁立,立卌三年方次癸丑。案《玉纬》云是此时出关也。臧玄静云:西出垄关,犹据幽王在长安之岁,恐当谬也。既平王时出关,则是西度函谷,故《出塞记》云:西出函谷关。函谷关今在陕州桃林县南十里,有故关门是也。又寻汉文以前直云元年、二年,未有别号,汉武之世方号元鼎、元朔,今《序诀》云老子以上皇元年下为周师,至无极元年去周西度者,此兼取人间世代,配诸天年号,理非流俗所知,例如经中朱灵、开皇等号也。《出塞记》及《玄妙内篇》、《文始内传》并云关令尹喜预瞻见紫云西迈,知有道人当过,即以其年十二月廿五日老子乘青牛薄板车,徐甲为御到关也。至廿八日日中授喜《道德经》上下卷。临去之际又说《西升》事毕,乃示见神通,腾空数丈,存亡恍惚,老少无恒。于是适彼罽宾,逗机行化。故皇甫谧云:老子西之流沙,作《浮屠经》以化戎俗也。《文始内传》又云:老子出关,周流八十一国,后至罽宾化胡也。自紫气浮关,青牛西度,老君复还东夏,凡有三时。一者,寻仲尼以周灵王廿一年庚戌岁十月庚子夜生,仍师于老君,伏膺问道,故《史记》云: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乎。又《家语》云:周之老聃,吾之师也。二者,赧王时授干室《太平经》并百八十戒、治国治身脩养要诀。三者,汉安时于蜀授天师正一明威之教,于时箫鼓云驾浮空而下,自称周之柱史,太上所遣。但神功不测,应感无方,或见圣容,或示凡迹,千变万化,不可思议,岂得以朝菌之龄语大椿之寿哉。寻内外经典,证据极多,皆云西化戎夷,竟无死迹。唯庄周云老聃死,秦侯吊之者,斯假设之辞耳,欲明死生之道均齐,凡圣之理泯一,犹如鸿蒙、云将之谈,盖寓言也。今雍州盩厔县有楼观者,(厔:原作“屋”,据文义改。)即是尹真人之故宅。宅南有山阜,名老子陵。俗传云是老君墓,何诬之甚也。然墓者,埋葬也。老君既无死迹,岂有墓乎?当是于此山上西升轻举,后人追记圣德,因号曰老子陵。且老君在周隐身卑位,纵为陵墓,理亦不高。今检此陵,上耸数千尺,周回数百步,假使帝王国力,恐未能然,以此推量,固非冢墓明矣。

第五方所者,案《玄妙内篇》、《出塞记》、葛稚川、皇甫谧并云老君生于陈国苦县瀬乡曲仁里涡水之阴,而说者或云楚国,或云楚县,或称陈郡,(郡:原作“群”,据文义改。)或称豫州者。寻楚以熊绎为始封之君,其地运楚,故称楚国。又春秋之日,县大而郡小,以郡属县,故云楚县。但陈则太皞之墟,都于菀丘之侧。案禹别九州,则豫州之分,故称豫州。又武王伐纣,封舜后胡公满于陈,以备三恪,故称陈国。逮汉高祖灭秦,仍改陈国为淮阳郡,则郡大县小,故有阳夏、宁平、苦、柘四县属淮阳也。至后汉章帝,又改淮阳为陈郡。虽复时代迁贸,名号不同,其于处所,秖自是一。汉桓帝梦见老子,乃诏陈相边韶,于老君生处建碑立祠,祠侧即有李母庙、虚无堂,左带灵溪,右环涡水,前后显敝,寔惟胜地。唐贞观十一年有诏,以皇家宗祏系自老君,给庙户廿人修葺院宇。皇甫谧云老子楚之相人者,今庙北有相城,故知相是地名,非官号也。

后显所说正法,又开为五:第一道德,第二释经,第三宗体,第四文数,第五章卷。

第一道德者,道是圆通之妙境,德是至忘之圣智。非境无以导智,非智无以照境,境智相会,故称道德。然境智智境,不一不异,而异而一,故《西升》云:道德混沌,玄妙同也。且古来解道,亟有不同,今汎举大纲,义开五别。所言五者:第一依训释,第二依义释,第三待对释,第四所表释,第五无方释。

第一依训释者,道无也,德有也,故辅嗣云:道,无。又解云:道,道也;德,德也。今明道之为名,穷理尽性,不复可加,故非训释之所能尽。直置道以道为义,义自多含,不繁曲碎,更为他解,故宣尼解《易》须晋二卦云:须,须也;晋,晋也。

第二依义释者,道以虚通为义,德以尅获受名,为道能通物,物能得道故也。笃论道物,亦不一不异,故《经》云:道之为物,唯恍唯惚。(唯惚:原作“惚唯”,据《道德经》原文改。)又《庄》云:言而足则终日言而尽道,言而不足则终日言而尽物也。

第三待对释者,道以德为义,德以道为义,非道无以通德,非德无以显道故也。又解云:道以物为义,德以丧为义,皆相显对故也。

第四所表释者,道以不道为义,德以不德为义,所以说道以彰于不道,所以说德以表于不德。故《经》云: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庄》云:不言之辩,不道之道,若有能此之谓天府。严君平云:不道之道,不德之德,正之无也。是知说道说德,以表于不道不德也。

第五无方释者,耶教正言,悉应自然,稊稗瓦甓,无非至道。所以道无不在,所在皆通,随物方圆,曾无执滞。故《庄》云: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也。

第二释经者,寻三洞尊文,七部玄教,讨其题目,佥号曰经。是知经者,法教之揔(总)名,至人之洪范。经之为义大矣哉,盖群品之舟航者也。但经乃多种,大略有三:一者,五德三元,凝空云篆,垂芒八角,妙气之文。二者,空林紫笔,金简玉字,苞以凤文之緼,藏于七宝玄台,或在山洞之中,或在诸天之上。三者,简策缣纸,篆(隶)随时,传授流通,见行于世。虽复有此三迹,麤妙不同,而皆是圣言,并诠至理,咸能治病,悉名良药。但经之义训,训亦多涂,举其枢要,略为四释。所言四者,一由二径三法四常。

第一训由者,言三世天尊,十方太上,莫不因由此经而得成道。

第二训径者,言能开通万物,导达四生,作学者之津梁,寔脩真之要径。

第三训法者,旨趣玄妙,能所精微,可以轨则苍生,楷模众圣也。

第四训常者,言非但理致深远,湛寂嶷然,抑亦万代百王不刊之术。具斯四义,故称为经也。而言序诀者,序,述也,诀,断也,序述圣人之旨,诀断学者之疑也。《礼记》云: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仙公有圣明之德,故作序以述经旨。

第三宗体者,夫释义解经,宜识其宗致,然古今注,玄情各别。而严君平《旨归》以玄虚为宗,顾征君《堂诰》以无为为宗,孟智周、臧玄静以道德为宗,梁武帝以非有非无为宗,晋世孙登云托重玄以寄宗。虽复众家不同,今以孙氏为正,宜以重玄为宗,无为为体。所言玄者,深远之名,亦是不滞之义。言至深至远,不滞不着,既不滞有,又不滞无。岂唯不滞于滞,亦乃不滞于不滞,百非四句,都无所滞,乃曰重玄。故《经》云: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隐诀》颂云:玄玄至道宗,上德体洪元也。而言无为者,镜像苍生,刍狗万物,虽复挥斥八极,而神气无变,故为则无为,无为则为,岂曰拱嘿而称无为哉?故《经》云: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又云: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序诀》云:无为之文,汗之不辱,饰之不荣也。

第四文数者,寻青牛发轸,紫气浮关,真人尹氏亲承圣旨,当尔之日,止授五千文。故《序诀》云:于是作《道德》二篇,五千文上下经焉。是知五千之文,先有定数,后人流传,亟生改易。案:河上公本长五百四十余字,多是兮乎者也。盖逗机应物,故文饰其辞耳。但高士逸人多尚其业,好异之徒例皆添糅,遂使鱼目乱珠,玉石无辨。太极仙公欲崇本抑末,乃示以本文止五千字。故《序诀》云:吾已于诸天校定,得圣人本文者乎。今所讲诵,多依葛本。其葛本字体亦有讹滥,事由钞写差错,岂关仙公所为。至若以愚为娱,以为喘,如斯之文,愚所未喻,唯当研寻玄旨,择善而从,无容胶柱刻舩,域心固执。须诸学者,搜简定数,云少一字,不满五千。解者不同,而罕得厥中,或言阙此一字,用象太一之无,或云少此一字,以明绝言之理。斯并苟为异端,妄生抑度,窃寻经意,岂其然乎。只是经中卅辐也,且古者三十分为二文,今时卅揔(总)为一字,有此离合,故少一文也。

第五章卷者,此一部妙经,五千奥典,上下二卷,八十一章,各有表明,咸资法象,岂徒然哉,良有以也。故八十一章象太阳之极数,上下二卷法两仪之生育。是以上经明道以法天,下经明德以法地,而天数奇,故上经有卅七章;地数偶,故下经有卌四章。《经》云:有物

混成,先天地生。《庄》云:神鬼神帝,生天生地。《西升》云:大道旷荡,无不制围。是知至道虚通,括囊无外,岂止阴阳天地而已。今明立教利物,故寄之两

(P。2353号抄本止此,后缺)

老子道德经序诀义疏

此标题原缺,今由整理者据文义补。)、

(S。5887号抄本,前缺)

□马迹山合神丹金液□□□□□□□□世,高上其志,后得地仙。

仙公(曩者所好,加亲见真人,教)以口诀。(括号内的文字据敦煌P。2370号抄本《老子道德经序诀》补,下同。)

曩,昔也,道德尊经昔□□□□□口诀,口诀之要,备在下文。

第二□□□□。

云:诵经万遍,夷心注玄者,皆必升仙。

□□□□妙文,偃驾八清。

尤尊是书,日夕朝拜,朝拜(愿念,具如《灵宝法》)矣。

尤,甚也。仙公尊此天书,六时朝礼,如灵宝威仪。

第三结成劝戒。

学仙君子,(宜弘之焉,)仙公常秘此言,无应仙之相好者,不传也。

加意留心,精懃研习,自非宿植德本,骨相□□□尔漏慢,传非其人,所以仙公宝秘此言。

第三大段有一颂一章,名为证序,出《太极隐□》,依以为内脩方法,不烦该讲。

(S。5887号抄本止此,后缺)

老子道德经义疏(上)

(自此以下至第六十章据强思齐《道德真经玄德纂疏》【下简称强《疏》】为底本。)

此经是三教之冠冕,众经之领袖,大无不包,细无不入,穷理尽性,不可思议。所以题称道德,道是虚通之理境,德是志忘之妙智。境能发智,智能克境。境智相会,故称道德。其委曲玄旨,具在开题义中。今就上卷三十七章大分三别:第一,一章,标道宗致;第二,三十五章,广明道法;第三,一章,总结指归。(这段话,强思齐未标明作者,但据文中提及“开题”,以及强《疏》所引河上公、严君平、李荣、唐玄宗御注并疏均无此内容,可判定为成玄英作所。由此亦可知其后以小字对章题、章次、章义作疏释的内容,均出自成玄英之手。)

道可道章第一

道可道章即是第一大段,标道宗致。(此二句原缺,蒙文通先生辑本据文义补,可从。)就此章中又开四别:第一略标理教,第二汎明本迹,第三显二观不同,第四会重玄之致。

第一略标理教。

道可道,非常道。

道以虚通为义,(原文在“道以虚通为义”前有“成”字,应为“成曰”,表明以下内容是成玄英的注释。)常以湛寂得名。所谓无极大道,是众生之正性也。(强《疏》在此下有“天道者何也,虚无之系”至“奚死生之能累乎己也”,应为吴筠玄纲论》的内容。从“天道者何也”至“此之谓道者也”,为吴筠玄纲论·道德章》文,“天道者何也”应为“夫道者何也”。从“元气太虚之先”至“未尝疲于动用之境矣”,为吴筠玄纲论·元气章》文。“元气太虚之先”应为“《元气章》:太虚之先”。从“道重说包亿万之天而不为大”至“奚死生之能累乎己也”,为吴筠《玄纲论·同有无章》之文。“道重说包亿万之天而不为大”,应据《玄纲论》校改为“夫道包亿万之数而不为大”。后文“非道存而忘也”,“忘”字应据《玄纲论》校改为“亡”。)而言可道者,即是名言,谓可称之法也。(强《疏》原作“可道为体,可名为用,可道者即是言名”。按“可道为体,可名为用”,见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蒙文通先生辑本不采强《疏》,用顾《疏》,可从。)虽复称可道,宜随机惬当,(强《疏》原作“虽复称可,物宜随机”,据顾《疏》改。)而有声有说,非真常凝寂之道(也)。(“也”字强《疏》无,据顾《疏》补。)常道者,不可以名言辩,不可以心虑知。(“心虑”,顾《疏》作“思虑”。)妙绝希夷,理穷恍惚。故知言象之表,方契凝常(真寂之道)。(“真寂之道”4字强《疏》无,据顾《疏》补。)可道可说者,非常道也。

名可名,非常名。

名(者),(“者”字强《疏》无,据顾《疏》补。)教也。前言可道,盛明于理。今言可名,次显于教。真理既绝于言象,至教亦超于声说。理既常道不可道,教亦可名非常名。欲明理教教理,不一不异也。然至道深玄,不可涯量,非无非有,不断不常。而义有抑扬,教存渐顿,所以立常以破可,故言可道非常道。至论造极处,无可无不可,亦非常非不常。故《玉京经》云:无可无不可,思与希微通。(此段注释,强《疏》误系于唐玄宗御疏名下。)

第二泛明本迹。

无名,天地始;(通行本作“无名,天地之始”,据强《疏》后文所引成玄英注文中作“有名,万物母”,可知此句亦无“之”字。)

(始,本也。虚无至道,陶甄万物,二仪三景,何莫由斯?故)(括号内的文字,强《疏》无,据顾《疏》补。)指此无名,为物之本。道本无名,是知不可言说明矣。(顾《疏》作“无名,足可言说,明矣”,难通。)

有名,万物母。

有名,迹也。重玄之道,本自无名,从本降迹,称谓斯起。所以圣人因无名立有名,寄有名诠无名者,方欲子育众生,令其归本,慈悲鞠养,有同母仪。(“母仪”,顾《疏》作“母义”。)

第三显二观不同。

常无欲,观其妙。

(妙,精微也。观,照察也。其,己也。言人常能无欲无为、至虚至静者,即能近鉴己身之妙道,远鉴至理之精微也。)(此段注文,强《疏》缺,据顾《疏》补。)

常有欲,观所徼。

徼,归也。欲,情染也。所,境也。言人不能无为,不能恬澹,观妙守真,而妄起贪求,肆情染滞者,适见世境之有,未体有之是空,(此句顾《疏》作“未体即有之空”。)所以不察妙理之精微,唯睹死生之归趣也。前明无名有名之优劣,此显无欲有欲之胜负也。

第四会重玄之致。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两谓无欲、有欲二观也。同出谓同出一道也。异名者,徼妙别也。原夫所观之境唯一,能观之智有殊,二观既其不同,徼妙所以名异。

同谓之玄。

玄者,深远之义,亦是不滞之名。有无二心,徼妙两观,源乎一道,同出异名。异名一道,谓之深远。深远之玄,理归无滞。既不滞有,亦不滞无。二俱不滞,故谓之玄也。

玄之又玄。

有欲之人,唯滞于有。无欲之士,又滞于无。故说一玄,以遣双执。又恐学者滞于此玄,今说又玄,更祛后病。既而非但不滞于滞,亦乃不滞于不滞。此则遣之又遣,故曰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

妙,要妙也。门,法门也。前以一中之玄,遣二偏之执。二偏之病既除,一中之药还遣。于是唯药与病一时俱消,此乃妙极精徽,穷理尽性。岂独群圣之户牖,抑亦众妙之(法)门。(“法”字强《疏》无,据顾《疏》补。)

  • 共6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6
  • 下一页
  • 关注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
官方微信
    |

    老子道德经义疏(上)

    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 整理 佚名

    2016-11-3015:26:37

    |
    老子道德经义疏(上)
    |

    老子道德经开题序诀义疏

    老子道德经开题(此标题原缺,今由整理者据文义补。)

    (P。2353号抄本,前缺)

    □□□□□□□□□□□□□□始内有终。始内有终,则终不成终。终内有始,(此句原文残缺,据文义补。)则始不成始。始不成始,所以无始;终不成终,是故无终。故《玄妙内篇》云:老子不生不灭,无始无终。《序诀》云:老子之号,因玄而出,在天地之先,无衰老之期,故曰老子。据教而言,有此三解;约理而辩,只自是一。据教即是逗机,故《西升》云:智亦不独生,皆须对因缘。对缘之义,何止在三,趣有三机,而作三说。若其得理,既不滞三,亦不执一。

    第二名氏者,案《文始内传》云:尹憙稽首:敢问大人姓字?老子曰:吾姓字眇眇,非可备说。今姓李名耳字伯阳,外字老聃。姓李者,因玄妙玉(女)而有胎,经八十一年,曾逍遥李树之下,思闻清风,以祛尘或(惑)。乃剖左腋而生老子,仙童玉女手执香花侍卫左右,玄妙即指树云:此可为汝姓。《神仙传》云:老子生而能言,自指李树为姓。《上元经》云:李母昼卧,见五色珠大如弹丸,自天而下,因而吞之,遂即有胎。陆先生云:老子初生,却行九步,因即能言。但内外经书说者非一,今不具载。名耳者,老子耳无轮廓,显示异相,因以为名也。字伯阳者,伯,长也,阳,生也,言圣人应世,利益弘多,方欲长养黎元,生成庶品。故《经》云生之畜之,长之育之也。外自聃者,(自:疑应作“字”。)言舌聃聃然,既长且广,所以字聃也。《史记》云:老子之子名宗,仕魏,封于段干。宗之子注,注子宫,宫玄孙瑕。瑕子解仕汉,为胶西王太傅。

    第三法体者,案《九天生神经》云:圣人以玄元始三气为体,言同三天之妙气也。臧宗道又用三一为圣人应身,所言三一者,一精二神三气也。精者,灵智慧照之心。神者,无方不测之用。气者,色象形相之法。《经》云视之不见名曰夷,精也;听之不闻名曰希,神也;抟之不得名曰微,气也。总此三法,为一圣体。《经》云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也。但老君以三一为身,身有真应之别,而解者义有三家。第一云:散一以为三,是圣人应;混三以归一,是圣人真。第二云:三之与一俱是应,非三非一乃是真,为三一俱是名数故也。(名:原脱,据强本补。)第三云:岂有离名数之外别有名数之真耶?即此三一非三一是真,非三一而三一是应。非三一而三一之应,此应是真应;三一而非三一之真,此真是应真。应真之真,不可定言真;真应之应,不可定言应。所以非真非应,而应而真。但圣人赴感,逗机应物,或寄人间,或生天上,随方显见,相好不同。故《升玄经》云:于彼净土,相好严仪,处此多熜,形同下斯。源夫能天能人者,岂天人之所能哉?必非天非人,故能天能人耳。且妙体希夷,卒难详究。今直据周时一应论老君容貌者,案葛抱朴引《朱韬玉札》云:老子黄色美眉,广颡长耳,大目疏齿,方口厚脣,额有三午达理,日角月玄,鼻有双骨,耳有三门,足蹈二五,手挹十文。此是托神李母下为周师之相也。虽复真应不同,而俱以自然为体。故《庄》云:常因自然而不益生。《序诀》云:老子体自然而然,生乎太无之先也。

    第四时节者,案葛洪《神仙传》云:老子以伏羲时为郁华,神农时为缘因,祝融时为傅豫,黄帝时为广成子,而逗机赴感,应变随时,显晦无方,今不详载。故《序诀》云:世人谓老子当始于周代,老子之号始于无数之劫,甚窈窈冥冥,眇邈久远。又云:开辟以前,复下为国师,代代不休,人莫能知之。是知老君出世非止于周,明矣。但为前劫遐旷,存而不论。今且据在周托生时节者,案刘向、嵇康、皇甫谧并云:生于殷末,为文王师。《序诀》云:老子以上皇元年太岁丁卯正月十二日丙午下为周师。既为文王作师,理当生于殷末,故下为周师,即殷之丁卯岁也。案《文始内传》、仙公《序诀》皆云:老子以无极元年太岁癸丑五月壬午去周西度。而解者多云是幽王时出关,此未可依准。何者?今检幽王庚申年立,立十一年为犬戎所灭,十一年内竟无癸丑,以前七年癸丑乃是宣王之时。又《国语》云:幽王二年,三川震、岐山崩。伯阳父曰:周将亡矣,不过十年。若以宣王时出关者,则不应见三川震、岐山崩也。寻平王宜咎东迁洛邑,以辛未岁立,立卌三年方次癸丑。案《玉纬》云是此时出关也。臧玄静云:西出垄关,犹据幽王在长安之岁,恐当谬也。既平王时出关,则是西度函谷,故《出塞记》云:西出函谷关。函谷关今在陕州桃林县南十里,有故关门是也。又寻汉文以前直云元年、二年,未有别号,汉武之世方号元鼎、元朔,今《序诀》云老子以上皇元年下为周师,至无极元年去周西度者,此兼取人间世代,配诸天年号,理非流俗所知,例如经中朱灵、开皇等号也。《出塞记》及《玄妙内篇》、《文始内传》并云关令尹喜预瞻见紫云西迈,知有道人当过,即以其年十二月廿五日老子乘青牛薄板车,徐甲为御到关也。至廿八日日中授喜《道德经》上下卷。临去之际又说《西升》事毕,乃示见神通,腾空数丈,存亡恍惚,老少无恒。于是适彼罽宾,逗机行化。故皇甫谧云:老子西之流沙,作《浮屠经》以化戎俗也。《文始内传》又云:老子出关,周流八十一国,后至罽宾化胡也。自紫气浮关,青牛西度,老君复还东夏,凡有三时。一者,寻仲尼以周灵王廿一年庚戌岁十月庚子夜生,仍师于老君,伏膺问道,故《史记》云: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乎。又《家语》云:周之老聃,吾之师也。二者,赧王时授干室《太平经》并百八十戒、治国治身脩养要诀。三者,汉安时于蜀授天师正一明威之教,于时箫鼓云驾浮空而下,自称周之柱史,太上所遣。但神功不测,应感无方,或见圣容,或示凡迹,千变万化,不可思议,岂得以朝菌之龄语大椿之寿哉。寻内外经典,证据极多,皆云西化戎夷,竟无死迹。唯庄周云老聃死,秦侯吊之者,斯假设之辞耳,欲明死生之道均齐,凡圣之理泯一,犹如鸿蒙、云将之谈,盖寓言也。今雍州盩厔县有楼观者,(厔:原作“屋”,据文义改。)即是尹真人之故宅。宅南有山阜,名老子陵。俗传云是老君墓,何诬之甚也。然墓者,埋葬也。老君既无死迹,岂有墓乎?当是于此山上西升轻举,后人追记圣德,因号曰老子陵。且老君在周隐身卑位,纵为陵墓,理亦不高。今检此陵,上耸数千尺,周回数百步,假使帝王国力,恐未能然,以此推量,固非冢墓明矣。

    第五方所者,案《玄妙内篇》、《出塞记》、葛稚川、皇甫谧并云老君生于陈国苦县瀬乡曲仁里涡水之阴,而说者或云楚国,或云楚县,或称陈郡,(郡:原作“群”,据文义改。)或称豫州者。寻楚以熊绎为始封之君,其地运楚,故称楚国。又春秋之日,县大而郡小,以郡属县,故云楚县。但陈则太皞之墟,都于菀丘之侧。案禹别九州,则豫州之分,故称豫州。又武王伐纣,封舜后胡公满于陈,以备三恪,故称陈国。逮汉高祖灭秦,仍改陈国为淮阳郡,则郡大县小,故有阳夏、宁平、苦、柘四县属淮阳也。至后汉章帝,又改淮阳为陈郡。虽复时代迁贸,名号不同,其于处所,秖自是一。汉桓帝梦见老子,乃诏陈相边韶,于老君生处建碑立祠,祠侧即有李母庙、虚无堂,左带灵溪,右环涡水,前后显敝,寔惟胜地。唐贞观十一年有诏,以皇家宗祏系自老君,给庙户廿人修葺院宇。皇甫谧云老子楚之相人者,今庙北有相城,故知相是地名,非官号也。

    后显所说正法,又开为五:第一道德,第二释经,第三宗体,第四文数,第五章卷。

    第一道德者,道是圆通之妙境,德是至忘之圣智。非境无以导智,非智无以照境,境智相会,故称道德。然境智智境,不一不异,而异而一,故《西升》云:道德混沌,玄妙同也。且古来解道,亟有不同,今汎举大纲,义开五别。所言五者:第一依训释,第二依义释,第三待对释,第四所表释,第五无方释。

    第一依训释者,道无也,德有也,故辅嗣云:道,无。又解云:道,道也;德,德也。今明道之为名,穷理尽性,不复可加,故非训释之所能尽。直置道以道为义,义自多含,不繁曲碎,更为他解,故宣尼解《易》须晋二卦云:须,须也;晋,晋也。

    第二依义释者,道以虚通为义,德以尅获受名,为道能通物,物能得道故也。笃论道物,亦不一不异,故《经》云:道之为物,唯恍唯惚。(唯惚:原作“惚唯”,据《道德经》原文改。)又《庄》云:言而足则终日言而尽道,言而不足则终日言而尽物也。

    第三待对释者,道以德为义,德以道为义,非道无以通德,非德无以显道故也。又解云:道以物为义,德以丧为义,皆相显对故也。

    第四所表释者,道以不道为义,德以不德为义,所以说道以彰于不道,所以说德以表于不德。故《经》云: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庄》云:不言之辩,不道之道,若有能此之谓天府。严君平云:不道之道,不德之德,正之无也。是知说道说德,以表于不道不德也。

    第五无方释者,耶教正言,悉应自然,稊稗瓦甓,无非至道。所以道无不在,所在皆通,随物方圆,曾无执滞。故《庄》云: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也。

    第二释经者,寻三洞尊文,七部玄教,讨其题目,佥号曰经。是知经者,法教之揔(总)名,至人之洪范。经之为义大矣哉,盖群品之舟航者也。但经乃多种,大略有三:一者,五德三元,凝空云篆,垂芒八角,妙气之文。二者,空林紫笔,金简玉字,苞以凤文之緼,藏于七宝玄台,或在山洞之中,或在诸天之上。三者,简策缣纸,篆(隶)随时,传授流通,见行于世。虽复有此三迹,麤妙不同,而皆是圣言,并诠至理,咸能治病,悉名良药。但经之义训,训亦多涂,举其枢要,略为四释。所言四者,一由二径三法四常。

    第一训由者,言三世天尊,十方太上,莫不因由此经而得成道。

    第二训径者,言能开通万物,导达四生,作学者之津梁,寔脩真之要径。

    第三训法者,旨趣玄妙,能所精微,可以轨则苍生,楷模众圣也。

    第四训常者,言非但理致深远,湛寂嶷然,抑亦万代百王不刊之术。具斯四义,故称为经也。而言序诀者,序,述也,诀,断也,序述圣人之旨,诀断学者之疑也。《礼记》云: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仙公有圣明之德,故作序以述经旨。

    第三宗体者,夫释义解经,宜识其宗致,然古今注,玄情各别。而严君平《旨归》以玄虚为宗,顾征君《堂诰》以无为为宗,孟智周、臧玄静以道德为宗,梁武帝以非有非无为宗,晋世孙登云托重玄以寄宗。虽复众家不同,今以孙氏为正,宜以重玄为宗,无为为体。所言玄者,深远之名,亦是不滞之义。言至深至远,不滞不着,既不滞有,又不滞无。岂唯不滞于滞,亦乃不滞于不滞,百非四句,都无所滞,乃曰重玄。故《经》云: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隐诀》颂云:玄玄至道宗,上德体洪元也。而言无为者,镜像苍生,刍狗万物,虽复挥斥八极,而神气无变,故为则无为,无为则为,岂曰拱嘿而称无为哉?故《经》云: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又云: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序诀》云:无为之文,汗之不辱,饰之不荣也。

    第四文数者,寻青牛发轸,紫气浮关,真人尹氏亲承圣旨,当尔之日,止授五千文。故《序诀》云:于是作《道德》二篇,五千文上下经焉。是知五千之文,先有定数,后人流传,亟生改易。案:河上公本长五百四十余字,多是兮乎者也。盖逗机应物,故文饰其辞耳。但高士逸人多尚其业,好异之徒例皆添糅,遂使鱼目乱珠,玉石无辨。太极仙公欲崇本抑末,乃示以本文止五千字。故《序诀》云:吾已于诸天校定,得圣人本文者乎。今所讲诵,多依葛本。其葛本字体亦有讹滥,事由钞写差错,岂关仙公所为。至若以愚为娱,以为喘,如斯之文,愚所未喻,唯当研寻玄旨,择善而从,无容胶柱刻舩,域心固执。须诸学者,搜简定数,云少一字,不满五千。解者不同,而罕得厥中,或言阙此一字,用象太一之无,或云少此一字,以明绝言之理。斯并苟为异端,妄生抑度,窃寻经意,岂其然乎。只是经中卅辐也,且古者三十分为二文,今时卅揔(总)为一字,有此离合,故少一文也。

    第五章卷者,此一部妙经,五千奥典,上下二卷,八十一章,各有表明,咸资法象,岂徒然哉,良有以也。故八十一章象太阳之极数,上下二卷法两仪之生育。是以上经明道以法天,下经明德以法地,而天数奇,故上经有卅七章;地数偶,故下经有卌四章。《经》云:有物

    混成,先天地生。《庄》云:神鬼神帝,生天生地。《西升》云:大道旷荡,无不制围。是知至道虚通,括囊无外,岂止阴阳天地而已。今明立教利物,故寄之两

    (P。2353号抄本止此,后缺)

    老子道德经序诀义疏

    此标题原缺,今由整理者据文义补。)、

    (S。5887号抄本,前缺)

    □马迹山合神丹金液□□□□□□□□世,高上其志,后得地仙。

    仙公(曩者所好,加亲见真人,教)以口诀。(括号内的文字据敦煌P。2370号抄本《老子道德经序诀》补,下同。)

    曩,昔也,道德尊经昔□□□□□口诀,口诀之要,备在下文。

    第二□□□□。

    云:诵经万遍,夷心注玄者,皆必升仙。

    □□□□妙文,偃驾八清。

    尤尊是书,日夕朝拜,朝拜(愿念,具如《灵宝法》)矣。

    尤,甚也。仙公尊此天书,六时朝礼,如灵宝威仪。

    第三结成劝戒。

    学仙君子,(宜弘之焉,)仙公常秘此言,无应仙之相好者,不传也。

    加意留心,精懃研习,自非宿植德本,骨相□□□尔漏慢,传非其人,所以仙公宝秘此言。

    第三大段有一颂一章,名为证序,出《太极隐□》,依以为内脩方法,不烦该讲。

    (S。5887号抄本止此,后缺)

    老子道德经义疏(上)

    (自此以下至第六十章据强思齐《道德真经玄德纂疏》【下简称强《疏》】为底本。)

    此经是三教之冠冕,众经之领袖,大无不包,细无不入,穷理尽性,不可思议。所以题称道德,道是虚通之理境,德是志忘之妙智。境能发智,智能克境。境智相会,故称道德。其委曲玄旨,具在开题义中。今就上卷三十七章大分三别:第一,一章,标道宗致;第二,三十五章,广明道法;第三,一章,总结指归。(这段话,强思齐未标明作者,但据文中提及“开题”,以及强《疏》所引河上公、严君平、李荣、唐玄宗御注并疏均无此内容,可判定为成玄英作所。由此亦可知其后以小字对章题、章次、章义作疏释的内容,均出自成玄英之手。)

    道可道章第一

    道可道章即是第一大段,标道宗致。(此二句原缺,蒙文通先生辑本据文义补,可从。)就此章中又开四别:第一略标理教,第二汎明本迹,第三显二观不同,第四会重玄之致。

    第一略标理教。

    道可道,非常道。

    道以虚通为义,(原文在“道以虚通为义”前有“成”字,应为“成曰”,表明以下内容是成玄英的注释。)常以湛寂得名。所谓无极大道,是众生之正性也。(强《疏》在此下有“天道者何也,虚无之系”至“奚死生之能累乎己也”,应为吴筠玄纲论》的内容。从“天道者何也”至“此之谓道者也”,为吴筠玄纲论·道德章》文,“天道者何也”应为“夫道者何也”。从“元气太虚之先”至“未尝疲于动用之境矣”,为吴筠玄纲论·元气章》文。“元气太虚之先”应为“《元气章》:太虚之先”。从“道重说包亿万之天而不为大”至“奚死生之能累乎己也”,为吴筠《玄纲论·同有无章》之文。“道重说包亿万之天而不为大”,应据《玄纲论》校改为“夫道包亿万之数而不为大”。后文“非道存而忘也”,“忘”字应据《玄纲论》校改为“亡”。)而言可道者,即是名言,谓可称之法也。(强《疏》原作“可道为体,可名为用,可道者即是言名”。按“可道为体,可名为用”,见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蒙文通先生辑本不采强《疏》,用顾《疏》,可从。)虽复称可道,宜随机惬当,(强《疏》原作“虽复称可,物宜随机”,据顾《疏》改。)而有声有说,非真常凝寂之道(也)。(“也”字强《疏》无,据顾《疏》补。)常道者,不可以名言辩,不可以心虑知。(“心虑”,顾《疏》作“思虑”。)妙绝希夷,理穷恍惚。故知言象之表,方契凝常(真寂之道)。(“真寂之道”4字强《疏》无,据顾《疏》补。)可道可说者,非常道也。

    名可名,非常名。

    名(者),(“者”字强《疏》无,据顾《疏》补。)教也。前言可道,盛明于理。今言可名,次显于教。真理既绝于言象,至教亦超于声说。理既常道不可道,教亦可名非常名。欲明理教教理,不一不异也。然至道深玄,不可涯量,非无非有,不断不常。而义有抑扬,教存渐顿,所以立常以破可,故言可道非常道。至论造极处,无可无不可,亦非常非不常。故《玉京经》云:无可无不可,思与希微通。(此段注释,强《疏》误系于唐玄宗御疏名下。)

    第二泛明本迹。

    无名,天地始;(通行本作“无名,天地之始”,据强《疏》后文所引成玄英注文中作“有名,万物母”,可知此句亦无“之”字。)

    (始,本也。虚无至道,陶甄万物,二仪三景,何莫由斯?故)(括号内的文字,强《疏》无,据顾《疏》补。)指此无名,为物之本。道本无名,是知不可言说明矣。(顾《疏》作“无名,足可言说,明矣”,难通。)

    有名,万物母。

    有名,迹也。重玄之道,本自无名,从本降迹,称谓斯起。所以圣人因无名立有名,寄有名诠无名者,方欲子育众生,令其归本,慈悲鞠养,有同母仪。(“母仪”,顾《疏》作“母义”。)

    第三显二观不同。

    常无欲,观其妙。

    (妙,精微也。观,照察也。其,己也。言人常能无欲无为、至虚至静者,即能近鉴己身之妙道,远鉴至理之精微也。)(此段注文,强《疏》缺,据顾《疏》补。)

    常有欲,观所徼。

    徼,归也。欲,情染也。所,境也。言人不能无为,不能恬澹,观妙守真,而妄起贪求,肆情染滞者,适见世境之有,未体有之是空,(此句顾《疏》作“未体即有之空”。)所以不察妙理之精微,唯睹死生之归趣也。前明无名有名之优劣,此显无欲有欲之胜负也。

    第四会重玄之致。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两谓无欲、有欲二观也。同出谓同出一道也。异名者,徼妙别也。原夫所观之境唯一,能观之智有殊,二观既其不同,徼妙所以名异。

    同谓之玄。

    玄者,深远之义,亦是不滞之名。有无二心,徼妙两观,源乎一道,同出异名。异名一道,谓之深远。深远之玄,理归无滞。既不滞有,亦不滞无。二俱不滞,故谓之玄也。

    玄之又玄。

    有欲之人,唯滞于有。无欲之士,又滞于无。故说一玄,以遣双执。又恐学者滞于此玄,今说又玄,更祛后病。既而非但不滞于滞,亦乃不滞于不滞。此则遣之又遣,故曰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

    妙,要妙也。门,法门也。前以一中之玄,遣二偏之执。二偏之病既除,一中之药还遣。于是唯药与病一时俱消,此乃妙极精徽,穷理尽性。岂独群圣之户牖,抑亦众妙之(法)门。(“法”字强《疏》无,据顾《疏》补。)

  • 共6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6
  • 下一页
  • 坚持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中国化方向
    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中国化

    最新

    最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