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义疏(上)(2)

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 整理 佚名

2016-11-30 15:26:37

天下皆知章第二

天下皆知章即是第二大段第一章,广明道法。此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明有无二观,麤妙不同,故次此章即显无为之能,有为之弊。就此章中,义分为两:第一明凡情执滞,颠倒生迷。第二显圣智虚凝,忘功济物。

第一明凡情执滞,颠倒生迷。

就此章中,又开二别:初两句汎辨美善,举体不真。后六句三双,明诸法无实。

初汎辨美善,举体不真。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天下者,世间之总名也。皆,咸悉也。美,悦爱也。《上元经》云:诸天之下,诸地之上,其中人物,名曰世间。言一切苍生,莫不躭滞诸尘,而妄执美恶。逆其心者,(“逆”字顾《疏》作“违”。)遂起憎嫌,名之为恶;顺其意者,必生爱染,名之为美。不知诸法,即有即空。美恶既空,何憎何爱?故《庄子》云:“毛嫱孋姬,人之所美,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又云:“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以斯所验,岂有美(恶)哉?(“恶”字强《疏》无,据顾《疏》补。)故知世间执美为美,此即恶矣。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言凡鄙之流,迷于真理。非但躭淫声色,抑乃贪著名誉,求名丧身,利己害物。不知名善,(“名善”原作“为善”,据顾《疏》改。)举体虚妄。故下文云名与身执亲?《庄》云:“为善无近名。”又云:“其所矜惜,无非名善者也。”是知矜名执善,于理不臧。(“臧”原误作“藏”,据顾《疏》改。)唯当忘善恶而得居中,(“得”字顾《疏》无。)方会无为之致也。

后明诸法无实。

有无相生。

(有无二名,相因而立。推穷理性,即体而空。既知有无相生,足明万法无实。)(强《疏》缺此段注释,据顾《疏》补。)

难易相成。

空心惠观。

(“惠”字,顾《疏》作“慧”。)无易无难。分别执情,有难有易。是知难易二法,相互而成。

长短相形。

以长形长,则无长。以短比短,则无短。故如长短相形而有异者也。

高下相倾。

(倾,夺也。夫有高则有下,无下则无高。何者?夫以尺比寸,尺即为高。以尺比丈,尺即为下。向者之高,今之成下。故知高下竟无定相,更相倾夺,所以皆空也。)(强《疏》缺此段注释,据顾《疏》补。)

音声相和。

夫宫商丝竹,相和而成。推求性相,即体皆寂。(“皆”字原作“此”,据顾《疏》改。)以况万有,虚假亦然。

先后相随。

夫以今望昔,所以有今。以昔望今,所以名昔。而今自非今,何能有昔?昔自非昔,岂有今哉。既其无昔无今,何先何后?是有先有后者,三时相随而已,竟无实体也。

第二显圣知虚凝,忘功济物。

是以圣人治。

是以,连上之辞也。圣人者,体道契理之人也。(“契理”,顾《疏》作“契真”。)亦言圣者正也,能自正己,兼能正他,(此两句强疏作“能自正正”,显然不脱文,故据顾《疏》改。)故名为圣。治,理也。即此圣人慈悲救物,转无为之妙法,治有为之苍生。(“有为”,顾《疏》作“有欲”。)所治,(“所治”,强《疏》作“所以治”,此据顾《疏》改。)近指上文。能治,属在于下。仍前以发后,故云是以圣人治也。

处无为之事。

言圣人寂而动,动而寂。寂而(动),(“动”字据顾《疏》补。)无为而能涉事。动而寂,处世不废无为。斯乃无为即为,为即无为。岂有市朝山谷之殊,拱默当涂之隔耶?故言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

妙体真源,绝于言象。虽复虚寂,而施化无方。岂唯真不乖应,抑亦语不妨默。既而出处语默,其致一焉。端拱默然,而言满天下。岂曰杜口而称不言哉。故《庄子》云:“言而足,则终日言而尽道;言而不足,则终日言而尽物。”

万物作而不为始。

万物,一切群生。作,感动也。始,先也。圣人无心,有感斯应。譬彼明镜,方兹虚谷。感而后应,不为物先。故《庄子》云:“常和而不唱也。”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为,施化也。恃,怙赖也。夫圣人虚怀,逗机利物,自他平等,物我兼忘。虽有大功,终不恃赖,忘其功也。

成功不处。

覆载万物,功格天地,照烛苍生,光逾日月,而推功于物,不处其德也。

夫唯不处,是以不去。

夫者语端,唯之言独。夫能造化天地,亭毒含灵,有大至功,(“有大至功”,强疏作“有大志”,据顾《疏》改。)而推功于物者,其唯圣人乎。只为能忘其功,而至功弥远。圣德斯在,是以不去。

不尚贤章第三

就此一章,分为三别。第一汎举三不,以戒行人。第二独显圣人虚怀利物。第三重勑学人,令忘知会道。

第一汎举三不,以戒行人。

不尚贤,使民不争。

尚,贵也。贤,能也。非谓君王不尚贤人,直是学者撝谦,(“学者”,顾《疏》作“人行”,应为“行人”之误。)先物后己,不自贵尚而贱人也。而言不争者,若使人人自贵而贱物,则浮竞互彰;若能各各退己先人,则争忿自息。故云不争也。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

难得之货,谓随珠荆壁、垂棘照车也。若使普天贵宝,则盗贼斯生。率土贱珍,则盗窃不起。(“盗窃”,顾《疏》作“滥窃”。)故言不盗。

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可欲者,即是世间一切前境色声等法,可贪求染爱之物也。而言不见者,非杜耳目以避之也,妙体尘境虚幻,竟无可欲之法,推穷根尘不合故也。既无可欲之境,故恣耳目之见闻,而心恒虚静,(“虚静”,顾《疏》作“虚寂”。)故言不乱也。故《西升经》云,“譬如镜中影,可见不可取”,又云“欲视亦无所见,欲听亦无所闻”也。前不盗不争是别,今(不)见可欲是总,(“不”字强《疏》缺,据顾《疏》补。)遣三业及一切法也。

第二独显圣心虚怀利物。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

圣人治,同前释。虚其心,既外无可欲之境,内无能欲之心,心境两忘,故即心无心也。前既境幻,后又心虚也。(此两句强《疏》作“前境后境,又心虚了”,难通,据顾《疏》改。)

实其腹。

虽复即心无心,而实有灵照,乃言妙体虚寂,而赴感无差。德充于内,故言实其腹也。

弱其志。

既内怀实智,而外弘接物,处俗同尘,柔弱退己也。

强其骨。

骨,譬内也。言圣人虽复外示和光,(“示”,强《疏》误作“亦”,据顾《疏》改。)而内恒憺泊。欲明动不伤寂,(“动不伤寂”,强《疏》作“动不伤性”,据顾《疏》改。)应不离真,故言强其骨也。(“故言强其骨也”,强《疏》作“故言强骨”,据顾《疏》改。)

第三重勑学人,令忘知会道。

常使民无知无欲。

知者,分别之名。欲者,贪求之目。言圣人常以空惠利益苍生,令倒置之徒,息分别之心,舍贪求之欲。

使知者不敢为。

前既舍有欲得无欲,复恐无欲之人滞于空见,以无欲为道,而言不敢不为者,即遣无欲也。恐执此不为,故继以不敢也。

则无不治。

治,正也。行人但能先遗有欲,后遣无欲者,此则双遣二边,妙体一道,物我齐观,境智两忘,以斯为治,理无不正也。

道冲章第四

道冲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既令忘智会道,妙体一中,故次此章即明至道以中为用。(就)此一章,义开四别:第一明虽复以中为用,应须遣中。第二显圣智虚凝,为物宗匠。第三示韬光晦迹,俯应下凡。第四结叹圣人超于万象之首。

第一明以中为用,应须遣中。

道冲而用之,又不盈。

冲,中也。言圣人施化,为用多端,切当而言,莫先中道,故云道冲而用之。此明以中为用也。而言又不盈者,盈,满也。向以一中之道,(“向”,强《疏》误作“何”,据顾《疏》改。)破二偏之执,(二偏)既除,(“二偏”二字强《疏》缺,据顾《疏》补。)一中还遣。今恐执教之人住于中一,自为满盈,言不盈者,即是遣中之义。

第二显圣智虚凝,为物宗匠。

渊似万物宗。

渊,止水也,以况圣人也。言止水能鉴于人,圣知能照万法。故大匠取则于止水,众生宗极于圣人。而言似者,明无宗而宗,(“明”,强《疏》作“则”,据顾《疏》改。)宗不定宗也。故《庄子》云:“人莫鉴于流波,而必鉴于止水。”又云:“止水之深为渊。”宗则大宗师义也。

第三示韬光晦迹,俯应下凡。

挫其锐,解其忿。

挫,止也。锐,进也。既重玄行足,自利道圆,为物师宗,故此下明利他也。体知物境虚幻,令进求之人息于贪竞也。而言解忿者,忿,嗔怒也;解,释散也。夫忿怒生乎逆顺,(“忿怒”,顾《疏》作“忿怼”。)逆顺起乎妄心。圣人达逆顺之两空,(两“逆顺”,顾《疏》作“违顺”。)体妄心之非有,故能诱导苍生,令归真实,释散其怀,而破嗔痴也。

和其光。

光,智照也。言圣人智慧光明,与日月齐照,而韬光晦迹,共凡智相和。圣智潜被,(“圣智”,顾《疏》作“圣德”。)不曜于物,故下文云光而不曜。

同其尘。

尘,则色声等六尘也。犹如世间尘土,能点秽净物;色声等法,能污染清行,故名为尘也。而言同者,夫(圣)人遭时逢世,(“圣”字据顾《疏》补。“遭时逢世”,顾《疏》作“降世”。)晦迹应凡,(“晦迹”,强《疏》作“俯迹”,据顾《疏》改。)既韬彼智光,亦混兹尘秽,色声无别,眼耳固同,处染不染,所以为异也。

湛似常存。

湛,凝寂也。似,不定也。言圣人虽复和同光尘,而神凝姑射,动不乖寂,故云常存。而言似者,明非应非寂,而寂而应,寂不定寂,而应不定应也。

第四结叹圣人超于万象之首。

吾不知谁子,象帝之先。

吾,老君自称也。言此即寂即应之圣道,不知从谁而生,故言谁子也。象,似也。帝,天也。既能生天生地,似如天地之先也。(“先”,强《疏》误作“九”,据文义改。)故《庄子》云:“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又云:“先天地生而不为老。”然至道幽玄,寂寥恍惚,不生不灭,不先不后。而今言先者,欲明先而不先,不先而先,故加以象也。

天地章第五

天地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明虚玄至道,超万象之先,故次此章,显忘功用圣人,与二仪合德。即此章中,义开三别:第一举圣人天地,施化忘功。第二寄橐籥两器,显明妙用。第三斥多闻博学,不如体真。

第一举圣人天地,施化忘功。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仁,恩也。刍狗,草狗也。《庄》云:“已陈之刍狗。”且圆穹在上,方峙于下,二仪覆载,亭毒群生,有大至功。而言不仁者,视万物如一狗也。何者?夫刍狗之为物,但有狗名而无狗实也。况一切万物,虚幻亦然,莫不相与皆空,故无恩报之可责也。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圣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齐其明,故能空心利物,功侔造化。所以先举天地,次显圣人。圣人虽复拯救苍生,竟不见能化所化,亦同刍狗,虚幻无实也。前举二仪,徧该无识,故称万物。后显圣人,意在有情,故言百姓。非是不化无识,为有识能禀教故也。

第二寄橐籥两器,以明妙用。

天地间,其犹橐籥。

囊,鞴袋也。籥,箫管也。夫天地圣人,虚心利物,譬彼笙管,方兹鞴袋。虚心之义,继在下文。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屈,竭也。橐籥内空,故出声气不竭。亦犹天地无心,故能生化无穷也。动而愈出者,言橐籥动,则声气生;圣人应,则经教出也。

第三斥多闻博学,不如体真。

多闻数穷,不如守中。

多闻,博赡也。数穷,多言也。博学多言,唯益世智。既不体道,理归于穷。中,一道也。多闻适足有为,守中即长生久视。以此格量,故不如守中也。故《庄子》云:“文灭质,博溺心。”又阳朱云:“邻人以多岐亡羊,学者以多方丧道也。”

谷神章第六

谷神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正明多闻博识,不如守中,故次此章明只为守中,故得谷神不死。就此章中,义分两别:第一显虚玄至道,能生立二仪。第二明不断不常,而用无劳倦。

第一显虚玄至道,能生立二仪。

谷神不死。

谷,空虚也。神,灵智也。河上公言谷养也,言苍生流浪生死,皆由着欲故也。若能导养精神,如彼空谷,虚容无滞,则不复生死也。

是谓玄牝。

是谓,仍上辞也。玄者,不滞之名。牝以雌柔为义。欲明养神如谷,令其不死者,无过静退雌柔,虚容不滞也。

玄牝门,天地根。

言此深玄不滞之道,雌虚柔静之法,能开导万物,生化两仪,故云根也。

第二明不断不常,(“不断”,原作“不滞”,据前文改。)而用无劳倦。

绵绵若存。

绵绵,微细不断貌也。若,似也。存,有也。若言神空,则是断见。若言神有,则是常见。前说神空,故得不死。仍恐学者心滞此空,今言若存,即治于断也。又恐学人心溺于有,故继似字,以治于常也。

用之不勤。

即用此非无非有之行、不常不断之心,而为修道之要术者,甚不勤苦而契真也。故《西升经》云:动则有载劫,自惟甚苦勤。吾学无所学,乃能明自然。

  • 共6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6
  • 下一页
  • 关注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
官方微信
    |

    老子道德经义疏(上)(2)

    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 整理 佚名

    2016-11-30 15:26:37

    |
    老子道德经义疏(上)(2)
    |

    天下皆知章第二

    天下皆知章即是第二大段第一章,广明道法。此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明有无二观,麤妙不同,故次此章即显无为之能,有为之弊。就此章中,义分为两:第一明凡情执滞,颠倒生迷。第二显圣智虚凝,忘功济物。

    第一明凡情执滞,颠倒生迷。

    就此章中,又开二别:初两句汎辨美善,举体不真。后六句三双,明诸法无实。

    初汎辨美善,举体不真。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天下者,世间之总名也。皆,咸悉也。美,悦爱也。《上元经》云:诸天之下,诸地之上,其中人物,名曰世间。言一切苍生,莫不躭滞诸尘,而妄执美恶。逆其心者,(“逆”字顾《疏》作“违”。)遂起憎嫌,名之为恶;顺其意者,必生爱染,名之为美。不知诸法,即有即空。美恶既空,何憎何爱?故《庄子》云:“毛嫱孋姬,人之所美,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又云:“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以斯所验,岂有美(恶)哉?(“恶”字强《疏》无,据顾《疏》补。)故知世间执美为美,此即恶矣。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言凡鄙之流,迷于真理。非但躭淫声色,抑乃贪著名誉,求名丧身,利己害物。不知名善,(“名善”原作“为善”,据顾《疏》改。)举体虚妄。故下文云名与身执亲?《庄》云:“为善无近名。”又云:“其所矜惜,无非名善者也。”是知矜名执善,于理不臧。(“臧”原误作“藏”,据顾《疏》改。)唯当忘善恶而得居中,(“得”字顾《疏》无。)方会无为之致也。

    后明诸法无实。

    有无相生。

    (有无二名,相因而立。推穷理性,即体而空。既知有无相生,足明万法无实。)(强《疏》缺此段注释,据顾《疏》补。)

    难易相成。

    空心惠观。

    (“惠”字,顾《疏》作“慧”。)无易无难。分别执情,有难有易。是知难易二法,相互而成。

    长短相形。

    以长形长,则无长。以短比短,则无短。故如长短相形而有异者也。

    高下相倾。

    (倾,夺也。夫有高则有下,无下则无高。何者?夫以尺比寸,尺即为高。以尺比丈,尺即为下。向者之高,今之成下。故知高下竟无定相,更相倾夺,所以皆空也。)(强《疏》缺此段注释,据顾《疏》补。)

    音声相和。

    夫宫商丝竹,相和而成。推求性相,即体皆寂。(“皆”字原作“此”,据顾《疏》改。)以况万有,虚假亦然。

    先后相随。

    夫以今望昔,所以有今。以昔望今,所以名昔。而今自非今,何能有昔?昔自非昔,岂有今哉。既其无昔无今,何先何后?是有先有后者,三时相随而已,竟无实体也。

    第二显圣知虚凝,忘功济物。

    是以圣人治。

    是以,连上之辞也。圣人者,体道契理之人也。(“契理”,顾《疏》作“契真”。)亦言圣者正也,能自正己,兼能正他,(此两句强疏作“能自正正”,显然不脱文,故据顾《疏》改。)故名为圣。治,理也。即此圣人慈悲救物,转无为之妙法,治有为之苍生。(“有为”,顾《疏》作“有欲”。)所治,(“所治”,强《疏》作“所以治”,此据顾《疏》改。)近指上文。能治,属在于下。仍前以发后,故云是以圣人治也。

    处无为之事。

    言圣人寂而动,动而寂。寂而(动),(“动”字据顾《疏》补。)无为而能涉事。动而寂,处世不废无为。斯乃无为即为,为即无为。岂有市朝山谷之殊,拱默当涂之隔耶?故言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

    妙体真源,绝于言象。虽复虚寂,而施化无方。岂唯真不乖应,抑亦语不妨默。既而出处语默,其致一焉。端拱默然,而言满天下。岂曰杜口而称不言哉。故《庄子》云:“言而足,则终日言而尽道;言而不足,则终日言而尽物。”

    万物作而不为始。

    万物,一切群生。作,感动也。始,先也。圣人无心,有感斯应。譬彼明镜,方兹虚谷。感而后应,不为物先。故《庄子》云:“常和而不唱也。”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为,施化也。恃,怙赖也。夫圣人虚怀,逗机利物,自他平等,物我兼忘。虽有大功,终不恃赖,忘其功也。

    成功不处。

    覆载万物,功格天地,照烛苍生,光逾日月,而推功于物,不处其德也。

    夫唯不处,是以不去。

    夫者语端,唯之言独。夫能造化天地,亭毒含灵,有大至功,(“有大至功”,强疏作“有大志”,据顾《疏》改。)而推功于物者,其唯圣人乎。只为能忘其功,而至功弥远。圣德斯在,是以不去。

    不尚贤章第三

    就此一章,分为三别。第一汎举三不,以戒行人。第二独显圣人虚怀利物。第三重勑学人,令忘知会道。

    第一汎举三不,以戒行人。

    不尚贤,使民不争。

    尚,贵也。贤,能也。非谓君王不尚贤人,直是学者撝谦,(“学者”,顾《疏》作“人行”,应为“行人”之误。)先物后己,不自贵尚而贱人也。而言不争者,若使人人自贵而贱物,则浮竞互彰;若能各各退己先人,则争忿自息。故云不争也。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

    难得之货,谓随珠荆壁、垂棘照车也。若使普天贵宝,则盗贼斯生。率土贱珍,则盗窃不起。(“盗窃”,顾《疏》作“滥窃”。)故言不盗。

    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可欲者,即是世间一切前境色声等法,可贪求染爱之物也。而言不见者,非杜耳目以避之也,妙体尘境虚幻,竟无可欲之法,推穷根尘不合故也。既无可欲之境,故恣耳目之见闻,而心恒虚静,(“虚静”,顾《疏》作“虚寂”。)故言不乱也。故《西升经》云,“譬如镜中影,可见不可取”,又云“欲视亦无所见,欲听亦无所闻”也。前不盗不争是别,今(不)见可欲是总,(“不”字强《疏》缺,据顾《疏》补。)遣三业及一切法也。

    第二独显圣心虚怀利物。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

    圣人治,同前释。虚其心,既外无可欲之境,内无能欲之心,心境两忘,故即心无心也。前既境幻,后又心虚也。(此两句强《疏》作“前境后境,又心虚了”,难通,据顾《疏》改。)

    实其腹。

    虽复即心无心,而实有灵照,乃言妙体虚寂,而赴感无差。德充于内,故言实其腹也。

    弱其志。

    既内怀实智,而外弘接物,处俗同尘,柔弱退己也。

    强其骨。

    骨,譬内也。言圣人虽复外示和光,(“示”,强《疏》误作“亦”,据顾《疏》改。)而内恒憺泊。欲明动不伤寂,(“动不伤寂”,强《疏》作“动不伤性”,据顾《疏》改。)应不离真,故言强其骨也。(“故言强其骨也”,强《疏》作“故言强骨”,据顾《疏》改。)

    第三重勑学人,令忘知会道。

    常使民无知无欲。

    知者,分别之名。欲者,贪求之目。言圣人常以空惠利益苍生,令倒置之徒,息分别之心,舍贪求之欲。

    使知者不敢为。

    前既舍有欲得无欲,复恐无欲之人滞于空见,以无欲为道,而言不敢不为者,即遣无欲也。恐执此不为,故继以不敢也。

    则无不治。

    治,正也。行人但能先遗有欲,后遣无欲者,此则双遣二边,妙体一道,物我齐观,境智两忘,以斯为治,理无不正也。

    道冲章第四

    道冲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既令忘智会道,妙体一中,故次此章即明至道以中为用。(就)此一章,义开四别:第一明虽复以中为用,应须遣中。第二显圣智虚凝,为物宗匠。第三示韬光晦迹,俯应下凡。第四结叹圣人超于万象之首。

    第一明以中为用,应须遣中。

    道冲而用之,又不盈。

    冲,中也。言圣人施化,为用多端,切当而言,莫先中道,故云道冲而用之。此明以中为用也。而言又不盈者,盈,满也。向以一中之道,(“向”,强《疏》误作“何”,据顾《疏》改。)破二偏之执,(二偏)既除,(“二偏”二字强《疏》缺,据顾《疏》补。)一中还遣。今恐执教之人住于中一,自为满盈,言不盈者,即是遣中之义。

    第二显圣智虚凝,为物宗匠。

    渊似万物宗。

    渊,止水也,以况圣人也。言止水能鉴于人,圣知能照万法。故大匠取则于止水,众生宗极于圣人。而言似者,明无宗而宗,(“明”,强《疏》作“则”,据顾《疏》改。)宗不定宗也。故《庄子》云:“人莫鉴于流波,而必鉴于止水。”又云:“止水之深为渊。”宗则大宗师义也。

    第三示韬光晦迹,俯应下凡。

    挫其锐,解其忿。

    挫,止也。锐,进也。既重玄行足,自利道圆,为物师宗,故此下明利他也。体知物境虚幻,令进求之人息于贪竞也。而言解忿者,忿,嗔怒也;解,释散也。夫忿怒生乎逆顺,(“忿怒”,顾《疏》作“忿怼”。)逆顺起乎妄心。圣人达逆顺之两空,(两“逆顺”,顾《疏》作“违顺”。)体妄心之非有,故能诱导苍生,令归真实,释散其怀,而破嗔痴也。

    和其光。

    光,智照也。言圣人智慧光明,与日月齐照,而韬光晦迹,共凡智相和。圣智潜被,(“圣智”,顾《疏》作“圣德”。)不曜于物,故下文云光而不曜。

    同其尘。

    尘,则色声等六尘也。犹如世间尘土,能点秽净物;色声等法,能污染清行,故名为尘也。而言同者,夫(圣)人遭时逢世,(“圣”字据顾《疏》补。“遭时逢世”,顾《疏》作“降世”。)晦迹应凡,(“晦迹”,强《疏》作“俯迹”,据顾《疏》改。)既韬彼智光,亦混兹尘秽,色声无别,眼耳固同,处染不染,所以为异也。

    湛似常存。

    湛,凝寂也。似,不定也。言圣人虽复和同光尘,而神凝姑射,动不乖寂,故云常存。而言似者,明非应非寂,而寂而应,寂不定寂,而应不定应也。

    第四结叹圣人超于万象之首。

    吾不知谁子,象帝之先。

    吾,老君自称也。言此即寂即应之圣道,不知从谁而生,故言谁子也。象,似也。帝,天也。既能生天生地,似如天地之先也。(“先”,强《疏》误作“九”,据文义改。)故《庄子》云:“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又云:“先天地生而不为老。”然至道幽玄,寂寥恍惚,不生不灭,不先不后。而今言先者,欲明先而不先,不先而先,故加以象也。

    天地章第五

    天地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明虚玄至道,超万象之先,故次此章,显忘功用圣人,与二仪合德。即此章中,义开三别:第一举圣人天地,施化忘功。第二寄橐籥两器,显明妙用。第三斥多闻博学,不如体真。

    第一举圣人天地,施化忘功。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仁,恩也。刍狗,草狗也。《庄》云:“已陈之刍狗。”且圆穹在上,方峙于下,二仪覆载,亭毒群生,有大至功。而言不仁者,视万物如一狗也。何者?夫刍狗之为物,但有狗名而无狗实也。况一切万物,虚幻亦然,莫不相与皆空,故无恩报之可责也。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圣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齐其明,故能空心利物,功侔造化。所以先举天地,次显圣人。圣人虽复拯救苍生,竟不见能化所化,亦同刍狗,虚幻无实也。前举二仪,徧该无识,故称万物。后显圣人,意在有情,故言百姓。非是不化无识,为有识能禀教故也。

    第二寄橐籥两器,以明妙用。

    天地间,其犹橐籥。

    囊,鞴袋也。籥,箫管也。夫天地圣人,虚心利物,譬彼笙管,方兹鞴袋。虚心之义,继在下文。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屈,竭也。橐籥内空,故出声气不竭。亦犹天地无心,故能生化无穷也。动而愈出者,言橐籥动,则声气生;圣人应,则经教出也。

    第三斥多闻博学,不如体真。

    多闻数穷,不如守中。

    多闻,博赡也。数穷,多言也。博学多言,唯益世智。既不体道,理归于穷。中,一道也。多闻适足有为,守中即长生久视。以此格量,故不如守中也。故《庄子》云:“文灭质,博溺心。”又阳朱云:“邻人以多岐亡羊,学者以多方丧道也。”

    谷神章第六

    谷神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正明多闻博识,不如守中,故次此章明只为守中,故得谷神不死。就此章中,义分两别:第一显虚玄至道,能生立二仪。第二明不断不常,而用无劳倦。

    第一显虚玄至道,能生立二仪。

    谷神不死。

    谷,空虚也。神,灵智也。河上公言谷养也,言苍生流浪生死,皆由着欲故也。若能导养精神,如彼空谷,虚容无滞,则不复生死也。

    是谓玄牝。

    是谓,仍上辞也。玄者,不滞之名。牝以雌柔为义。欲明养神如谷,令其不死者,无过静退雌柔,虚容不滞也。

    玄牝门,天地根。

    言此深玄不滞之道,雌虚柔静之法,能开导万物,生化两仪,故云根也。

    第二明不断不常,(“不断”,原作“不滞”,据前文改。)而用无劳倦。

    绵绵若存。

    绵绵,微细不断貌也。若,似也。存,有也。若言神空,则是断见。若言神有,则是常见。前说神空,故得不死。仍恐学者心滞此空,今言若存,即治于断也。又恐学人心溺于有,故继似字,以治于常也。

    用之不勤。

    即用此非无非有之行、不常不断之心,而为修道之要术者,甚不勤苦而契真也。故《西升经》云:动则有载劫,自惟甚苦勤。吾学无所学,乃能明自然。

  • 共6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6
  • 下一页
  • 坚持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中国化方向
    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中国化

    最新

    最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