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 整理佚名
2016-11-30
将欲章第二十九
将欲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正明忘功利物,为国主师匠,故次此章,即显治国治身利物之术。就此章内,文有三重:第一明有欲有为,败身毁国。第二举有为之相,示诸法无常。第三对显圣人,妙能舍离。
第一明有欲有为,败身毁国。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方将欲摄取天下苍生而为化主者,必须虚心忘欲。若以有为取之,纔欲摄化,而不得之状已彰也。
天下神器不可为。
含识之类,悉有精灵,并堪受道,故名神器,亦是帝位也。若无为安静,即品物成亨。必有为扰动,即群生失性。故不可为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滞溺有为,则败亡身命。执心贪欲,则失国丧邦。
第二举有为之相,示诸法无常。
夫物或行或随。
夫物,万物也。或,不定也。行,由己也。随,从他也。言物或先时由己,后即从他。此明权势不定也。
或嘘或吹。
嘘气温,喻富贵也。吹气寒,喻贫贱也。言物有先贵后贱,先富后贫,犹如朱夏赫曦,玄冬凛冽。天既炎凉不定,人亦贵贱何常?
或强或羸。
夫强盛者,不久当衰,故下文云物壮则老。《西升经》云:盛者必衰。此明盛衰不定也。
或接或隳。
河上本或载,此作或接。夫接者,连续也。隳,废败也。连续谓之成,废败谓之坏。此明安危不定。故《庄子》云:其成也,毁也。举此八法不定,以表万物无常。故治国治身者,不可以有为封执而取之也。
第三对显圣人,妙能舍离。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怀道圣人,妙体虚假,故不执上之八法,而能去下之三事。甚则美其声色,奢则丽其服玩,泰则广其宫室。去此三惑,处于一中,治国则祚历遐延,治身则长生久视也。
以道章第三十
以道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正明为君莅物,不可执滞有为,故次此章即明为臣辅君,亦须去兵用道。就此一章,义开三别:第一明佐时用道,决定息兵。第二明用道之人,果无矜伐。第三明有为乖道,必致危亡。
第一明佐时用道,决定息兵。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
以,用也。佐,辅也。人主,君王也。言用正道辅佐君王者,当偃武修文,导之以德,不可盛用强兵,逞暴天下。内解:身心者,即是三业六根兵也。
其事好还。
还,返也,报也。言外用兵刃,即有怨敌之仇;内用三毒,还招三涂之报。此事必尔,故云好还。
师之所处,荆棘生。
师,军众也。言兵马所行之处,害人损物,但有荆棘秽草,不生禾稼也。亦犹欲心驰骋之处,但增恶业,不生善惠。
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强。
果,决定也。已,止也。言修道善人,决定止此暴心,而不用兵也。
果而勿骄,果而勿矜,果而勿伐。
骄谓慢上。矜谓夸下。修道之夫,㧑谦逊让,不用自取强暴,骄慢于人,亦须决定雌柔,不用矜夸于物。伐,取也。推功于物,不自取也。
果而不得已。
如尧攻菆支,禹攻有扈,事不得已,非乐兵伐。
第二明用道之人,果无矜伐。
是果而勿强。
结成以前,决定不用强兵之行也。
第三明有为乖道,必致危亡。
物壮则老。
炎极则凉,理之常数。物壮则老,其义必然。
谓之非道。非道早已。
物壮则老,兵强则衰,既不谦柔,故非真道,应须止息而勿行也。
佳兵章第三十一
佳兵章所以次前者,前章虽明息兵用道,而于用道之义未弘,故次此章明用道匡时,须资权实两智。就此一章,义开四别:第一明兵强欲盛,有道不为。第二显应物随时,二智优劣。第三明权不丧实,应不离真。第四汎举军法,以明实智之胜。
第一明兵强欲盛,有道不为。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
佳,丽也。祥,善也。虽复霜戈耀日,宝剑辉天,此乃凶荒之具,非太平之器也。内解即三毒六根之兵。若磨锐诸根,而贪取尘境者,不善之行也。
物或恶之,故有道不处。
一切人物,皆畏兵而恶贪,故有道行人,不处心于兵戈及贪欲。
第二显应物随时,二智优劣。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有君人子物之德为君子。左,阳也,主吉主生。右,阴也,主凶主杀。言君子平居之世则贵左用文,荒乱之时则贵右用武。喻行人实智则贵长生,权智有时而杀。故《度人经》云:千千截首,万万剪形也。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叠前来文,重显兵是不祥之器,非君子善人之器。必须夷凶拯难,不得已而用之。权智亦尔。致兵革之主,阴强为杀身之斧,故曰不祥之器也。
第三明权不丧实,应不离真。
恬澹为上,故不美。
恬澹,无为也。君子心尚无为,故虽用兵,不以为美也。喻行人虽用权智,而以实道为上,应不离真也。
若美,必乐之,是乐杀人。夫乐之者,不可得意于天下。
若以佳兵为美,即是爱乐干戈,则杀人也。乐杀之夫,天下共疾,雠阋既多,不可得意。
第四汎举军法,以明实智之胜。
吉事尚左,丧礼尚右。偏将军处左,上将军处右。言以丧礼处之。
左是吉位,右是丧位。今偏小之将居于左边,上大将军处其右者,欲明虽复专命,即以死丧之礼而安处之。
杀人众多,以悲哀泣之。
兵戈行处,屠害必多。故上将悲哀,愍其伤害。既非用道,恐滥无辜。亦解:杀谓敌人,众谓士卒,伤己德薄,不能以道化人,而害无辜,则心为悲愍而泣之,明非所乐也。
战胜,以丧礼处之。
君子善人,贵能用道。事不获已,方动兵戈。虽战胜前敌,不以为善。故素服而哭,仍以丧礼葬之。既其武不及文,足明权不及实。治国则不得已而用武,应化则不得巳而行权。以此格量,故知权劣实胜也。
道常章第三十二
道常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明佳兵不祥,故有道不处,此章明侯王守道,则万物自宾。就此章中,自分为四:第一标无名,将以明道。第二举守道,而能降瑞。第三始制下,广其制用。第四譬道下,将以结成。
第一标无名,将以明道。
道常无名。
虚通之理,常湛然凝然,非声非色,无名无字,寂寥独立,超四句之端,恍惚希夷,离百非之外。岂得以言象求,安可以心智测?故下文云天地始,又云吾不知其名也。
朴虽小,天下不敢臣。
朴,淳素也。小,微妙也。言淳朴之道,其自细微,而能开化阴阳,亭毒群品,百姓日用而不知,亦未敢自臣我有道者也。又云:物无贵贱,道在则尊。故巢父、许由、王倪、啮缺,此之数子,皆以穷为匹夫,而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即其事也。
王侯若能守,万物将自宾。
言君王若能修守至道,殊方异域,自来宾伏而归化也。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
夫与天地合其德,阴阳合其序者,故致四时玉烛,七曜无怨,灵瑞嘉祥,芝英甘露,国无虚用,不亦宜乎。
人莫之令而自均。均,平也。莫,无也。德合二仪,明齐三景,百姓无待教令而自太平。道力不可思议,守之致有此益也。
第三始制下,广其制用。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
因无名以立有名,寄有名以明无名,方欲引导群迷,令其悟解也。
夫亦将知止。
道无称谓,降迹立名,意在引物向方,归根反本。既知寄言诠理,应须止名求实,不可滞执筌蹄,失于鱼兔。
知止不殆。
筌蹄既忘,妙理斯得。止名会实,故无危殆。
第四譬道下,将以结成。
譬道在天下,犹川谷与江海。
江海善下,为百川之所共凑。圣道虚容,为众生之所归往。故下文云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也。
知人章第三十三
知人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明君主守道,则万物自宾,此章明所宾服有道之君。此一章内,物有三句,具一意连次而来。遂分为四:第一明自知,自知则明了。第二明自胜,自胜则全强。第三明知足强行,安贫乐道。第四结其死而不亡,善其不违天理。
第一明自知,自知则明了。
知人者智。
谓照达前境,鉴人机性,大小深浅,无不悉知。此是他心智。
自知者明。
自知己身宿命善恶,三代报应,无不明了。此是宿命智。
第二明自胜,自胜则全强。
胜人者有力。
智力胜人,威能制物,所以降伏天魔,剪除异道。此是降魔智。
自胜者强。
自能克服己心,制诸累欲。累欲不起,智慧日强。此是断惑智。
第三明知足强行,安贫乐道。
知足者富,
守分知足,无复贪求。非直财贿不贪,亦乃道德丰富。又解:并鉴有无,则万境俱照。智无不足,故受富名。此是知足智。
强行者有志。
志,节操也。志力既强,即发弘誓愿,务在先人后己,外身济物,至乎道场,终无退转。
第四结其死而不亡,善其不违天理。
不失其所者久。
应机赴感,随病与药,咸使得宜,不失其所。以斯接物,久而强固。
死而不亡者寿。
行愿具足,内外道圆,理当不死不生,无夭无寿。而今言死而不亡寿者,欲明死而不死,不寿而寿也。应身迁谢,名之为死。圣体常在,义说为寿。
大道章第三十四
大道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明宾服有道之君,由能自知自胜,此章明能成光大之业,皆为法道忘功。就此门中,分为三别:第一标大道汎兮,示左右略无封畛。第二功成不有,明小大难与为名。第三举圣人不贵其身,以全光大之业。
第一标大道汎兮,示左右略无封畛。
大道汎,其可左右。
汎,汎无系也,亦普遍之名。言大道虚玄,汎然无着,慈悲普遍,感而遂遇。虽复非阴非阳,而应乎左右。欲明方圆任物,声无不宜。故《庄子》云:有左有右,有义有伦。
万物恃以生而不辞。
一切万物恃赖至道而得生成,慈救善诱,终不辞惮也。又云物亦不谢生于自然。
第二功成不有,明小大难与为名。
功成不名有。
生化群品,至功潜被,而归功于物,故不有功名。
衣被万物不为主,可名于小。
衣被万物,陶铸生灵,而神功潜被,不为主宰,既俯就于物,宜其称小。此不小而小也。
万物归之不为主,可名于大。
大海虚谷,百川竞凑。至道寥廓,万物归之。不主之义,已如前释。物既仰归于道,宜受大名。此即不大而大也。
第三举圣人不贵其身,以全光大之业。
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明体道圣人,忘我存物,静退谦柔,终不为大。只为先物后己,忘功忘大,故为众生之长,独居三界之尊,而成其大也。
大象章第三十五
大象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无方之用,利物忘功,故次此章显忘功之人为物所归往。就此章内,文有三重:第一明物之归依,皆获利益。第二举乐饵为譬,表理教虚玄。第三示非色非声,而妙用无尽。
第一明物之归依,皆获利益。
执大象,天下往。
执,持也。此不执而执,执无所执。大象,犹大道之法象也。即前章忘大之圣人,持无形之大象,常善救物,为天下归往也。《庄子》云王骀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实而归,宣尼将引天下归之是也。
往而不害,安平太。
太,大也。言苍生往至圣所,皆获利益,而无损害。所获之利,即是安平等大乘之法也。不害则明其拔苦,安平则语其与乐。
第二举乐饵为譬,表理教虚玄。
乐与饵,过客止。
乐,丝竹、宫商也。饵,饮食滋味也。乐有声可悦,饵有味可观。可乐可歌,故暂过之客,逢必止住躭爱也。
道出言,澹无味。
至道虚寂,其体希夷。所以出言浩然无味,非如乐饵可观可悦。故音乐有声,行者为之止住。道言无味,学者罕见留心。嗟乎,世人迷妄之甚,但知淫听有声之声,讵能咀嚼无味之味耶。深叹愚徒,故有斯譬。
第三示非色非声,而妙用无尽。
视不足见。
至道窈冥,妙绝形色,非如肴馔等法,故不可以眼识求。
听不足闻。
大音希声,体非商鈅,岂如钟鼓,可以耳闻。圣道出言,其例亦尔。
用不可既。
既,尽也。至道之言,浩然虚远,非声非色,绝视绝听,若镜之心,物来斯照,如谷之响,感而遂通。是知无用之用,其用难尽。
将欲歙之章第三十六
将欲歙之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正明忘功大圣,为物归依,故次此章即显忘功之人,权道方便。夫圣应多途,逗机匪一,或随缘而敷小教,或起感而阐大乘。故有真应两身,权实二智。用权以笼下士,持实以度上机。就权实之中,非无优劣,今之此章,略申斯义。就此一章,义开三别:第一明权道利物,增治法门。第二格量二智,明权不及实。第三举譬,明权道不可示人。
第一明权道利物,增治法门。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歙,合也,敛也。将欲行权,摄化群品,令其歙敛,不为贪染者,必先开张纵任,极其奢淫,然后歙之。昔者老君西入罽宾化胡之日,初恣其凶悖,然后化之以道是也。其委曲逗留,具在《文始内传》。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欲令归道柔弱,必先极其强大,然后示以雌柔。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欲废其残犷者,必固恣其凶暴。凶暴既极,可以废之。即胡王肆其猛毒,烧溺老君,水火既不为灾,然后为其说法是也。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先恣其恶,名曰与之。后令归善,名曰夺之。故老君先示凡迹,所以恣其刚戾。后见神通,于是胡人降伏,方得夺其凶恶,令归善道。此四对义势相似,只言初浅后深耳。上机之人闻实即悟,下根之者要假于权。此则增法除妄也。
是谓微明。
上来权道虽复微密,而甚有明验也。又云:微,隐密也,明,智慧也。言此权道是隐密明智也。
第二格量二智,明权不及实。
柔弱胜刚强。
柔弱,实智也。刚强,权智也。欲教化众生,故须权智。确论二智,实智胜权也。
第三举譬,明权道不可示人。
鱼不可脱于渊,国有利器不可示人。
脱,失也。利器,权柄也。鱼藏于水,权隐于心,故物莫之害也。鱼失水即为物所擒,权示人即为人所制,故不可以示人也。
道常无为章第三十七
道常无为章即是第三段文,正明结会。就此章内,文开两别:第一结道宗,明寂而常动。第二结学人宗,显妙极重玄。
第一结道宗,明寂而常动。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凝常之道,寂尔无为,从体起用,应物施化,故曰而无不为。前句是本,后句是迹。此明本迹迹本、寂动动寂之义也。
侯王若能守,万物当自化。
万乘之主、五等之君,若能守持此道者,八荒万国自然从化。行人亦尔。所以偏举王侯者,明君王为化,利物弘多也。
第二结学人宗,显妙极重玄。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作,起修也。朴,道也。言众生初从化起修者,必有心欲于果报也。既起斯欲,即须以无名朴素之道安镇其心,令不染有。此以空遣有也。
无名之朴,亦将不欲。
非但不得欲于有法,亦不得欲于此无名之朴也。前以无遣有,此则以有遣无,有无双离,一中道也。
不欲以静,天下自正。
静,息也。前以无名遣有,次以不欲遣无。有无既遣,不欲还息。不欲既除,一中斯泯。此则遣之又遣,玄之又玄,所谓探幽索隐,穷理尽性者也。既而一切诸法无非正真,稊稗瓦甓悉皆至道,故云天下自正。此一句结众妙之门也。
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 整理 佚名
2016-11-30
将欲章第二十九
将欲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正明忘功利物,为国主师匠,故次此章,即显治国治身利物之术。就此章内,文有三重:第一明有欲有为,败身毁国。第二举有为之相,示诸法无常。第三对显圣人,妙能舍离。
第一明有欲有为,败身毁国。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方将欲摄取天下苍生而为化主者,必须虚心忘欲。若以有为取之,纔欲摄化,而不得之状已彰也。
天下神器不可为。
含识之类,悉有精灵,并堪受道,故名神器,亦是帝位也。若无为安静,即品物成亨。必有为扰动,即群生失性。故不可为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滞溺有为,则败亡身命。执心贪欲,则失国丧邦。
第二举有为之相,示诸法无常。
夫物或行或随。
夫物,万物也。或,不定也。行,由己也。随,从他也。言物或先时由己,后即从他。此明权势不定也。
或嘘或吹。
嘘气温,喻富贵也。吹气寒,喻贫贱也。言物有先贵后贱,先富后贫,犹如朱夏赫曦,玄冬凛冽。天既炎凉不定,人亦贵贱何常?
或强或羸。
夫强盛者,不久当衰,故下文云物壮则老。《西升经》云:盛者必衰。此明盛衰不定也。
或接或隳。
河上本或载,此作或接。夫接者,连续也。隳,废败也。连续谓之成,废败谓之坏。此明安危不定。故《庄子》云:其成也,毁也。举此八法不定,以表万物无常。故治国治身者,不可以有为封执而取之也。
第三对显圣人,妙能舍离。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怀道圣人,妙体虚假,故不执上之八法,而能去下之三事。甚则美其声色,奢则丽其服玩,泰则广其宫室。去此三惑,处于一中,治国则祚历遐延,治身则长生久视也。
以道章第三十
以道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正明为君莅物,不可执滞有为,故次此章即明为臣辅君,亦须去兵用道。就此一章,义开三别:第一明佐时用道,决定息兵。第二明用道之人,果无矜伐。第三明有为乖道,必致危亡。
第一明佐时用道,决定息兵。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
以,用也。佐,辅也。人主,君王也。言用正道辅佐君王者,当偃武修文,导之以德,不可盛用强兵,逞暴天下。内解:身心者,即是三业六根兵也。
其事好还。
还,返也,报也。言外用兵刃,即有怨敌之仇;内用三毒,还招三涂之报。此事必尔,故云好还。
师之所处,荆棘生。
师,军众也。言兵马所行之处,害人损物,但有荆棘秽草,不生禾稼也。亦犹欲心驰骋之处,但增恶业,不生善惠。
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强。
果,决定也。已,止也。言修道善人,决定止此暴心,而不用兵也。
果而勿骄,果而勿矜,果而勿伐。
骄谓慢上。矜谓夸下。修道之夫,㧑谦逊让,不用自取强暴,骄慢于人,亦须决定雌柔,不用矜夸于物。伐,取也。推功于物,不自取也。
果而不得已。
如尧攻菆支,禹攻有扈,事不得已,非乐兵伐。
第二明用道之人,果无矜伐。
是果而勿强。
结成以前,决定不用强兵之行也。
第三明有为乖道,必致危亡。
物壮则老。
炎极则凉,理之常数。物壮则老,其义必然。
谓之非道。非道早已。
物壮则老,兵强则衰,既不谦柔,故非真道,应须止息而勿行也。
佳兵章第三十一
佳兵章所以次前者,前章虽明息兵用道,而于用道之义未弘,故次此章明用道匡时,须资权实两智。就此一章,义开四别:第一明兵强欲盛,有道不为。第二显应物随时,二智优劣。第三明权不丧实,应不离真。第四汎举军法,以明实智之胜。
第一明兵强欲盛,有道不为。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
佳,丽也。祥,善也。虽复霜戈耀日,宝剑辉天,此乃凶荒之具,非太平之器也。内解即三毒六根之兵。若磨锐诸根,而贪取尘境者,不善之行也。
物或恶之,故有道不处。
一切人物,皆畏兵而恶贪,故有道行人,不处心于兵戈及贪欲。
第二显应物随时,二智优劣。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有君人子物之德为君子。左,阳也,主吉主生。右,阴也,主凶主杀。言君子平居之世则贵左用文,荒乱之时则贵右用武。喻行人实智则贵长生,权智有时而杀。故《度人经》云:千千截首,万万剪形也。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叠前来文,重显兵是不祥之器,非君子善人之器。必须夷凶拯难,不得已而用之。权智亦尔。致兵革之主,阴强为杀身之斧,故曰不祥之器也。
第三明权不丧实,应不离真。
恬澹为上,故不美。
恬澹,无为也。君子心尚无为,故虽用兵,不以为美也。喻行人虽用权智,而以实道为上,应不离真也。
若美,必乐之,是乐杀人。夫乐之者,不可得意于天下。
若以佳兵为美,即是爱乐干戈,则杀人也。乐杀之夫,天下共疾,雠阋既多,不可得意。
第四汎举军法,以明实智之胜。
吉事尚左,丧礼尚右。偏将军处左,上将军处右。言以丧礼处之。
左是吉位,右是丧位。今偏小之将居于左边,上大将军处其右者,欲明虽复专命,即以死丧之礼而安处之。
杀人众多,以悲哀泣之。
兵戈行处,屠害必多。故上将悲哀,愍其伤害。既非用道,恐滥无辜。亦解:杀谓敌人,众谓士卒,伤己德薄,不能以道化人,而害无辜,则心为悲愍而泣之,明非所乐也。
战胜,以丧礼处之。
君子善人,贵能用道。事不获已,方动兵戈。虽战胜前敌,不以为善。故素服而哭,仍以丧礼葬之。既其武不及文,足明权不及实。治国则不得已而用武,应化则不得巳而行权。以此格量,故知权劣实胜也。
道常章第三十二
道常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明佳兵不祥,故有道不处,此章明侯王守道,则万物自宾。就此章中,自分为四:第一标无名,将以明道。第二举守道,而能降瑞。第三始制下,广其制用。第四譬道下,将以结成。
第一标无名,将以明道。
道常无名。
虚通之理,常湛然凝然,非声非色,无名无字,寂寥独立,超四句之端,恍惚希夷,离百非之外。岂得以言象求,安可以心智测?故下文云天地始,又云吾不知其名也。
朴虽小,天下不敢臣。
朴,淳素也。小,微妙也。言淳朴之道,其自细微,而能开化阴阳,亭毒群品,百姓日用而不知,亦未敢自臣我有道者也。又云:物无贵贱,道在则尊。故巢父、许由、王倪、啮缺,此之数子,皆以穷为匹夫,而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即其事也。
王侯若能守,万物将自宾。
言君王若能修守至道,殊方异域,自来宾伏而归化也。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
夫与天地合其德,阴阳合其序者,故致四时玉烛,七曜无怨,灵瑞嘉祥,芝英甘露,国无虚用,不亦宜乎。
人莫之令而自均。均,平也。莫,无也。德合二仪,明齐三景,百姓无待教令而自太平。道力不可思议,守之致有此益也。
第三始制下,广其制用。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
因无名以立有名,寄有名以明无名,方欲引导群迷,令其悟解也。
夫亦将知止。
道无称谓,降迹立名,意在引物向方,归根反本。既知寄言诠理,应须止名求实,不可滞执筌蹄,失于鱼兔。
知止不殆。
筌蹄既忘,妙理斯得。止名会实,故无危殆。
第四譬道下,将以结成。
譬道在天下,犹川谷与江海。
江海善下,为百川之所共凑。圣道虚容,为众生之所归往。故下文云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也。
知人章第三十三
知人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明君主守道,则万物自宾,此章明所宾服有道之君。此一章内,物有三句,具一意连次而来。遂分为四:第一明自知,自知则明了。第二明自胜,自胜则全强。第三明知足强行,安贫乐道。第四结其死而不亡,善其不违天理。
第一明自知,自知则明了。
知人者智。
谓照达前境,鉴人机性,大小深浅,无不悉知。此是他心智。
自知者明。
自知己身宿命善恶,三代报应,无不明了。此是宿命智。
第二明自胜,自胜则全强。
胜人者有力。
智力胜人,威能制物,所以降伏天魔,剪除异道。此是降魔智。
自胜者强。
自能克服己心,制诸累欲。累欲不起,智慧日强。此是断惑智。
第三明知足强行,安贫乐道。
知足者富,
守分知足,无复贪求。非直财贿不贪,亦乃道德丰富。又解:并鉴有无,则万境俱照。智无不足,故受富名。此是知足智。
强行者有志。
志,节操也。志力既强,即发弘誓愿,务在先人后己,外身济物,至乎道场,终无退转。
第四结其死而不亡,善其不违天理。
不失其所者久。
应机赴感,随病与药,咸使得宜,不失其所。以斯接物,久而强固。
死而不亡者寿。
行愿具足,内外道圆,理当不死不生,无夭无寿。而今言死而不亡寿者,欲明死而不死,不寿而寿也。应身迁谢,名之为死。圣体常在,义说为寿。
大道章第三十四
大道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明宾服有道之君,由能自知自胜,此章明能成光大之业,皆为法道忘功。就此门中,分为三别:第一标大道汎兮,示左右略无封畛。第二功成不有,明小大难与为名。第三举圣人不贵其身,以全光大之业。
第一标大道汎兮,示左右略无封畛。
大道汎,其可左右。
汎,汎无系也,亦普遍之名。言大道虚玄,汎然无着,慈悲普遍,感而遂遇。虽复非阴非阳,而应乎左右。欲明方圆任物,声无不宜。故《庄子》云:有左有右,有义有伦。
万物恃以生而不辞。
一切万物恃赖至道而得生成,慈救善诱,终不辞惮也。又云物亦不谢生于自然。
第二功成不有,明小大难与为名。
功成不名有。
生化群品,至功潜被,而归功于物,故不有功名。
衣被万物不为主,可名于小。
衣被万物,陶铸生灵,而神功潜被,不为主宰,既俯就于物,宜其称小。此不小而小也。
万物归之不为主,可名于大。
大海虚谷,百川竞凑。至道寥廓,万物归之。不主之义,已如前释。物既仰归于道,宜受大名。此即不大而大也。
第三举圣人不贵其身,以全光大之业。
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明体道圣人,忘我存物,静退谦柔,终不为大。只为先物后己,忘功忘大,故为众生之长,独居三界之尊,而成其大也。
大象章第三十五
大象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无方之用,利物忘功,故次此章显忘功之人为物所归往。就此章内,文有三重:第一明物之归依,皆获利益。第二举乐饵为譬,表理教虚玄。第三示非色非声,而妙用无尽。
第一明物之归依,皆获利益。
执大象,天下往。
执,持也。此不执而执,执无所执。大象,犹大道之法象也。即前章忘大之圣人,持无形之大象,常善救物,为天下归往也。《庄子》云王骀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实而归,宣尼将引天下归之是也。
往而不害,安平太。
太,大也。言苍生往至圣所,皆获利益,而无损害。所获之利,即是安平等大乘之法也。不害则明其拔苦,安平则语其与乐。
第二举乐饵为譬,表理教虚玄。
乐与饵,过客止。
乐,丝竹、宫商也。饵,饮食滋味也。乐有声可悦,饵有味可观。可乐可歌,故暂过之客,逢必止住躭爱也。
道出言,澹无味。
至道虚寂,其体希夷。所以出言浩然无味,非如乐饵可观可悦。故音乐有声,行者为之止住。道言无味,学者罕见留心。嗟乎,世人迷妄之甚,但知淫听有声之声,讵能咀嚼无味之味耶。深叹愚徒,故有斯譬。
第三示非色非声,而妙用无尽。
视不足见。
至道窈冥,妙绝形色,非如肴馔等法,故不可以眼识求。
听不足闻。
大音希声,体非商鈅,岂如钟鼓,可以耳闻。圣道出言,其例亦尔。
用不可既。
既,尽也。至道之言,浩然虚远,非声非色,绝视绝听,若镜之心,物来斯照,如谷之响,感而遂通。是知无用之用,其用难尽。
将欲歙之章第三十六
将欲歙之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正明忘功大圣,为物归依,故次此章即显忘功之人,权道方便。夫圣应多途,逗机匪一,或随缘而敷小教,或起感而阐大乘。故有真应两身,权实二智。用权以笼下士,持实以度上机。就权实之中,非无优劣,今之此章,略申斯义。就此一章,义开三别:第一明权道利物,增治法门。第二格量二智,明权不及实。第三举譬,明权道不可示人。
第一明权道利物,增治法门。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歙,合也,敛也。将欲行权,摄化群品,令其歙敛,不为贪染者,必先开张纵任,极其奢淫,然后歙之。昔者老君西入罽宾化胡之日,初恣其凶悖,然后化之以道是也。其委曲逗留,具在《文始内传》。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欲令归道柔弱,必先极其强大,然后示以雌柔。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欲废其残犷者,必固恣其凶暴。凶暴既极,可以废之。即胡王肆其猛毒,烧溺老君,水火既不为灾,然后为其说法是也。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先恣其恶,名曰与之。后令归善,名曰夺之。故老君先示凡迹,所以恣其刚戾。后见神通,于是胡人降伏,方得夺其凶恶,令归善道。此四对义势相似,只言初浅后深耳。上机之人闻实即悟,下根之者要假于权。此则增法除妄也。
是谓微明。
上来权道虽复微密,而甚有明验也。又云:微,隐密也,明,智慧也。言此权道是隐密明智也。
第二格量二智,明权不及实。
柔弱胜刚强。
柔弱,实智也。刚强,权智也。欲教化众生,故须权智。确论二智,实智胜权也。
第三举譬,明权道不可示人。
鱼不可脱于渊,国有利器不可示人。
脱,失也。利器,权柄也。鱼藏于水,权隐于心,故物莫之害也。鱼失水即为物所擒,权示人即为人所制,故不可以示人也。
道常无为章第三十七
道常无为章即是第三段文,正明结会。就此章内,文开两别:第一结道宗,明寂而常动。第二结学人宗,显妙极重玄。
第一结道宗,明寂而常动。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凝常之道,寂尔无为,从体起用,应物施化,故曰而无不为。前句是本,后句是迹。此明本迹迹本、寂动动寂之义也。
侯王若能守,万物当自化。
万乘之主、五等之君,若能守持此道者,八荒万国自然从化。行人亦尔。所以偏举王侯者,明君王为化,利物弘多也。
第二结学人宗,显妙极重玄。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作,起修也。朴,道也。言众生初从化起修者,必有心欲于果报也。既起斯欲,即须以无名朴素之道安镇其心,令不染有。此以空遣有也。
无名之朴,亦将不欲。
非但不得欲于有法,亦不得欲于此无名之朴也。前以无遣有,此则以有遣无,有无双离,一中道也。
不欲以静,天下自正。
静,息也。前以无名遣有,次以不欲遣无。有无既遣,不欲还息。不欲既除,一中斯泯。此则遣之又遣,玄之又玄,所谓探幽索隐,穷理尽性者也。既而一切诸法无非正真,稊稗瓦甓悉皆至道,故云天下自正。此一句结众妙之门也。
最新
最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