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 整理佚名
2016-11-30
江海章第六十六
江海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正明玄德之人反俗顺道,故次此章广显顺道之行。就此一章,义开三别:第一举譬以表虚忘,第二法说用彰谦退,第三结叹柔弱之能。
第一举譬以表虚忘。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王,往也。百谷犹百川也。言江海所以为百川之所往者,以其善在下之地也。人能退身谦下、虚柔容物者,亦为苍生之所归也。
故能为百谷王。
此结成其义,故经云海为百川王也。
第二法说用彰谦退。
是以圣人言:欲上人,以其言下之;欲令一切众生居己之上,所以言说柔和,恒自谦下也。
欲先民,以其身后之。
欲令众生在己先度,所以退身居物之后。故经云:一切未得度,我不有望。前则处下而反高,此则守退而翻进也。
是以处上而民不重。
圣人恬漠无为,少私寡欲,故处民之上为君,而使民轻得薄赋,无重劳也。又解云:圣人恩覃于万物,故百姓戴荷而不辞。
处前而民不害。
处物之前而为君主,遂使民歌击攘,宇内清夷,利物弘多而无损害。又解云:圣德遐旷,百姓乐推,怀荷恩泽,岂敢伤害。
第三结叹柔弱之能。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无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所以百姓乐推在前不厌倦者,只为善能谦和,不与物争故也。既违顺平等,是非永息,谁复与不争者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也。
天下章第六十七
天下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正明善能谦下,翻得处高,故以此章旷辩功能,具陈三实。就此章内,义有五重:第一示不矜夸,故能高大。第二具陈三宝,令物归依。第三重叠三宝,叹其功用。第四明行乖三宝,沦溺死生。第五总叹大慈,功能胜妙。
第一示不矜夸,故能高大。
天下皆以我大,似不笑。言老君体达自然,妙果真极,故苍生莫不尊之为大圣也。何意得如此?只为接物谦和,不矜夸嗤笑也,故致然也。
夫唯大,故不笑。若笑救其小。
独由圣德高大,故不夸笑于物。若其夸笑,是群小也。河公本作肖商字,不肖犹不善,言众生不能履于善道者,皆为我大故也。独由骄慢我大,所以不善。若能履行善道者,久当卑小谦退也。
第二具陈三宝,令物依脩。
我有三宝,宝而持之。
老君所以圣德尊高,独不夸笑于物者,为归依三宝,宝重而守持之,故得然者也。
一曰慈。
愍念苍生,拔苦与乐,此道宝也。
二曰俭。
少欲知足,守分不贪,此经宝也。
三曰不为天下先。
谦撝柔弱,先物后己,退身度人,此师宝也。
第三重叠三宝,叹其功用。
夫慈,故能勇。
内韫大慈,外弘接物,所以勇入三界,俯救苍生也。
俭,故能广。
诸法虚幻,舍而不贪,俭素清高,故其德广大。
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只为勇救苍生,退身度物,故于三界外则独处玉京,为众圣之长;降世则位居九五,为神器之尊也。
第四明行乖三宝,沦溺死生。
今舍其慈且勇。
今舍去慈悲,好行刚强。
舍其俭且广。
弃其俭素而广贪于物。
舍其后且先。
忘退后之心,起趋先之行。
死矣。
总结上三舍,既行乖三宝,适沦溺三涂,故云死矣。
第五总结大慈,功能胜妙。
夫慈,以阵则胜。
以大慈之心临于战障,士卒感恩,所以胜捷。内解即是六根,兵马对于六尘,不为尘没,故获胜也。
以守则固。
用慈守卫,百姓同心,是以牢固。内解:以慈心自守虚清,则道心坚固,不可拔也。
天将救之,以慈卫之。天尊大道,救度行慈之人,还用慈悲俯相卫护也。故三宝之内,以慈为先;四等之中,则以慈为首。是知慈之为义,大矣哉也。
古之章第六十八
古之章所以次前者,前章其陈三宝,叹美大慈,故次此章即显能持三实之人,会于古之极道。就此一章,义开三别:(第一爰引古宝,以勗行人。第二略举三善,显其胜行。第三结成极道,叹美功能。)
第一爰引古宝,以勗行人。
古之善为士者不武。
言古昔善脩道之士,静退无为,不舍慈而武勇者。
第二略举三善,显其胜行。
善战不怒。
善达前境虚幻,故能制敌于未萌。妙体违顺两空,是以心无喜怒也。
善胜敌不争。
不为尘染,名曰胜敌。既无喜怒有者也,何争也?
善用人为下。
夫能行谦下者,必为物所归,故能役用于人也。
第三结成极道,叹美功能。
是谓不争之德。
不与物争,故能成己之德。此结善胜敌不争也。
是谓用人之力。
谦下雌柔,不用于物,物必归之而为己用。此结善用人为下也。
是谓配天古之极。
配,合也。天,自然。极,道果也。言善脩道之士,妙体真空,达于违顺,不与物争,故能合至理之自然,契古始之极道。此总结兵也。
用兵章第六十九
用兵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明守持三宝之人能会古之极道,故次此章即明此人双遣空有,不舍大慈。就此一章,义分四别:第一明接物运权,示根尘总幻。第二重辨前义,以显真空。第三明舍慈之人,轻敌失道。第四明涉境运智,无出大慈。
第一明接物运权,示根尘总幻。
用兵有言。
用兵谓用权智摄化苍生,亦是行人用六根涉于尘境。有言者,有用兵之法,主旨在下文也。
吾不敢为主而为客。
主,我身也,客,前敌也。根尘两空,物我俱幻,既无我身之能缘,亦无前尘之可染也。
不敢进寸而退尺。进,取也。退,舍也。寸少以况无,尺多以况有也。既而境智双遣,根尘两幻,体兹中一,离彼二偏,故有无为之可取,亦无有为之可舍。
第二重辩前义,以显真空。
是谓行无行,既遣荡有无,又洞忘境观,故以无行为行也。
攘无臂。
隳枝(肢)体,故无臂可攘。
执无兵。
离形去智,故无兵可用也。
仍无敌。
物境空幻,无敌可因。
第三明舍慈之人,轻敌失道。
祸莫大于侮敌。
侮,轻陵(凌)也。敌,前境也。轻染诸尘,致三涂之报,故成大祸也。
侮敌则几亡吾卖。
几,尽也。宝则前章三宝也。舍慈而勇,谓之侮敌也。招于巨衅,故尽丧宝也。
第四明涉境运智,无出大慈。
故抗兵相若,则哀者胜。
若,当也。哀,慈也。抗,举也。言根尘相逼,举眼色等相当也。仍以大慈之心虚察前境,则能所两空,物我清净,故一切诸法,真成胜妙之境也。
吾言章第七十
吾言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正明接物运权,真空之道,故次此章即明所说之教,叹物不知。就此一章,文开二别:第一叹至教易知,而凡不能解。第二举圣人妙达,故外弊内明。
第一叹至教易知,而凡不能解。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吾言即前章是也。所学非学,此则易知也。行无行相,甚行也。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莫,无也。老君之言甚易知,甚易行,而天下众生昏迷愚钝,无能知至言虚妙,依教而行者也。
言有宗,事有君。
言,经教也。君,天子也。至言虽广,宗之者重玄;世事虽繁,统之者君主。举此皆要,以表易知。
夫唯无知,是以不吾知。
不吾知,犹不知吾也。唯彼众生无知顽钝,故不能知我之至言也。
知我者希。
凡情浮浅,蒙昧者多,体知圣教,甚自希少也。
则我者贵。
则,法也。依我经教则而行之,证于圣果,所以为贵也。
第二举圣人妙达,故外弊内明。
是以圣人披褐怀玉。
知于圣言,则于圣教,解行具足,故成圣人。褐是野人之服,玉是珍贵之宝。外迹同尘,披褐也。内心虚静,怀玉也。(怀玉也,)迹处俗恒真,披褐也,心虚凝而接物。
知不知章第七十一
知不知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明圣人知道,故外弊内明,故次此章明虽复能知而无知相。就此一章,义分二别:第一明迹本本迹,显救物随机。第二明寂应应寂,彰圣心无累。
第一明迹本本迹,显救物随机。
知不知,上。
至人妙契重玄,迹不乖本,洞忘虚远,知则无知,至本虚凝,故称为上。故《庄》云:子知子之不知耶?曰:吾恶乎知之?
不知知,病。
自本降迹,无知而知,涉事救苦,故称为病。
第二明寂应应寂,彰圣心无累。
是以圣人不病。
圣人能所两忘,境智双遣,玄鉴洞照,御气乘云,本迹虚夷,有何病累也?
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圣无知觉之疵,而凡有分别之病,所降迹同凡,说法演教,志存救溺,既而不病而病,病而不病,故云不病也。
民不畏威章第七十二
民不畏威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明圣心忘智,而能应物之病,故次此章即明治病之术、愈疾之方。就此一章,分为三别:第一明凡不畏威,必招恶报。第二劝处心宽裕,方会真源。第三举圣证成,示其取舍。
第一明凡不畏威,必招恶报。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威谓威刑,即所谓经戒科目是也。大威即三涂恶趣北都罗酆之刑法也。言凡夫不惮经戒,妄造诸恶者,则风刀大刑必将至也。
第二劝处心宽裕,方会真源。
无狭其所居,无厌其所生。
厌,舍也。狭,局也。居,安处也。所生,身也。言脩道行人必须处心无系,不得域情狭劣,厌离所生。何者?夫身虽处空,而是受道之器,不用躭爱,亦不可厌憎,故躭爱则滞于有为,厌憎则溺于空见。不躭不厌,处中而忘中,乃真学者也。
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唯彼所脩之境非空非有,故能脩之智亦不爱不憎,境智相符,是以不厌也。
第三举圣证成,示其取舍。
故圣人自知不自见。
智符道境,了达真源,故自知也。四大假合,坐忘听体,不自见也。
自爱不自贵。
保养真性,不轻染欲,自爱也。谦卑静退,先物后己,不自贵也。
故去彼取此。
去彼自见自贵,取此自知自爱,欲示物鉴戒,故寄去取为言也。
勇于章第七十三
勇于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明无知众生则不畏威,沦溺三涂,故次此章重明此人勇进有为,故归流生死。就此一章,义开三别:第一明凡圣二行,利害不同。第二明福善祸淫,出乎天理。第三结天网宽大,而报应无差。
第一明凡圣二行,利害不同。
勇于敢则煞,勇于不敢则活。
勇,猛进也。敢,果决也。煞,死灭也。活,长生也。言进心果决,贪于世事,则死灭也。若进心虚淡,不敢贪染,即长生也。
此两者,或利或害。
或,不定也。两谓敢与不敢也。言进心不敢,得长生,故利;进心贪染,归于死灭,故害。第二明福善祸淫,出乎天理。
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天然之理,福善祸淫。推穷报应,莫知其宰。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
自然之道,不与物争,而谦退卑己者,必获于胜善报也。
不言而善应。
福祸之报,其犹影响,不待言辞而善恶必应也。
不召而自来。
善恶报应,随其行业,不待呼召而必自来也。
不言而善谋。
谋,计数也。言幽冥之理无劳言说,而善能计算功过,毫分无失也。
第三结天网宽大,而报应无差。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恢恢,宽大也。网,宪法也。言天尊自然之网,甚自宽大而疏远,而业无大小,功过酬报,终无差失也。
民之死章第七十四
民之死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明众生不畏威刑,必遭天网,故次此章,明于天网自有冥司。就此一章,义开四别:第一明众生障重,不惧威刑。第二明为罪既深,必招苦报。第三明此报自有冥司。第四明强代冥司,反获其咎。
第一明众生障重,不惧威刑。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此斥凡情迷惑,染滞深重,贪逐前境,不惮死生,虽复经戒严明,曾无恐惧。故发奈何之叹,深哀痛之。
第二明为罪既深,必招苦报。
若使常不畏死,而为奇者,吾执得而煞之,孰敢?
贪欲之心,日生奇诈,坚执颠倒,遂以为常者,冥司捕获执煞之。风刀考楚,经文明证。若有性识之人,谁复敢造罪耶?
第三明此苦报,自有冥司。常有司煞者煞。此之刑网,自有宰牧,即三官九署、百廿曹及北都罗酆、泉曲之府,八难五若,各有司存。
第四明强代冥司,反获其咎。
夫代司煞者,是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希不伤其手。
众生造业,各招其报。刑辟苦楚,自有冥司。无识之人师心专辄,强代冥司而行诛戮,何异庸拙之士代匠运釿。夫拙士运釿,工非其任,岂惟所作不成,抑乃返伤其手。强代司煞,其义亦然,非徒滥识,翻获其衅也。
人飢章第七十五
人飢章所以次前章者,前章(正明众生为罪既深,必招苦报,故次此章,即)明所以获斯苦报,为躭着有为,故此章中具明有为之状。就此一章,义开三别:第一明众生所以无德,为躭染有为。第二明众生所以残年,为资生太甚。第三示忘生之美,以勗行人。
第一明众生所以无德,为躭染有为。
人之飢,以其上食税之多。
飢,谓内无德也。上,心也。心为五藏百行之主,故称为上也。税,聚敛也。食,滋味也。言行人所以不怀德者,为心缘前境,多贪滋味故也。
是以飢。
结前义也。
百姓之难治,以其上有为。
所以百行驰惊,纷然难理者,只为心躭有为。若无为,则行治也。是知万境唯在一心。
是以难治。
结前。
第二明众生所以残年,为资生太甚。
人之轻死,以其生生之厚。
行人所以不终天年而轻入死地者,以其迷情颠倒,不能悟达,不知物我俱幻,即生无生,既而多贪六尘,厚资四大故也。
是以轻死。
结前也。
第三示忘生之美,以勗行人。
夫唯无以生为生者,是贤于贵生。
贤,善也。玄悟之士非色灭空,嗒焉坐忘,而生无相,是膻臊荣利,厌哕风尘,故独不以生为生者,是善能摄卫贵生之人。
人之章第七十六
人之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明生生之人翻致轻死,忘生之者反获长生,故次此章即明柔弱之类必获长生,刚强之徒体归死灭。欲料简胜劣,所以次之。就此一章,义开三别:第一双举二喻,以况刚柔。第二合喻,辩其胜劣。第三法喻并陈,重给其义。
第一双举二喻,以况刚柔。
人之生柔弱,其死刚强。万物草木生之柔脆,其死枯槁。
言人生存有命,则枝节柔弱,及其死也,骨肉坚强。草木之类也,生时软脆,及其死也,条柯枯槁。所以生而柔者软者,和炁归也。死而坚强者,和气离也。举此有识为无识喻者,意存勗励行人,命去刚用柔也。
第二合喻,辩其胜劣。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徒,类也。是行刚强者乖于和理,故与死为胜生。行柔弱者,顺于和气,故与生为胜死。此合喻。
第三法喻两陈,重结其义。
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共。
兵谓三毒六兵也。言人纵恣六情,强暴前境,而贪取无厌者,必遭重殃大祸,故不胜也。譬树木麤强,故枝条共压其上,亦犹梁栋宏壮,故椽瓦共压其上也。
故坚强居下,柔弱处上。
坚强之木居下,柔弱之条处上,故知坚强之人居九幽之下,柔弱之士处三清之上也。
天之道章第七十七
天之道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正辩刚柔胜劣,以劝行人,故次此章明刚柔益损,以进脩学。就此章内,义分有三:第一起譬,略示高下。第二正说,广明损益。第三举圣,结成其义。
第一起譬,略示高下。
天之道,其犹张弓,高者抑之,下者举之。
犹,喻也,自然之道喻也。自然之道喻若张弓,举下使高,抑高令下,调适方可运箭。
第二正说,广明损益。
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
傲慢有余者必招损败,谦和不足者与其福善。天道如是,故似张弓也。
天之道,损有余补不足。
福善祸淫,自然之理。仍前生后,重出此文。
人道则不然,损不足奉有余。
人间世道好行浮伪,趋势竞利,违天背理,割损贫贱之不足,供奉富贵之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孰,谁也。谁能有余财德以施天下苍生乎?唯当怀道之人独能济物。故下文云圣人不积。而言奉者,示谦。
第三举圣,结成其义。是以圣人为而不恃,成功不处,其欲退贤。
体道圣人常善救物,虽复财德两施,而不恃其劳,有大至功,而成功不处者,意在麾谦退己,推功于物,韬光晦迹,不欲示见己之贤能也。
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 整理 佚名
2016-11-30
江海章第六十六
江海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正明玄德之人反俗顺道,故次此章广显顺道之行。就此一章,义开三别:第一举譬以表虚忘,第二法说用彰谦退,第三结叹柔弱之能。
第一举譬以表虚忘。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王,往也。百谷犹百川也。言江海所以为百川之所往者,以其善在下之地也。人能退身谦下、虚柔容物者,亦为苍生之所归也。
故能为百谷王。
此结成其义,故经云海为百川王也。
第二法说用彰谦退。
是以圣人言:欲上人,以其言下之;欲令一切众生居己之上,所以言说柔和,恒自谦下也。
欲先民,以其身后之。
欲令众生在己先度,所以退身居物之后。故经云:一切未得度,我不有望。前则处下而反高,此则守退而翻进也。
是以处上而民不重。
圣人恬漠无为,少私寡欲,故处民之上为君,而使民轻得薄赋,无重劳也。又解云:圣人恩覃于万物,故百姓戴荷而不辞。
处前而民不害。
处物之前而为君主,遂使民歌击攘,宇内清夷,利物弘多而无损害。又解云:圣德遐旷,百姓乐推,怀荷恩泽,岂敢伤害。
第三结叹柔弱之能。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无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所以百姓乐推在前不厌倦者,只为善能谦和,不与物争故也。既违顺平等,是非永息,谁复与不争者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也。
天下章第六十七
天下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正明善能谦下,翻得处高,故以此章旷辩功能,具陈三实。就此章内,义有五重:第一示不矜夸,故能高大。第二具陈三宝,令物归依。第三重叠三宝,叹其功用。第四明行乖三宝,沦溺死生。第五总叹大慈,功能胜妙。
第一示不矜夸,故能高大。
天下皆以我大,似不笑。言老君体达自然,妙果真极,故苍生莫不尊之为大圣也。何意得如此?只为接物谦和,不矜夸嗤笑也,故致然也。
夫唯大,故不笑。若笑救其小。
独由圣德高大,故不夸笑于物。若其夸笑,是群小也。河公本作肖商字,不肖犹不善,言众生不能履于善道者,皆为我大故也。独由骄慢我大,所以不善。若能履行善道者,久当卑小谦退也。
第二具陈三宝,令物依脩。
我有三宝,宝而持之。
老君所以圣德尊高,独不夸笑于物者,为归依三宝,宝重而守持之,故得然者也。
一曰慈。
愍念苍生,拔苦与乐,此道宝也。
二曰俭。
少欲知足,守分不贪,此经宝也。
三曰不为天下先。
谦撝柔弱,先物后己,退身度人,此师宝也。
第三重叠三宝,叹其功用。
夫慈,故能勇。
内韫大慈,外弘接物,所以勇入三界,俯救苍生也。
俭,故能广。
诸法虚幻,舍而不贪,俭素清高,故其德广大。
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只为勇救苍生,退身度物,故于三界外则独处玉京,为众圣之长;降世则位居九五,为神器之尊也。
第四明行乖三宝,沦溺死生。
今舍其慈且勇。
今舍去慈悲,好行刚强。
舍其俭且广。
弃其俭素而广贪于物。
舍其后且先。
忘退后之心,起趋先之行。
死矣。
总结上三舍,既行乖三宝,适沦溺三涂,故云死矣。
第五总结大慈,功能胜妙。
夫慈,以阵则胜。
以大慈之心临于战障,士卒感恩,所以胜捷。内解即是六根,兵马对于六尘,不为尘没,故获胜也。
以守则固。
用慈守卫,百姓同心,是以牢固。内解:以慈心自守虚清,则道心坚固,不可拔也。
天将救之,以慈卫之。天尊大道,救度行慈之人,还用慈悲俯相卫护也。故三宝之内,以慈为先;四等之中,则以慈为首。是知慈之为义,大矣哉也。
古之章第六十八
古之章所以次前者,前章其陈三宝,叹美大慈,故次此章即显能持三实之人,会于古之极道。就此一章,义开三别:(第一爰引古宝,以勗行人。第二略举三善,显其胜行。第三结成极道,叹美功能。)
第一爰引古宝,以勗行人。
古之善为士者不武。
言古昔善脩道之士,静退无为,不舍慈而武勇者。
第二略举三善,显其胜行。
善战不怒。
善达前境虚幻,故能制敌于未萌。妙体违顺两空,是以心无喜怒也。
善胜敌不争。
不为尘染,名曰胜敌。既无喜怒有者也,何争也?
善用人为下。
夫能行谦下者,必为物所归,故能役用于人也。
第三结成极道,叹美功能。
是谓不争之德。
不与物争,故能成己之德。此结善胜敌不争也。
是谓用人之力。
谦下雌柔,不用于物,物必归之而为己用。此结善用人为下也。
是谓配天古之极。
配,合也。天,自然。极,道果也。言善脩道之士,妙体真空,达于违顺,不与物争,故能合至理之自然,契古始之极道。此总结兵也。
用兵章第六十九
用兵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明守持三宝之人能会古之极道,故次此章即明此人双遣空有,不舍大慈。就此一章,义分四别:第一明接物运权,示根尘总幻。第二重辨前义,以显真空。第三明舍慈之人,轻敌失道。第四明涉境运智,无出大慈。
第一明接物运权,示根尘总幻。
用兵有言。
用兵谓用权智摄化苍生,亦是行人用六根涉于尘境。有言者,有用兵之法,主旨在下文也。
吾不敢为主而为客。
主,我身也,客,前敌也。根尘两空,物我俱幻,既无我身之能缘,亦无前尘之可染也。
不敢进寸而退尺。进,取也。退,舍也。寸少以况无,尺多以况有也。既而境智双遣,根尘两幻,体兹中一,离彼二偏,故有无为之可取,亦无有为之可舍。
第二重辩前义,以显真空。
是谓行无行,既遣荡有无,又洞忘境观,故以无行为行也。
攘无臂。
隳枝(肢)体,故无臂可攘。
执无兵。
离形去智,故无兵可用也。
仍无敌。
物境空幻,无敌可因。
第三明舍慈之人,轻敌失道。
祸莫大于侮敌。
侮,轻陵(凌)也。敌,前境也。轻染诸尘,致三涂之报,故成大祸也。
侮敌则几亡吾卖。
几,尽也。宝则前章三宝也。舍慈而勇,谓之侮敌也。招于巨衅,故尽丧宝也。
第四明涉境运智,无出大慈。
故抗兵相若,则哀者胜。
若,当也。哀,慈也。抗,举也。言根尘相逼,举眼色等相当也。仍以大慈之心虚察前境,则能所两空,物我清净,故一切诸法,真成胜妙之境也。
吾言章第七十
吾言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正明接物运权,真空之道,故次此章即明所说之教,叹物不知。就此一章,文开二别:第一叹至教易知,而凡不能解。第二举圣人妙达,故外弊内明。
第一叹至教易知,而凡不能解。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吾言即前章是也。所学非学,此则易知也。行无行相,甚行也。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莫,无也。老君之言甚易知,甚易行,而天下众生昏迷愚钝,无能知至言虚妙,依教而行者也。
言有宗,事有君。
言,经教也。君,天子也。至言虽广,宗之者重玄;世事虽繁,统之者君主。举此皆要,以表易知。
夫唯无知,是以不吾知。
不吾知,犹不知吾也。唯彼众生无知顽钝,故不能知我之至言也。
知我者希。
凡情浮浅,蒙昧者多,体知圣教,甚自希少也。
则我者贵。
则,法也。依我经教则而行之,证于圣果,所以为贵也。
第二举圣人妙达,故外弊内明。
是以圣人披褐怀玉。
知于圣言,则于圣教,解行具足,故成圣人。褐是野人之服,玉是珍贵之宝。外迹同尘,披褐也。内心虚静,怀玉也。(怀玉也,)迹处俗恒真,披褐也,心虚凝而接物。
知不知章第七十一
知不知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明圣人知道,故外弊内明,故次此章明虽复能知而无知相。就此一章,义分二别:第一明迹本本迹,显救物随机。第二明寂应应寂,彰圣心无累。
第一明迹本本迹,显救物随机。
知不知,上。
至人妙契重玄,迹不乖本,洞忘虚远,知则无知,至本虚凝,故称为上。故《庄》云:子知子之不知耶?曰:吾恶乎知之?
不知知,病。
自本降迹,无知而知,涉事救苦,故称为病。
第二明寂应应寂,彰圣心无累。
是以圣人不病。
圣人能所两忘,境智双遣,玄鉴洞照,御气乘云,本迹虚夷,有何病累也?
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圣无知觉之疵,而凡有分别之病,所降迹同凡,说法演教,志存救溺,既而不病而病,病而不病,故云不病也。
民不畏威章第七十二
民不畏威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明圣心忘智,而能应物之病,故次此章即明治病之术、愈疾之方。就此一章,分为三别:第一明凡不畏威,必招恶报。第二劝处心宽裕,方会真源。第三举圣证成,示其取舍。
第一明凡不畏威,必招恶报。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威谓威刑,即所谓经戒科目是也。大威即三涂恶趣北都罗酆之刑法也。言凡夫不惮经戒,妄造诸恶者,则风刀大刑必将至也。
第二劝处心宽裕,方会真源。
无狭其所居,无厌其所生。
厌,舍也。狭,局也。居,安处也。所生,身也。言脩道行人必须处心无系,不得域情狭劣,厌离所生。何者?夫身虽处空,而是受道之器,不用躭爱,亦不可厌憎,故躭爱则滞于有为,厌憎则溺于空见。不躭不厌,处中而忘中,乃真学者也。
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唯彼所脩之境非空非有,故能脩之智亦不爱不憎,境智相符,是以不厌也。
第三举圣证成,示其取舍。
故圣人自知不自见。
智符道境,了达真源,故自知也。四大假合,坐忘听体,不自见也。
自爱不自贵。
保养真性,不轻染欲,自爱也。谦卑静退,先物后己,不自贵也。
故去彼取此。
去彼自见自贵,取此自知自爱,欲示物鉴戒,故寄去取为言也。
勇于章第七十三
勇于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明无知众生则不畏威,沦溺三涂,故次此章重明此人勇进有为,故归流生死。就此一章,义开三别:第一明凡圣二行,利害不同。第二明福善祸淫,出乎天理。第三结天网宽大,而报应无差。
第一明凡圣二行,利害不同。
勇于敢则煞,勇于不敢则活。
勇,猛进也。敢,果决也。煞,死灭也。活,长生也。言进心果决,贪于世事,则死灭也。若进心虚淡,不敢贪染,即长生也。
此两者,或利或害。
或,不定也。两谓敢与不敢也。言进心不敢,得长生,故利;进心贪染,归于死灭,故害。第二明福善祸淫,出乎天理。
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天然之理,福善祸淫。推穷报应,莫知其宰。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
自然之道,不与物争,而谦退卑己者,必获于胜善报也。
不言而善应。
福祸之报,其犹影响,不待言辞而善恶必应也。
不召而自来。
善恶报应,随其行业,不待呼召而必自来也。
不言而善谋。
谋,计数也。言幽冥之理无劳言说,而善能计算功过,毫分无失也。
第三结天网宽大,而报应无差。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恢恢,宽大也。网,宪法也。言天尊自然之网,甚自宽大而疏远,而业无大小,功过酬报,终无差失也。
民之死章第七十四
民之死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明众生不畏威刑,必遭天网,故次此章,明于天网自有冥司。就此一章,义开四别:第一明众生障重,不惧威刑。第二明为罪既深,必招苦报。第三明此报自有冥司。第四明强代冥司,反获其咎。
第一明众生障重,不惧威刑。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此斥凡情迷惑,染滞深重,贪逐前境,不惮死生,虽复经戒严明,曾无恐惧。故发奈何之叹,深哀痛之。
第二明为罪既深,必招苦报。
若使常不畏死,而为奇者,吾执得而煞之,孰敢?
贪欲之心,日生奇诈,坚执颠倒,遂以为常者,冥司捕获执煞之。风刀考楚,经文明证。若有性识之人,谁复敢造罪耶?
第三明此苦报,自有冥司。常有司煞者煞。此之刑网,自有宰牧,即三官九署、百廿曹及北都罗酆、泉曲之府,八难五若,各有司存。
第四明强代冥司,反获其咎。
夫代司煞者,是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希不伤其手。
众生造业,各招其报。刑辟苦楚,自有冥司。无识之人师心专辄,强代冥司而行诛戮,何异庸拙之士代匠运釿。夫拙士运釿,工非其任,岂惟所作不成,抑乃返伤其手。强代司煞,其义亦然,非徒滥识,翻获其衅也。
人飢章第七十五
人飢章所以次前章者,前章(正明众生为罪既深,必招苦报,故次此章,即)明所以获斯苦报,为躭着有为,故此章中具明有为之状。就此一章,义开三别:第一明众生所以无德,为躭染有为。第二明众生所以残年,为资生太甚。第三示忘生之美,以勗行人。
第一明众生所以无德,为躭染有为。
人之飢,以其上食税之多。
飢,谓内无德也。上,心也。心为五藏百行之主,故称为上也。税,聚敛也。食,滋味也。言行人所以不怀德者,为心缘前境,多贪滋味故也。
是以飢。
结前义也。
百姓之难治,以其上有为。
所以百行驰惊,纷然难理者,只为心躭有为。若无为,则行治也。是知万境唯在一心。
是以难治。
结前。
第二明众生所以残年,为资生太甚。
人之轻死,以其生生之厚。
行人所以不终天年而轻入死地者,以其迷情颠倒,不能悟达,不知物我俱幻,即生无生,既而多贪六尘,厚资四大故也。
是以轻死。
结前也。
第三示忘生之美,以勗行人。
夫唯无以生为生者,是贤于贵生。
贤,善也。玄悟之士非色灭空,嗒焉坐忘,而生无相,是膻臊荣利,厌哕风尘,故独不以生为生者,是善能摄卫贵生之人。
人之章第七十六
人之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明生生之人翻致轻死,忘生之者反获长生,故次此章即明柔弱之类必获长生,刚强之徒体归死灭。欲料简胜劣,所以次之。就此一章,义开三别:第一双举二喻,以况刚柔。第二合喻,辩其胜劣。第三法喻并陈,重给其义。
第一双举二喻,以况刚柔。
人之生柔弱,其死刚强。万物草木生之柔脆,其死枯槁。
言人生存有命,则枝节柔弱,及其死也,骨肉坚强。草木之类也,生时软脆,及其死也,条柯枯槁。所以生而柔者软者,和炁归也。死而坚强者,和气离也。举此有识为无识喻者,意存勗励行人,命去刚用柔也。
第二合喻,辩其胜劣。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徒,类也。是行刚强者乖于和理,故与死为胜生。行柔弱者,顺于和气,故与生为胜死。此合喻。
第三法喻两陈,重结其义。
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共。
兵谓三毒六兵也。言人纵恣六情,强暴前境,而贪取无厌者,必遭重殃大祸,故不胜也。譬树木麤强,故枝条共压其上,亦犹梁栋宏壮,故椽瓦共压其上也。
故坚强居下,柔弱处上。
坚强之木居下,柔弱之条处上,故知坚强之人居九幽之下,柔弱之士处三清之上也。
天之道章第七十七
天之道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正辩刚柔胜劣,以劝行人,故次此章明刚柔益损,以进脩学。就此章内,义分有三:第一起譬,略示高下。第二正说,广明损益。第三举圣,结成其义。
第一起譬,略示高下。
天之道,其犹张弓,高者抑之,下者举之。
犹,喻也,自然之道喻也。自然之道喻若张弓,举下使高,抑高令下,调适方可运箭。
第二正说,广明损益。
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
傲慢有余者必招损败,谦和不足者与其福善。天道如是,故似张弓也。
天之道,损有余补不足。
福善祸淫,自然之理。仍前生后,重出此文。
人道则不然,损不足奉有余。
人间世道好行浮伪,趋势竞利,违天背理,割损贫贱之不足,供奉富贵之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孰,谁也。谁能有余财德以施天下苍生乎?唯当怀道之人独能济物。故下文云圣人不积。而言奉者,示谦。
第三举圣,结成其义。是以圣人为而不恃,成功不处,其欲退贤。
体道圣人常善救物,虽复财德两施,而不恃其劳,有大至功,而成功不处者,意在麾谦退己,推功于物,韬光晦迹,不欲示见己之贤能也。
最新
最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