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 整理佚名
2016-11-30
以政章第五十七
以政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明体道之人,天下之所尊,故次此章即明应为帝王,以示治化之方。就此章中,义开四别:第一明权实二智,用舍不同。第二明摄化苍生,莫先无事。第三假设疑问,广辩有为。第四援引圣人,显无为之美。
第一明权实二智,用舍不同。
以政治国。
以,用也。政,谓名教法律也。治,辑理也。夫圣人御世,接物随机,运权道以行兵,用实智以治国。此则偃武修文用实之时也。
以奇用兵。
奇,谲诈也。克定祸乱,应须用兵。兵不厌诈,必资奇谲。此则偃文修武用权之世也。
第二明摄化苍生,莫先无事。
以无事取天下。
文武之道,应物随时。譬彼蘧庐,方兹刍狗,执而不遣,更增其弊。未若无为无事,凝神姑射之中,不武不文,垂拱庙堂之上。以斯化物,物无疵疠。用此治民,民歌击壤。摄取之妙,其在兹乎?
第三假设疑问,广辩有为。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以此。
教主假设云:我何以知摄化天下,必须无事乎?用此。下文观之则知之也。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忌讳,犹禁制也。刑法严酷,罹罪者众,民不安业,所以弥贫。治身者不能率性任真,而笃于禁忌,内无道德,故弥贫也。此一句解以政。
民多利器,国家滋昏。
利器,干戈也。滋,甚也。昏乱之世,不崇文德,唯事戈矛,伤害既多,荒乱日甚。治身者锐情贪欲,心丧神昏。此一句解用兵也。
民多知巧,奇物滋起。
知巧谓机心也。奇物谓战具也。言在上好武,下必顺之,故各起异端,竞献知巧,野战攻城,机械非一,多呈奇物,以取洪勋。治身者,多知巧诈,贪取前境,分别之心,日益其弊。此一句重释用兵。
法物滋彰,盗贼多有。
法物犹法令。言刑名彰着,法令滋繁,有布凝脂,无开三面,不堪苛虐,逃窜者多,因生滥窃,盗贼斯起。所谓政之愈巧,避之愈密。此一句重释以政。
第四援引圣人,显无为之美。
故圣人云:我无为民自化。
主上虚淡无为,下民自化,改恶从善。老君自是圣人,撝谦托诸他圣。故《庄子》云寓言十九也。
我无事民自富。
心既无为,迹又无事,四民各业,六合同欢,轻徭薄赋,不富何为?
我好静民自正。
在上好静,不扰于民,民禀淳风,自归正道。
我无欲民自朴。
君上寡欲少私,清廉洁素,则百姓知足守分,归于淳朴也。自圣人以下数句,并释无事取天下之义。
其政章第五十八
其政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明有道之君无为而治,无道之主法令滋繁,故次此章广辩有道之治闷闷,无道之化察察,义味相接,所以次之。就此一章,分为四别:第一明宽急二治,损益不同。第二明祸福两徒,倚伏无定。第三叹凡迷日久,非适今生。第四显圣人忘功,韬光匿曜。
第一明宽急二治,损益不同。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
闷闷,宽裕也。淳淳,质朴也。言君上无为,布政宽裕,下民从化,皆多淳朴也。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察察,严速也。缺缺,零落也。上好有为,为政迫边,民遭其暴,故多零落也。夫治身者亦宜虚忘宽筒,不得执心急速也。
第二明祸福两徒,倚伏无定。
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
倚,因也。伏,匿也。言闷闷则致福,察察则招祸。此之二事,近由一心。福则倚在祸中,祸则伏在福,内,其则不远也。
孰知其极?其无正。
孰,谁也。言祸福之征起乎善恶,业既不定,报亦随之。所以轮转三罗,回还六道,千变万化,谁知其极乎?唯上士达人,忘我济物,体兹正道,悟彼重玄,不为善恶之因,故无祸福之报。《庄子》云:祸亦不至,福亦不来,祸福无有,恶有人文?今所以轮转无极者,为其不怀正道故也。
第三叹凡迷日久,非适今生。
正复为奇。
奇,虚诈也。假使有心学于正道者,则执正为正,未解忘遣,不与实性相应,故为虚诈也。
善复为祅。
纵为善者,犹执名言,既乖正理,适为祅孽。故《庄子》云:为声为名,为祅为孽。
人之迷,其日固久。
言凡鄙之人所以为祅为奇者,以其愚痴迷惑故也。此之迷惑,其日固久,抑乃无始,岂曰今生?《西升经》云:如是迷来久。
第四显圣人忘功,韬光匿曜。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
圣人体道方正,轨则苍生,随机引诱,因循任物,终不宰割,使从己也。此则举圣戒凡,令其修学。
廉而不秽。
妙体物境空幻,无可贪取,非关卓尔清廉,避世之秽害也。斯则净秽双遣,贪廉两忘,不廉而廉,秽而不秽。故《庄子》云:大廉不慊。又云:廉清不信。
宜而不肆。
肆,申也。素质雅正,起无邪谄,而曲从于物,不申己宜。故前章云大直若屈也。
光而不耀。
智慧光明,无幽不照,而韬光晦迹,不炫于物,忘其照也。《庄子》云:滑疑之耀,圣人图而域之也。
治人章第五十九
治人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正明用道而治,以致淳和,故次此章重明治人事天,无过用道。就此章内,文有四重:第一明摄化苍生,莫先用道。第二明虽复用道,必须积行累功。第三明积行累功可为化主。第四明深根宁极,久视长存。
第一明摄化苍生,莫先用道。
治人事天莫若式。
天,自然也。式,法也。莫若,犹无过也。言上合天道,下化黎元者,无过用无为之法也。
夫唯式,是以早伏。
叹此无为之法,独能自利利他,用之治身则制诸魔试,用之治国则远荒归伏。
第二明虽复用道,必须积行累功。
早伏谓之重积德。
重,深重也。积,累积也。言欲内制魔试,外伏遐蕃者,必须积累功行,其德深重,方可远伏也。
重积德,则无不克。
克,胜也,亦言得也。言累积功行,其德深重。自利利他,无所丧失。内外制伏,无不获胜也。
无不克,莫知其极。
能所相应,理无不契。道深功远,莫能知其穷极者也。第三明积行累功可为化主。
能知其极,可以有国。
既理无不契,深远无极,故可以有国莅民,为王侯化主也。
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既为帝王国主,慈育苍生,视物如子,故云之母。德行虽高,功成不处,无为虚淡,故可长久。
第四明深根宁极,久视长存。
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
根,本也。蒂,迹也。根能生蒂,以譬本能生迹。迹而本,曰深根。本而迹,曰固蒂。夫根不深,则倾危;蒂不固,则零落。只为根深,所以长生;蒂固,所以久视。此明有国圣人,本迹俱妙,故《经》云长生久视之道。视,明照也。
治大国章第六十
治大国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正明积行累功可为化主,故次此章,即显化主,用道无为。就此一章,分为三别:第一举譬明用道之能,第二正说示降伏魔试,第三明幽显守分,德惠相归。第一举譬明用道之能。
治大国,若烹小腥。
烹,煮也。腥,鱼也。河公作鲜字,亦鱼也。言煮小鱼,挠之则糜烂,任置即自全。喻治国无为即太平,躁动即荒乱。
第二正明说,示降伏魔试。
以道在天下,其鬼不神。
在,临也。言用正临于天下者,使邪魅之鬼不复能为妖孽之患。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
神,灵验也。非此鬼无灵验,但福祐于人,不损伤于物也。治身者,鬼以谄曲为义,即是扰动邪淫心也。言以正道治身,谄魅之心不能伤于正行,从心使动,即为真照,故不伤人也。
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之不伤人。
诸本皆作亦字,唯张系天(师)及陆先生本作之字。然之亦二字相似,写者误作亦字,今用之为是。言非此鬼之不伤物,但为人以道在位,能制伏耶(邪)恶,故鬼不复伤害于人。力在圣治,故云圣人之不伤人也。治身者,非动心不能伤行,为以圣智制伏,故虽动而不伤寂也。
第三明幽显守分,德慧相归。
夫两不相伤,故得交归。
两谓鬼处于阴,人处于阳。幽显得所,不相损害,既而各守其分,两无雠阋,遂乃人施德于鬼,鬼恩惠于人。恩惠往来,故交相归附也。治身者摄动归寂,以成己行,从寂起动,以应苍生,动不乖寂,故无伤害,所以内外两行交归于己也。既即动即寂,何所摄耶?今明不摄而摄,不诳而诳,诳而应者也。
大国章第六十一
大国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明用道无为,而能降伏魔试,故次此章即明用道接物,守静谦和。就此一章,义开三别:第一明接物谦和,以静摄躁。第二明小大守分,各用雌柔。第三示高者抑之,以息夸企。
第一显接物谦和,以静摄躁。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郊。
大国即万乘之邦。郊,墎外也。之,往也。言大国即虚容,譬于江海。江海处众流之下,故百川竞注。大国用道谦柔,故万邦归往,朝宗慕义,满于郊墎也。本亦作交字者,言大国行谦,故与小国交会也。
天下之郊,牝常以静胜牡。
天下之郊,叠前生后也。牝,雌静也。牡,雄躁也。言大国所以能令诸国款附而交会者,当用谦和雌静,故能胜于雄躁也。若用刚躁,则不能致也。是知治身治国,莫不以柔顺为先也。
第二明大小守分,各用雌柔。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
以,用也。下,谦逊也。取,摄化也。言圣人君临大国,善用谦柔,故能摄化万邦,遐迩款附,重驿来贡,不亦宜乎也。
小国以下大国,则聚大国。
小国自知卑下,守分雌柔,聚于大国之中,钦风慕义也。
故或下而取,或下而聚。
或,不定也。言小国用柔,故聚于大国;大国用下,故取得万国之欢心。用下则同,取则斯别,故言或也。
夫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
大国所以用谦者,更无余意,不过欲兼爱畜养。小国用柔者,亦无余心,不过欲入大国之中,慕德接事。
第三明高者抑之,以自心夸企。
夫两者各得其所欲,故大者宜为下。
两者谓大小二国,兼畜入事,各遂其心。虽复大小俱用柔和,而宜偏行谦下,何者?夫物必以大轻小,未尝以小凌大,故令大者为下,此则高者抑之之义者也。
道者章第六十二
道者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正明守静谦和,接物明道,故次以此章,即显道体冲奥,令物归依。就此一章,义开四别:第一显道能包容,劝物珍重。第二明不弃愚鄙,但布大慈。第三料简利害,以明胜负。第四假设疑问,叹道功能。
第一显道能包容,劝物珍重。
道者,万物之奥。
道者,虚通之妙理,众生之正性也。奥,深密也,亦藏府也。言生成万有,囊括百灵,大无不包,故为物府藏也。
善人之宝。
脩道善人,达见真性,得玄珠于赤水,故能宝而贵之也。
不善人所不保。
保,守持也。流俗之人躭滞物境,性情浮竞,岂能守持。
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
不善之人心行浇薄,言多佞美,好为饰辞,犹如市井更相觅利,又不能柔弱虚谦,后身先物,方自尊高己行,加凌于人。不善之徒,言行如是,其于道也,不亦远乎也。
第二明不弃愚鄙,恒布大慈。
人之不善,奚弃之有?
奚,何也。言圣道冥通,救物弘善,纵使众生不善,何有弃心?明慈悲覆被,接济无遗也。
故立天子,置三公。
帝王,所以上象三清而置僚署者也。
第三料简利害,以明胜负。
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拱壁,即拱把之璧,圆全大璧也。驷马,一乘车也。古者名士必先赍拱璧,后遣驷马也。言纵有全璧富贵荣华,亦不如无为坐忘,进倚此道。何者?夫脩道所以长生,富贵适为大患。故广成子云:人生在世,如云翔空,气蔼俄尔。以此格量,不如远矣也。
第四假设疑问,叹道功能。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日求以得,有罪以免,故为天下贵。
言曩昔圣人所以珍贵此道者,何也?只为不经一日求之则得。此言悟者目击道存,迷者累劫不会也。假使无始以来生死罪谴一得还源,可以顿免,有此神力,不可思宜,故为天下人间之所尊贵者也。
为无为章第六十三
为无为章所以次前者,前章劝物归依,有罪以免,故次此章而显归依之术,免罪之方。就此一章,义开三别:第一明动不乖寂,是归依之方。第二明制伏初心,是免罪之术。第三戒凡举圣,以勗行人。
第一明动不乖寂,是归依之方。
为无为。
妙契心源,不失真照。照达有为,即无为也。故无为即为,为即无为也。
事无事。
事者,色声物境,一切诸事也。妙体真宗,照不乖寂,虽涉事有,而即有体空,内则虽照而无心,外则虽涉而无事也。
味无味。
味者,染着之谓也。根尘两空,境智双寂,虽复取染而无滞也。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怨,罪对也。报,酬偿也。言无始以来,大小之罪,多少之业,今无减除,顿偿使了者,必须用前为、事、味等三种德心观之,则三世皆空,万法虚静,物我冥一,何对之有?故前章云有罪以免,即斯之谓。
第二明制伏初心,是免罪之术。
图难于易。
图,谓度也。难,罪报也。易,初心也。言欲谋图遣却恶道之艰难者,必须观察初心。心既无作,则无报也。
为大于细。
细,小也。为巨衅者,本乎微小。此明欲灭恶果,先须遣因也。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大事必作于小。
作,起也。夫天下艰难罪报,必起自易心。言一念初心,造业甚易也。故重考大殃,必起于小,从微至着,渐成巨累。所以欲除恶报,先制初心。
第三,戒凡举圣,以勗行人。
轻诺必寡信。
此起喻也。诺,然许也。寡,少也。夫轻易许诺于人者,必少有信实也,故后信始寡信之贵也。
多易必多难。
此合喻也。夫轻易然许,必寡信之责,亦犹轻易为罪,必招八难之殃。故脩道之夫应须凝重,不可轻率也。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
犹,尚也。体道圣人实无难易,而尚难罪不为,故无艰难之责,况在凡俗而纵情乎?此举圣戒凡也。故郭注《庄》云:圣人虽入火不热,而未赏蹈火。又云远火非逃热,即斯义也。
其安章第六十四
其安章所以次前者,前章虽明灭罪之术,于行未圆,故次此章重显其义。就此章内,义开四别:第一法说,令制伏初心。第二举喻,明罪从微起。第三明众生迷执,乖理丧真。第四引圣证成,示其学趣。
第一法说,令制伏初心。
其安易持。
安,静也。持,守也。言行人灵府寂泊,未起攀缘,如此之时,甚易脩守。
其未兆易谋。
兆,状也。谋,图也。其次虽起心缘取,而于境未有形状,即宜摄心归静,于业未成,故易谋虑也。
其脆易破。
其微易散。脆,虚软也,犹如果蓏结实未坚,虚脆易破。初心起染,亦复如是,结业微浅,故易除散也。
为之于未有。
为,脩学也。言行人脩守,当在未有缘染之时。此解其安易持。
治之于未乱。
乱者,谓结业已成,为业所牵,精神昏乱也。今明心虽起染,于境未见,当尔之时,易为治理。此解其未兆易谋也。
第二举喻,明罪从微起。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夫百围之木,生于豪(毫)微,喻三涂重衅,元乎一心。以木为喻者,言木从小至大,遂能障弊日光,譬染心从微至着,亦能覆盖真性也。若推此树,起自虚无,即空而言,树亦非有,为四尘不成故也。烦恼为义,亦起自虚无,即空而言,亦非有也。
九重之台,起于累土。
重,犹级也。言九级之台起乎一匮之土。喻九夜之祸起于一念染心。勗诸学者深宜戒慎。
而百仞之高,起于足下。
七尺曰仞。涉百仞之高岑,发自初步;履八门之苦难,起自染心。前寄九重,明结业已成;此托百仞仿,况方造未息也。
第三明众生迷执,乖理丧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至道虚玄,无为无执。凡情颠倒,有执有为。为即危亡,故言败之。执乖实当,故言失之也。
第四引圣证成,示其学趣。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圣人体道无为,故不隳败。虚忘不执,故不丧真也。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几,近也。凡人从于有为之务,执心躁竞,分别取舍,曾无远见,每欲近成,有始无卒,故多败也。《书》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此戒慎学人,令道心坚固,始终若一,岂有败乎。六度之中,终当第四也。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备众人之所过。
圣人虚照自天,不同凡智,了知诸境空幻,不见可欲之物,故于欲中即不见欲相,何玉帛之可贵乎?又达真假无差,故能忘学。学即不学,不学即学,学不见学,学真学故,学无所学,乃能明自然。备,防也。众人执滞有为,不能忘学,故说学者,以防众生之过患也。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辅,助也,导也。言一切众生皆禀自然正性,迷惑妄执,丧道乖真,圣人欲持学不学之方,引导令其归本。但圣人穷理尽性,亦无为无不为也。今言圣人不为者,示欲辅导群生复彼自然之性,故言不敢为也。
古之章第六十五
古之章所以次前者,前章举圣人忘学而辅导众生,故次此章即显忘学之人济物之行。就此章内,义分有三:第一引古证今,用遣分别。第二料简胜劣,以为楷模。第三反俗合真,示其妙趣。
第一引古证今,以遣分别。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民。为道,犹脩道也。言古昔善脩道之夫实智内明,无幽不烛,外若愚昧,不曜于人。闭智塞聪,韬光晦迹也。
民之难治,以其多智。
治,理也。智,分别也。言众生所以难理者,为心多分别,不能虚忘,故难化也。
第二料简胜劣,以为楷模。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德。
若用明察俗智以治物者,既乖淳和,又同贼害。而无欲无为,至虚至静,忘心遣智,尸居玄默,以斯驭世者,其唯上德乎?以此格量,胜劣可见。治国既尔,身亦宜然。
知此两者亦楷式。
两者谓前文智与不智也。能知用智为贼,不智为德者,则为脩身之楷模,治国之洪范也。
常知楷式,是谓玄德。
常知无分别为治身之楷式者,可谓深玄之大德也。
第三反俗合真,示其妙趣。
玄德深远,与物反。
冥真契道谓之玄德,穷源极际谓之深远。深远之智乖于俗,故与物反也。
然后乃至大顺。
顺有两种,一顺于理,二顺于俗。顺理则契于妙本,顺俗则同尘降迹。问曰:前言反俗,后言顺俗,前反后顺,文岂类乎?答曰:前言反者,此明不反而反。后言顺者,亦不顺而顺。不顺而顺,顺不乖反,不反而反,反不乖顺,亦何所嫌耶?曰:《经》称大顺,顺亦有大小乎?答曰:夫以顺对违,虽顺而小。今不顺不违,而违而顺,顺不异违,违不乖顺,所以出处嘿语,唯道是从。和光同尘,而恒顺于理,不问顺与不顺,不顺与顺,一时皆顺,是故无顺无不顺,亦不无顺而能顺,不顺乃至非不顺,故名为大顺。
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 整理 佚名
2016-11-30
以政章第五十七
以政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明体道之人,天下之所尊,故次此章即明应为帝王,以示治化之方。就此章中,义开四别:第一明权实二智,用舍不同。第二明摄化苍生,莫先无事。第三假设疑问,广辩有为。第四援引圣人,显无为之美。
第一明权实二智,用舍不同。
以政治国。
以,用也。政,谓名教法律也。治,辑理也。夫圣人御世,接物随机,运权道以行兵,用实智以治国。此则偃武修文用实之时也。
以奇用兵。
奇,谲诈也。克定祸乱,应须用兵。兵不厌诈,必资奇谲。此则偃文修武用权之世也。
第二明摄化苍生,莫先无事。
以无事取天下。
文武之道,应物随时。譬彼蘧庐,方兹刍狗,执而不遣,更增其弊。未若无为无事,凝神姑射之中,不武不文,垂拱庙堂之上。以斯化物,物无疵疠。用此治民,民歌击壤。摄取之妙,其在兹乎?
第三假设疑问,广辩有为。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以此。
教主假设云:我何以知摄化天下,必须无事乎?用此。下文观之则知之也。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忌讳,犹禁制也。刑法严酷,罹罪者众,民不安业,所以弥贫。治身者不能率性任真,而笃于禁忌,内无道德,故弥贫也。此一句解以政。
民多利器,国家滋昏。
利器,干戈也。滋,甚也。昏乱之世,不崇文德,唯事戈矛,伤害既多,荒乱日甚。治身者锐情贪欲,心丧神昏。此一句解用兵也。
民多知巧,奇物滋起。
知巧谓机心也。奇物谓战具也。言在上好武,下必顺之,故各起异端,竞献知巧,野战攻城,机械非一,多呈奇物,以取洪勋。治身者,多知巧诈,贪取前境,分别之心,日益其弊。此一句重释用兵。
法物滋彰,盗贼多有。
法物犹法令。言刑名彰着,法令滋繁,有布凝脂,无开三面,不堪苛虐,逃窜者多,因生滥窃,盗贼斯起。所谓政之愈巧,避之愈密。此一句重释以政。
第四援引圣人,显无为之美。
故圣人云:我无为民自化。
主上虚淡无为,下民自化,改恶从善。老君自是圣人,撝谦托诸他圣。故《庄子》云寓言十九也。
我无事民自富。
心既无为,迹又无事,四民各业,六合同欢,轻徭薄赋,不富何为?
我好静民自正。
在上好静,不扰于民,民禀淳风,自归正道。
我无欲民自朴。
君上寡欲少私,清廉洁素,则百姓知足守分,归于淳朴也。自圣人以下数句,并释无事取天下之义。
其政章第五十八
其政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明有道之君无为而治,无道之主法令滋繁,故次此章广辩有道之治闷闷,无道之化察察,义味相接,所以次之。就此一章,分为四别:第一明宽急二治,损益不同。第二明祸福两徒,倚伏无定。第三叹凡迷日久,非适今生。第四显圣人忘功,韬光匿曜。
第一明宽急二治,损益不同。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
闷闷,宽裕也。淳淳,质朴也。言君上无为,布政宽裕,下民从化,皆多淳朴也。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察察,严速也。缺缺,零落也。上好有为,为政迫边,民遭其暴,故多零落也。夫治身者亦宜虚忘宽筒,不得执心急速也。
第二明祸福两徒,倚伏无定。
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
倚,因也。伏,匿也。言闷闷则致福,察察则招祸。此之二事,近由一心。福则倚在祸中,祸则伏在福,内,其则不远也。
孰知其极?其无正。
孰,谁也。言祸福之征起乎善恶,业既不定,报亦随之。所以轮转三罗,回还六道,千变万化,谁知其极乎?唯上士达人,忘我济物,体兹正道,悟彼重玄,不为善恶之因,故无祸福之报。《庄子》云:祸亦不至,福亦不来,祸福无有,恶有人文?今所以轮转无极者,为其不怀正道故也。
第三叹凡迷日久,非适今生。
正复为奇。
奇,虚诈也。假使有心学于正道者,则执正为正,未解忘遣,不与实性相应,故为虚诈也。
善复为祅。
纵为善者,犹执名言,既乖正理,适为祅孽。故《庄子》云:为声为名,为祅为孽。
人之迷,其日固久。
言凡鄙之人所以为祅为奇者,以其愚痴迷惑故也。此之迷惑,其日固久,抑乃无始,岂曰今生?《西升经》云:如是迷来久。
第四显圣人忘功,韬光匿曜。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
圣人体道方正,轨则苍生,随机引诱,因循任物,终不宰割,使从己也。此则举圣戒凡,令其修学。
廉而不秽。
妙体物境空幻,无可贪取,非关卓尔清廉,避世之秽害也。斯则净秽双遣,贪廉两忘,不廉而廉,秽而不秽。故《庄子》云:大廉不慊。又云:廉清不信。
宜而不肆。
肆,申也。素质雅正,起无邪谄,而曲从于物,不申己宜。故前章云大直若屈也。
光而不耀。
智慧光明,无幽不照,而韬光晦迹,不炫于物,忘其照也。《庄子》云:滑疑之耀,圣人图而域之也。
治人章第五十九
治人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正明用道而治,以致淳和,故次此章重明治人事天,无过用道。就此章内,文有四重:第一明摄化苍生,莫先用道。第二明虽复用道,必须积行累功。第三明积行累功可为化主。第四明深根宁极,久视长存。
第一明摄化苍生,莫先用道。
治人事天莫若式。
天,自然也。式,法也。莫若,犹无过也。言上合天道,下化黎元者,无过用无为之法也。
夫唯式,是以早伏。
叹此无为之法,独能自利利他,用之治身则制诸魔试,用之治国则远荒归伏。
第二明虽复用道,必须积行累功。
早伏谓之重积德。
重,深重也。积,累积也。言欲内制魔试,外伏遐蕃者,必须积累功行,其德深重,方可远伏也。
重积德,则无不克。
克,胜也,亦言得也。言累积功行,其德深重。自利利他,无所丧失。内外制伏,无不获胜也。
无不克,莫知其极。
能所相应,理无不契。道深功远,莫能知其穷极者也。第三明积行累功可为化主。
能知其极,可以有国。
既理无不契,深远无极,故可以有国莅民,为王侯化主也。
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既为帝王国主,慈育苍生,视物如子,故云之母。德行虽高,功成不处,无为虚淡,故可长久。
第四明深根宁极,久视长存。
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
根,本也。蒂,迹也。根能生蒂,以譬本能生迹。迹而本,曰深根。本而迹,曰固蒂。夫根不深,则倾危;蒂不固,则零落。只为根深,所以长生;蒂固,所以久视。此明有国圣人,本迹俱妙,故《经》云长生久视之道。视,明照也。
治大国章第六十
治大国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正明积行累功可为化主,故次此章,即显化主,用道无为。就此一章,分为三别:第一举譬明用道之能,第二正说示降伏魔试,第三明幽显守分,德惠相归。第一举譬明用道之能。
治大国,若烹小腥。
烹,煮也。腥,鱼也。河公作鲜字,亦鱼也。言煮小鱼,挠之则糜烂,任置即自全。喻治国无为即太平,躁动即荒乱。
第二正明说,示降伏魔试。
以道在天下,其鬼不神。
在,临也。言用正临于天下者,使邪魅之鬼不复能为妖孽之患。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
神,灵验也。非此鬼无灵验,但福祐于人,不损伤于物也。治身者,鬼以谄曲为义,即是扰动邪淫心也。言以正道治身,谄魅之心不能伤于正行,从心使动,即为真照,故不伤人也。
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之不伤人。
诸本皆作亦字,唯张系天(师)及陆先生本作之字。然之亦二字相似,写者误作亦字,今用之为是。言非此鬼之不伤物,但为人以道在位,能制伏耶(邪)恶,故鬼不复伤害于人。力在圣治,故云圣人之不伤人也。治身者,非动心不能伤行,为以圣智制伏,故虽动而不伤寂也。
第三明幽显守分,德慧相归。
夫两不相伤,故得交归。
两谓鬼处于阴,人处于阳。幽显得所,不相损害,既而各守其分,两无雠阋,遂乃人施德于鬼,鬼恩惠于人。恩惠往来,故交相归附也。治身者摄动归寂,以成己行,从寂起动,以应苍生,动不乖寂,故无伤害,所以内外两行交归于己也。既即动即寂,何所摄耶?今明不摄而摄,不诳而诳,诳而应者也。
大国章第六十一
大国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明用道无为,而能降伏魔试,故次此章即明用道接物,守静谦和。就此一章,义开三别:第一明接物谦和,以静摄躁。第二明小大守分,各用雌柔。第三示高者抑之,以息夸企。
第一显接物谦和,以静摄躁。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郊。
大国即万乘之邦。郊,墎外也。之,往也。言大国即虚容,譬于江海。江海处众流之下,故百川竞注。大国用道谦柔,故万邦归往,朝宗慕义,满于郊墎也。本亦作交字者,言大国行谦,故与小国交会也。
天下之郊,牝常以静胜牡。
天下之郊,叠前生后也。牝,雌静也。牡,雄躁也。言大国所以能令诸国款附而交会者,当用谦和雌静,故能胜于雄躁也。若用刚躁,则不能致也。是知治身治国,莫不以柔顺为先也。
第二明大小守分,各用雌柔。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
以,用也。下,谦逊也。取,摄化也。言圣人君临大国,善用谦柔,故能摄化万邦,遐迩款附,重驿来贡,不亦宜乎也。
小国以下大国,则聚大国。
小国自知卑下,守分雌柔,聚于大国之中,钦风慕义也。
故或下而取,或下而聚。
或,不定也。言小国用柔,故聚于大国;大国用下,故取得万国之欢心。用下则同,取则斯别,故言或也。
夫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
大国所以用谦者,更无余意,不过欲兼爱畜养。小国用柔者,亦无余心,不过欲入大国之中,慕德接事。
第三明高者抑之,以自心夸企。
夫两者各得其所欲,故大者宜为下。
两者谓大小二国,兼畜入事,各遂其心。虽复大小俱用柔和,而宜偏行谦下,何者?夫物必以大轻小,未尝以小凌大,故令大者为下,此则高者抑之之义者也。
道者章第六十二
道者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正明守静谦和,接物明道,故次以此章,即显道体冲奥,令物归依。就此一章,义开四别:第一显道能包容,劝物珍重。第二明不弃愚鄙,但布大慈。第三料简利害,以明胜负。第四假设疑问,叹道功能。
第一显道能包容,劝物珍重。
道者,万物之奥。
道者,虚通之妙理,众生之正性也。奥,深密也,亦藏府也。言生成万有,囊括百灵,大无不包,故为物府藏也。
善人之宝。
脩道善人,达见真性,得玄珠于赤水,故能宝而贵之也。
不善人所不保。
保,守持也。流俗之人躭滞物境,性情浮竞,岂能守持。
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
不善之人心行浇薄,言多佞美,好为饰辞,犹如市井更相觅利,又不能柔弱虚谦,后身先物,方自尊高己行,加凌于人。不善之徒,言行如是,其于道也,不亦远乎也。
第二明不弃愚鄙,恒布大慈。
人之不善,奚弃之有?
奚,何也。言圣道冥通,救物弘善,纵使众生不善,何有弃心?明慈悲覆被,接济无遗也。
故立天子,置三公。
帝王,所以上象三清而置僚署者也。
第三料简利害,以明胜负。
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拱壁,即拱把之璧,圆全大璧也。驷马,一乘车也。古者名士必先赍拱璧,后遣驷马也。言纵有全璧富贵荣华,亦不如无为坐忘,进倚此道。何者?夫脩道所以长生,富贵适为大患。故广成子云:人生在世,如云翔空,气蔼俄尔。以此格量,不如远矣也。
第四假设疑问,叹道功能。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日求以得,有罪以免,故为天下贵。
言曩昔圣人所以珍贵此道者,何也?只为不经一日求之则得。此言悟者目击道存,迷者累劫不会也。假使无始以来生死罪谴一得还源,可以顿免,有此神力,不可思宜,故为天下人间之所尊贵者也。
为无为章第六十三
为无为章所以次前者,前章劝物归依,有罪以免,故次此章而显归依之术,免罪之方。就此一章,义开三别:第一明动不乖寂,是归依之方。第二明制伏初心,是免罪之术。第三戒凡举圣,以勗行人。
第一明动不乖寂,是归依之方。
为无为。
妙契心源,不失真照。照达有为,即无为也。故无为即为,为即无为也。
事无事。
事者,色声物境,一切诸事也。妙体真宗,照不乖寂,虽涉事有,而即有体空,内则虽照而无心,外则虽涉而无事也。
味无味。
味者,染着之谓也。根尘两空,境智双寂,虽复取染而无滞也。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怨,罪对也。报,酬偿也。言无始以来,大小之罪,多少之业,今无减除,顿偿使了者,必须用前为、事、味等三种德心观之,则三世皆空,万法虚静,物我冥一,何对之有?故前章云有罪以免,即斯之谓。
第二明制伏初心,是免罪之术。
图难于易。
图,谓度也。难,罪报也。易,初心也。言欲谋图遣却恶道之艰难者,必须观察初心。心既无作,则无报也。
为大于细。
细,小也。为巨衅者,本乎微小。此明欲灭恶果,先须遣因也。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大事必作于小。
作,起也。夫天下艰难罪报,必起自易心。言一念初心,造业甚易也。故重考大殃,必起于小,从微至着,渐成巨累。所以欲除恶报,先制初心。
第三,戒凡举圣,以勗行人。
轻诺必寡信。
此起喻也。诺,然许也。寡,少也。夫轻易许诺于人者,必少有信实也,故后信始寡信之贵也。
多易必多难。
此合喻也。夫轻易然许,必寡信之责,亦犹轻易为罪,必招八难之殃。故脩道之夫应须凝重,不可轻率也。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
犹,尚也。体道圣人实无难易,而尚难罪不为,故无艰难之责,况在凡俗而纵情乎?此举圣戒凡也。故郭注《庄》云:圣人虽入火不热,而未赏蹈火。又云远火非逃热,即斯义也。
其安章第六十四
其安章所以次前者,前章虽明灭罪之术,于行未圆,故次此章重显其义。就此章内,义开四别:第一法说,令制伏初心。第二举喻,明罪从微起。第三明众生迷执,乖理丧真。第四引圣证成,示其学趣。
第一法说,令制伏初心。
其安易持。
安,静也。持,守也。言行人灵府寂泊,未起攀缘,如此之时,甚易脩守。
其未兆易谋。
兆,状也。谋,图也。其次虽起心缘取,而于境未有形状,即宜摄心归静,于业未成,故易谋虑也。
其脆易破。
其微易散。脆,虚软也,犹如果蓏结实未坚,虚脆易破。初心起染,亦复如是,结业微浅,故易除散也。
为之于未有。
为,脩学也。言行人脩守,当在未有缘染之时。此解其安易持。
治之于未乱。
乱者,谓结业已成,为业所牵,精神昏乱也。今明心虽起染,于境未见,当尔之时,易为治理。此解其未兆易谋也。
第二举喻,明罪从微起。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夫百围之木,生于豪(毫)微,喻三涂重衅,元乎一心。以木为喻者,言木从小至大,遂能障弊日光,譬染心从微至着,亦能覆盖真性也。若推此树,起自虚无,即空而言,树亦非有,为四尘不成故也。烦恼为义,亦起自虚无,即空而言,亦非有也。
九重之台,起于累土。
重,犹级也。言九级之台起乎一匮之土。喻九夜之祸起于一念染心。勗诸学者深宜戒慎。
而百仞之高,起于足下。
七尺曰仞。涉百仞之高岑,发自初步;履八门之苦难,起自染心。前寄九重,明结业已成;此托百仞仿,况方造未息也。
第三明众生迷执,乖理丧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至道虚玄,无为无执。凡情颠倒,有执有为。为即危亡,故言败之。执乖实当,故言失之也。
第四引圣证成,示其学趣。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圣人体道无为,故不隳败。虚忘不执,故不丧真也。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几,近也。凡人从于有为之务,执心躁竞,分别取舍,曾无远见,每欲近成,有始无卒,故多败也。《书》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此戒慎学人,令道心坚固,始终若一,岂有败乎。六度之中,终当第四也。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备众人之所过。
圣人虚照自天,不同凡智,了知诸境空幻,不见可欲之物,故于欲中即不见欲相,何玉帛之可贵乎?又达真假无差,故能忘学。学即不学,不学即学,学不见学,学真学故,学无所学,乃能明自然。备,防也。众人执滞有为,不能忘学,故说学者,以防众生之过患也。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辅,助也,导也。言一切众生皆禀自然正性,迷惑妄执,丧道乖真,圣人欲持学不学之方,引导令其归本。但圣人穷理尽性,亦无为无不为也。今言圣人不为者,示欲辅导群生复彼自然之性,故言不敢为也。
古之章第六十五
古之章所以次前者,前章举圣人忘学而辅导众生,故次此章即显忘学之人济物之行。就此章内,义分有三:第一引古证今,用遣分别。第二料简胜劣,以为楷模。第三反俗合真,示其妙趣。
第一引古证今,以遣分别。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民。为道,犹脩道也。言古昔善脩道之夫实智内明,无幽不烛,外若愚昧,不曜于人。闭智塞聪,韬光晦迹也。
民之难治,以其多智。
治,理也。智,分别也。言众生所以难理者,为心多分别,不能虚忘,故难化也。
第二料简胜劣,以为楷模。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德。
若用明察俗智以治物者,既乖淳和,又同贼害。而无欲无为,至虚至静,忘心遣智,尸居玄默,以斯驭世者,其唯上德乎?以此格量,胜劣可见。治国既尔,身亦宜然。
知此两者亦楷式。
两者谓前文智与不智也。能知用智为贼,不智为德者,则为脩身之楷模,治国之洪范也。
常知楷式,是谓玄德。
常知无分别为治身之楷式者,可谓深玄之大德也。
第三反俗合真,示其妙趣。
玄德深远,与物反。
冥真契道谓之玄德,穷源极际谓之深远。深远之智乖于俗,故与物反也。
然后乃至大顺。
顺有两种,一顺于理,二顺于俗。顺理则契于妙本,顺俗则同尘降迹。问曰:前言反俗,后言顺俗,前反后顺,文岂类乎?答曰:前言反者,此明不反而反。后言顺者,亦不顺而顺。不顺而顺,顺不乖反,不反而反,反不乖顺,亦何所嫌耶?曰:《经》称大顺,顺亦有大小乎?答曰:夫以顺对违,虽顺而小。今不顺不违,而违而顺,顺不异违,违不乖顺,所以出处嘿语,唯道是从。和光同尘,而恒顺于理,不问顺与不顺,不顺与顺,一时皆顺,是故无顺无不顺,亦不无顺而能顺,不顺乃至非不顺,故名为大顺。
最新
最热